广东省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第七次月考试卷

广东省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第七次月考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三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地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文姬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材料二:

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这是就客观方面言。若就主观方面———艺术家的方面———说,艺术就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所谓自己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它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顷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的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

艺术的性质,古来说者不一,亚里士多德“艺术是模仿自然”,这话现在已不能完全成立。因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且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它决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它自体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它从那艺术家的理想情感里发展进化到一个完满的艺术品,也就同一个生物细胞发展进化到一个完全的生物一样。所以我后来的观察,以为艺术并不是模仿自然,因它自己就是一段自然的实现。艺术家创造一个艺术品的过程,就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并且是一种最高级的、最完满的自然创造的过程。因为艺术是选择自然间最适宜的材料,加以理想化、精神化,使它成了人类最高精神的自然的表现。其实各种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也很不同。譬如建筑艺术在建作方面就纯粹不是取象于自然,乃是随顺着几何学比例的法则;音乐也不是取象于自然;抒情诗更不是模仿自然,它纯粹是抒写主观的情绪。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与艺术略谈》)

材料三:

艺术家中的古典派,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信奉理想的自然主义。他们承认自然之中有美也有丑。两只燕子,飞得最快而姿态最轻盈的一只是美的;许多耕牛中,最强壮耐劳的是美的;一个少女和一个老妇,前者是美的;两个青年,一个气色红润,一个贫血早衰,壮健的是美的。总之,在生物中间,正常的和典型的为美,完满表现种族特征的为美,发展和谐健全的为美,机能旺盛、精神饱满的为美。在无生物或自然景色中间,予人以伟大、强烈、繁荣之感的为美。反之,自然的丑是,不合于种族特征的,非典型的,畸形的,早衰的,病弱的。在精神生活方面,反乎一切正常性格的是丑的,例如卑鄙、懦怯、强暴、欺诈、淫乱。艺术既是自然的再现,凡是自然的美丑,当然就是艺术的美丑了。

(摘编自傅雷《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1. (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提出“文以载道”,这一创作理论把艺术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而忽略了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B . 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者情感的主观流露,但是表达需要客观化处理,只有站在客观审视的角度上才能创造艺术。 C . 从主观上讲,艺术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悠久的价值,艺术也离不开创作者的创作自觉和想象能力。 D . 音乐和抒情诗并没有取象于自然,表明艺术并非一味地模仿自然。艺术本是一种自由的创造,一段自然的实现。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哥特式”教堂的雕像将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地延长,这种创作师承了埃及雕刻将人体抽象化的表现方式。 B . 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决定了艺术的民族性或个性,因为理性知识对艺术创作影响微弱。 C . 艺术家中的古典派和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认为自然存有美丑之分,这种观点也对其艺术主张产生了影响。 D . 在谈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时,材料三介绍的“理想的自然主义者”的美学理念,与材料二的观点基本一致。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理想的自然主义”审美的一项是(  )
    A . 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中,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奋力挥锄掘石。 B .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C . 断桥残雪,雪残未消,似有些残山剩水的荒涩感,成为西湖胜景。 D . 在梵高的油画作品《星月夜》中,天空是旋涡状的,星云呈现出流动感。
  4. (4) 材料二在反驳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时论证说服力强,请简要分析。
  5. (5)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千古传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其蕴含的美学意义的理解。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

师傅说:“我重新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舅母请人画像,急切地承认小姑子已死亡,反映了她对小姑子的长期不满的心理。 B . 师傅技艺高超,凭借质量很差的照片就将小卿娘意气风发而清晰的形象描绘出来。 C . 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 D . 我潸然泪下的原因是知道师傅的真实身份太晚,以致于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这与鲁迅《祝福》中“我”的作用是相似的。 B . 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故事情节有了突转。 C . 时间背景1944年、1951年,使小说描写的环境有了象征性,如“暗夜”象征了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盛。 D . 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
  3. (3) 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 (4) 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皇甫百泉《三州集》

【明】王世贞

在昔唐宋时,朝士大夫称得罪去者,往往屈为荒远郡佐员外署置。其禄虽有之,仅自给妻子耳。为之上者,不以责其吏能;为之下者,亦不谓其能吏我:以故鲜钱谷法比、簿书期会之烦。其余日,则足以竭其工于诗。虽其诗之工,然不过以之发其羁孤无聊、磊落不平之思而已。其山川之奇丽,则辱之而为险恶;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如沈宋元白刘柳诸君子之言,固具在其探幽造微,穷变尽态,固不可以余说而废其工,然要之有出于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之外者乎?有能如风人之所谓可以兴、可以群且怨者乎?

明世则不然。士大夫坐谪者,仅少镌其秩级 , 而不限以地之远近。为之上者,少优以礼而不废其事;为之下者,以叙迁之吏待之而忘其端。其外既有所縻于职,而内又无所大概于念,宜其人之工事而拙言也。夫明之诗,诚不足以拟唐之工;然于臣子之节,亦即修矣。而余乃复交致其不满者,何也?之唐而使风人之义渝也,之明是使天下无风人也。

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嘉靖中诸名能诗者,独皇甫氏最;皇甫氏昆季四人,独子循先生最。先生绮岁通朝籍,三事公卿,皆折行而与之礼。先生既负才,有重名,然秉执劲节,多所抵牾。以故从虞部郎始谪佐黄州,稍迁南司勋部郎,辄又谪佐开州,量移婺州,最后迁滇宪以罢。

黄,故楚饶郡,又邻天子汤沐之邑;开,属魏,为三辅地;婺,属越,越又天下首藩。当事者虽不能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而先生亦不以谪故,遂厌薄其吏道。其为吏,亦竟不肯缘饰时好而诎其诗,其诗之工不待言。然要之志有所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为意于其境。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吾不知其后先于风人,第于所谓兴与群与怨者,盖三复而略得之矣。先生庀材于江左,得格于大历,其为虞部,有《虞部集》;为司勋,有《司勋集》;中岁依白下释氏居,有《禅栖集》;宪滇,有《南中集》;归,有《还山集》;其所用,得罪为三州故,详自序中,兹不赘。

(选自《弇州四部稿》,有删改)

【注释】①皇甫百泉:皇甫访,字子循,号百泉,与王世贞同为吴郡人。②吏:同“使”。③钱谷法比:钱谷,财政方面的事物;法比,法律条例。④汤沐之邑,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后指国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 B . 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 C . 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 D . 风日之骀荡/则辱之而为僭凄/以至物候之稍偏/民俗之稍异/则辱之而为瘴/为疠/为魑魅魍魉/若不可一朝居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序,引言。是说明著作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与《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文体一致。 B . 风人,指诗人。“风”为诗经六义之一,故以“风人”指诗人。孔子认为诗之本义在于“兴观群怨”。 C . 秩级,来源于先秦的稍食与月俸,与职务的繁简、职责的轻重相联系,叙定同一系统内的职位等级。 D . 虞部,为工部四部属之一,古虞人之遗职,在明代掌山泽、桥道、舟车、织造、券契、衡量等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唐宋时期,往往将获罪的朝士大夫贬谪到荒僻偏远之地;朝士大夫们在被贬任上所作诗歌,内容主题往往不能超出叹老嗟穷、忧谗畏讥之外。 B . 皇甫访既有才学又有名声,只是由于坚守节操而与人多有冲突,因而多次被贬;《三州集》收录的是他在黄州、开州、婺州这三个被贬任上所作的诗。 C . 文章中论明代诗坛,认为有明一代诗词昌盛,其中以嘉靖年间为最;嘉靖年间能作诗之辈,以皇甫一家为最;皇甫一家兄弟四人中,又以皇甫访为最。 D . 文章以唐宋开篇,继之以明世,进而至于皇甫访其人,行文脉络清晰;笔至皇甫访处,又叙其事论其诗,谓其得“兴群怨”之旨,读之深有余味。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明之诗,诚不足以拟唐之工;然于臣子之节,亦即修矣。

    ②当事者虽不能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

  5. (5) 皇甫访的诗歌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4.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岭南江行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诗人因谗言被贬赴柳州途中。②黄茆:黄茅草。③蛟涎:蛟龙的口液,这里指水蛭。④射工:射工虫,传说能含沙射人影以杀人。⑤飓母:南方秋夏间,一种象征飓风即将来临前的云气。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描写瘴气弥漫的江水蜿蜒南去隐入云烟,想象遍地黄茅的尽头是大海。 B . 诗歌中间两联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 . 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含蓄反映了作者被贬的复杂心情,为尾联抒情蓄势。 D . 尾联中,诗人自感苍老无为,壮怀莫酬,思绪深沉,自伤自叹。
  2. (2) 本诗意蕴深婉,没有直接抒发迁谪之意而迁谪满纸,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 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蜀道难》用“”。两句夸张地写出星斗可触,让人神色惶恐的情形、突出了蜀道高峻的特点。
  2. (2) 朱自清《松堂游记》中写道:“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
  3. (3) “梦”是课内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怀等,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如“”。
6.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盏,宋代八大名瓷之一,产自宋建州建安县。建盏创烧于晚唐,繁荣于两宋,整体造型______,胎骨厚重,口大腹深、边薄底厚。因建盏有活水效果,以建盏品茗,会让人感觉______、甘润顺滑、茶性十足、韵深味浓。

宋代建盏的出现,反映了宋代茶文化对茶具要求的巨大提升。具有趣味性的流行于宋代的斗茶文化艺术,是成为根本驱动建盏发展的原因。范仲淹在斗茶中写下一诗曰:“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无论是黄金的飞扬还是绿色的尘沫,带出的都是如诗如画一般的意境。搭配上建盏不一样的纹路与花样,把诗人潇洒肆意的精神境界______出来。

一盏一世界,斑斓的纹路带着层层叠叠的美感,带出了建盏的身影,也______出文人墨客的人文情怀。无论是诗句还是建盏,都是人的心情承载。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意象是(   )
    A . 古朴浑然一体描绘映射 B . 古朴水乳交融描摹折射 C . 简朴水乳交融描摹映射 D . 简朴浑然一体描绘折射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流行于宋代的具有趣味性的斗茶文化艺术,是驱动建盏发展的根本原因。 B . 具有趣味性的流行于朱代的斗茶文化艺术,是成为驱动建盏发展的根本原因。 C . 流行于宋代的具有趣味性的斗茶文化艺术,是成为驱动建盏发展的根本原因。 D . 具有趣味性的流行于宋代的斗茶文化艺术,是驱动建盏发展的根本原因。
  3. (3) 一叶一世界,一盏一乾坤。以下是建阳水吉镇“建盏小镇”logo征集比赛的一份投稿,请结合以上语段,对logo中图形部分的创意加以评说,60字以内。

7.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空间站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它的安全性和适居性让航天员很满意。

近些年,随着各国大力发展航天事业,空间碎片越来越多,               。对此,设计人员提出了“防、躲、堵、跑”四大方案,来解决它的安全问题。

空间站作为密闭的环境,航天员乘组最长要在里面工作生活半年,对舒适性的要求是很高的。为此,设计人员给空间站安装了WiFi。空间站中的很多装置都可以用手机来控制,这让航天员感觉和地面没有什么区别。

空间站在设计之初就建立了一个物资管理系统,每个物品上都有专属二维码,需要物品时,就扫码:一来知道物品放在哪里,以便航天员寻找;               , 后面要送多少上来。

    (    )。空间站上产生的垃圾根据它的危害等级进行了分类,不同垃圾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厨余垃圾和粪便,需要添加防腐剂,以防变质、涨袋;纸巾、塑料袋等普通垃圾, 它的体积,从而存放更多的垃圾。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空间站的垃圾处理,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B . 人们也关注着空间站的垃圾处理 C . 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有空间站的垃圾处理 D . 空间站的垃圾处理,也被人们关注着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8.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赞美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的典雅清幽、温润恬淡;有人歌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志洁行廉、正直坚贞。荷既有柔的秀美,又有刚的壮美。所以,老子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