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冈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一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

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以上论述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 . “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 . “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 . 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2. (2) 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3.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近日各高校晒出了今年录取通知书样本,各位考生、家长翘首以盼。其实,古代为激励士人勤奋努力并扩大科考影响,官府除张榜公布外,也制作了特别精美的“录取通知书”。

古人曾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一种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器物,这就是“泥金”。“泥金”手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高档装涂工艺,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将泥金涂饰在笺简上,用于进士及第时报喜,这就是“泥金帖子”。“泥金帖子”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录取通知书,唐代已出现。根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记载,朝廷会派人到进士及第的考生家中,传送泥金帖子,以此来报登科之喜。泥金帖子一直沿用到宋朝,如杨万里的《送族弟子西赴省》一诗中有“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句。

唐朝稍后出现了“金花帖子”,也称为“榜帖”。根据宋代洪迈的《容斋续笔·金花帖子》记载,唐朝进士及第后,朝廷会发放以素绫为轴、贴上金花的“金花帖子”。到了宋朝,金花帖子仍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提到:国家初期,遵循唐朝惯例,对进士登第的考生,发放金花帖子。帖子是用当时泼洒金粉的顶级纸张制成,“长五寸许,阔半之”。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这种金花帖子才是古人真正意义的科举录取通知书,是古代录取通知书中颇具价值的一种。

明朝,考生的录取通知书被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则称为“喜报”。明人王世贞的《觚不觚录》中记载:考生考中乡试或者举子考中会试,郡县都一定会送上捷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送来的就是捷报,第三回写到: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

进士及第的通知书,一般会写哪些内容呢?根据《容斋续笔·科举恩数》记载,北宋咸平元年孙仅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先列出四位主考官,并请他们签上名字,标注上四个人的年龄、出生日期,祖先的名讳、父亲的名讳以及祖父母去世的日期;最后才写状元孙仅,他的个人信息罗列和四位主考官相同。宋朝州试的录取通知书则相对简单些,主要书写被录取学子的姓名、籍贯、三代姓名。明清时的录取通知书比较简单,直接写上考生的名次。如《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录取通知书这样写着: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明清时,捷报已有专用印版,印好后直接填上被录取学子的姓名、名次等。此外,古代录取通知书写好后,也要加盖录取的专用印章,称为“过朱”。

古代送通知书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仪式,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送达学子家中,报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都骑上高头大马,高举彩旗、旌幌,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中榜者收到榜帖或喜报,一般会把它张贴在厅堂中最显眼的位置,以此光耀门庭。

相较于古代,现代录取通知书内容比较简单。一般写的都是:某某同学被某某学校、某某学院、某某专业录取,并于某某日报到。基本上会通过邮局或快递公司,一一邮寄到考生的手中。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渐重视文化价值传递,录取通知书的设计,越来越重视创新和个性。

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颇具创意。清华门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不仅是清华大学的二校门,也是清华大学的象征。清华大学2018年以来的录取通知书将这一元素融入其中,其上有一个立体的“清华门”,它采用激光雕刻工艺,由30多件纸艺部件、上百个拼插结构手工拼接而成。2020年的清华大学硕士录取通知书,则采用横开本的形式,内页左侧为精美的插图页,以清华校色紫色为主色调,提取校河、荷塘、荷花等清华元素,与清华学堂、二校门、大礼堂、日晷,西体育馆等系列标志性建筑相融合;内页右侧为录取通知文书,底纹由清华校花紫荆花造型组合排列形成。通知书整体的设计理念突出了清华校歌中“水木清华众秀钟”,展现了“清芬挺秀,华夏增辉"的清华风采。

从古到今,录取通知书的意义,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通知消息的层面。送达通知书的仪式感所蕴含的对过去努力的肯定和对未来美好的希望,显示出更大的魅力。

(节选自《录取通知书的进化史》)

材料二:

8月19日,三峡大学2020级本科新生动画版录取通知书发放。这是该校首次发放电子版录取通知书。

据三峡大学招生及就业指导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版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发放快速便捷,可以让学生及早感受到喜悦,更重要的是它上面有从高考报名系统导出的考生本人的电子照片,具有防顶替、防冒领的作用。新生可通过扫描关注“三峡大学招生及就业指导处”官方微信公众号,领取本人的专属录取通知书。通知书图片可以保存,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让亲朋好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

其实,电子录取通知书不是2020年才出现的。早在2014年,西安交通大学就在高考录取工作中,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来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

(摘编自光明网)

  1. (1) 下列对材料中关于录取通知书作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用制作精美的录取通知书来替代张榜公布,既为了激励学子们努力学习,也为了扩大科考影响。 B . 我国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应该是唐代的“泥金帖子”,到了宋代这种帖子仍然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 C . 相较于古代,现在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具备通知消息的作用,更有肯定过去付出、寄托未来希望的意义。 D . 电子录取通知书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方便快捷,具有防伪作用,还可以给新生提供一些其它的便利。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各时代录取通知书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录取通知书要加盖录取专用印章,称为“过朱”,与现在录取通知书上加盖学校公章、印有校长签名意义相当。 B . 北宋时期录取通知书的内容繁简不一,依据考试的级别填写的内容也有所区别,高等级考试较繁,低等级考试则相对简单。 C . 北宋时期,殿试的录取通知书上,要先列出四位主考官的签名,标注上四个人的年龄、出生日期,祖先的名讳、父亲的名讳以及祖父母去世的日期;最后才写被录取学子的姓名、籍贯、三代姓名。 D . 与传统纸质录取通知书相比,电子录取通知书具有更加安全便捷的独特优势,但却少了一些送达时的现场仪式感。
  3.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
    A . 引用论证 B . 事例论证 C . 比喻论证 D . 对比论证
  4. (4) 请简要概括录取通知书的古今变迁。

    ①泥金帖子—②—③—④—⑤现代录取通知书—⑥

  5. (5) 古今录取通知书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请结合原文及生活实际作简要概括。
4.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Ⅱ

锄草

付春生

一把锄头,一地草,锄头一生下来,就注定了和草是冤家——东边走,西边蹚,明晃晃的眼里容不下草。

我家地里都是草。那时,我感觉干得最多的就是到地里锄草。狗不嫌家穷,草不嫌地贫,再贫瘠的地里也有草,甚至离天最近的那块地里,草也能爬上去。和星星聊会儿天,和月亮说会儿话,把私密的话语都交给了草。

我那时一到星朝天就和父亲去地里锄草。锄了一茬,又一茬,那毛毛根好像在地里产了卵,一眨眼就在地里铺散开来。尤其到了雨季,那草几天就齐刷刷地长出来,集中力量爆发,那架势似乎要把整个庄稼吞了似的。我和父亲一看这阵势,不及半刻消停,就立刻把锄头放出去,灵灵铁嘴就开始在地里攻击草。硬铁铮铮的,看似很坚固,但再硬也斗不过草。因为草长了一年又一年,铁嘴慢慢豁下去,月亮慢慢升起来——我家的锄头就这样在细密中磨砺,在坚实中切换,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一片月牙草。挂在墙上的镰刀消磨,放在地上的斧头打磨,但锄头从来不用磨,它靠的是草,草就是磨刀石,不但磨掉了锄的肉身,连它的性子也磨掉。

我真佩服那些性格顽强的草,有的锄后很快沉溺;有的把它们除掉,雨一淋,又偷偷在地下扎下根——枯叶慢慢变润,渐渐变绿,最后彻底恢复元气,又像原来一样变成了一棵葱茏的草。马齿苋就是这种草,为彻底将其铲除,父亲总是在天最热的时候下锄。干裂地皮波浪一样翻滚着,坚硬锄头在庄稼下穿梭,密密麻麻的草一个个倒下。当太阳把最后一棵草的血管烧熔的时候,地下的水彻底断了来路,从此再也没有通过这个渠道救活过草。

我有时宁愿和母亲一起锄草。她自有一套办法,不像父亲那样执念,让自己在太阳底下晒成草。母亲是在最凉爽的时候,甚至刚下过小雨,天润酥酥的时候下锄。草们很敏感,当然也知道这个时候好——湿润的地,温暖的阳,适宜的气候,乘着风快跑。母亲不紧不慢地蹲下身子,和这些草们展开了对决。她先把草锄下来,然后再把它们收拢到一起,扔得老远。母亲的想法是根本不给草繁衍的机会,彻底从地上剥离,至少眼下再也看不见这些闹心的草。

有一次,我和母亲到一个很远的地方锄草。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把话题引到了我头上。离我们村不远的村有一个木匠——幺叔,家具做得非常地道。尤其擅长做风箱。小孔吹出的风,把火苗腾得欢欢高,瞬间把锅底包围。母亲说,还记得幺叔的话吗?幺叔不但风箱打得漂亮,嘴也像风板一样吧吧响。母亲到哪儿都说,幺叔这孩子成不了一棵草。

云朵挂在风筝上,母亲看出了我的懈怠。在那块地里,刮拉着草,一次次地给我讲那些大人物的故事。那天,母亲还给我讲到浙江一个少年施展,他十三岁考上大学,后来一步步直入青云。山峦憧憬的地方,刻苦,刻苦,再刻苦!我听着那些话,抓一把草,一会儿锄,一会儿停。地里的草在一点点减少。

草也欺软怕硬,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挺拔茂密的玉米地,草就没脾气。利剑似的叶子手拉着手,肩并着肩,把地捂得严严实实。地皮几乎看不到光,光也几乎透不进地里。草们在下面萎靡着,迟钝着,有的想拉玉米秆往上蹿,但爬到半截就爬不动了。红薯地的草也很少,尤其当蔓子呼啦啦铺开的时候,宽阔的地被遮得密不透风。草们在下面窝着,憋着,根本抬不起头。我和父亲一般不锄这些草。它们几乎不影响庄稼生长,也不碍别人的眼,更招不来指手画脚。因为它们生长在暗处,一切都被虚妄的外表遮掩,呈现给人的永远都是单纯和美好。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村民在没草的地里锄草。他的样子活像是想象着满地里是草。嚓啦啦,嚓啦啦。急促声一锄挨着一锄,不落过每一个细节。在绿油油的麦垄里,老人刮着,像是对不存在的神说话。我开始并不知道为什么,只认为老人的行为是一种滑稽,一种戏谑,一种表演,像戏剧中傩戏捉黄鬼。心中念叨,用锄头狠狠地砸地,让草们再也不敢侵入,祈求昌永福保平安。

父亲告诉我,其实锄头下有水,锄头下有火。当天旱的时候,锄头可以切断水分向外蒸发的一根根毛细血管,让土地保持墒情。天涝的时候,锄地可以让阳光增加照射面积,让土地快干。锄头就是土地的救命稻草。钢铁汉子,水火是钢铁的主宰。我们在锄头底下生存,看到了火与水。它们燃烧着,淬炼着,调和着土地,调和着阴阳,让庄稼快长。我也终于明白老人的做法——在那空无一草的地里,虚有时也可化为实,形式有时可以变为内容,谎言有时也可给人力量。

《齐民要术》中有言,“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辍”。说的就是不停地锄草。村民们大多懂这个理儿,但有的人不懂。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草无处不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贫瘠的地方有,偏远的地方有;草看似柔弱,却能使坚硬的铁锄肉身和性子都磨掉。 B . 为了对付锄而不死的草,父亲在天气最热的时候锄草,而母亲却选择天气最凉爽的时候。父亲是执着的,而母亲懂得变通。 C . 母亲在谈到幺叔的时候说到“这孩子成不了一棵草”,意思是说幺叔不但活做得漂亮,而且能说会道,不会像草那样令人生厌。 D . “我”对于村民在没草的地里锄草这件事一开始感到可笑,在父亲的解释下理解了这种做法,进而明白了人生的一些道理。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写锄头和草的关系,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紧扣题目,体现了全文锄草的主要内容。 B . 文章在写草的过程中,体现了辩证的态度,既写了草的顽强坚韧,也写了草的欺软怕硬。 C . 文章引入了母亲给我讲述的幺叔的施展等一些人的故事,富有启示性,丰富了文章内涵。 D . 文章选材丰富,所选事例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
  3. (3) 文章以引用《齐民要术》中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4) 文章全文都在写锄草,作者从锄草中得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5.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才,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域。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夷狄畏服大种,其天性也。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益置扬威、白虎、合骑之校,汉兵、胡兵合四万余人,延寿、汤上疏自劾奏矫制,陈言兵状。即日引军分行,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入康居东界,令军不得为寇。间呼其贵人屠墨见之,谕以威信,与饮盟遣去。由是具知郅支情。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郅支百余骑驰赴营,营皆张弩持满指之,骑引却。颇遣吏士射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延寿、汤令军闻鼓音皆薄城下,四周围城,各有所守,穿堑,塞门户,卤楯为前,戟弩为后,昂射城中楼上人,楼上人下走。土城外有木城,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夜,数百骑欲出外,迎射杀之。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诛,且喜且惧,稽首来宾,愿守北藩,累世称臣。初,中书令石显尝欲以姊妻延寿,延寿不取。及丞相、御史亦恶其矫制,皆不与汤。汤素贪,所虏获财物入塞多不法。司隶校尉移书道上,系吏士按验之。汤上疏言:“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上立出吏士,令县道具酒食以过军。既至,论功,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

(节选自《汉书·陈汤传》,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 B . 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 C . 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 D . 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举”在文中指被推举,它和“察”一样,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B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帝王死称则称“崩”,大夫死曰“卒”,士人死曰“不禄”。 C . “谥”即“谥号”,是古代对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赞扬的称号,始于西周。 D . “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本文中郅支单于领导的匈奴即在此列。类似的称呼还有“蛮、胡、戎”等。
  3. (3) 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帝下诏让诸侯举荐茂才,张勃举荐了陈汤。在等待安排职位期间,陈汤的父亲突然去世。做官心切的他没有按惯例奔丧回家,被人检举不守孝道,张勃也受牵连被削夺二百户的食邑。 B . 陈汤沉着勇敢,足智多谋,好立奇功。他冷静分析匈奴局势后,鼓动甘延寿抓住时机当机立断。甘延寿非常认同,与陈汤一起假传圣旨征调城郭各国军队和车师戊己校尉屯田的士卒。 C . 陈汤、甘延寿带领军队分道进发,途经赤谷、乌孙,进入康居后秘密召见康居的贵族屠墨,和他歃血为盟,并通过他详细地了解了郅支单于的情况。 D . 在与匈奴作战过程中,甘延寿、陈汤命令军队听到鼓声都逼近城下,从四面包围城池并各自把守自己的阵地,最终经过勇猛作战,取得胜利,建立了不朽功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

    ②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

  5. (5) 依据文章,简要概括陈汤说服甘延寿对匈奴发兵的理由。
6. 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师说》中,韩愈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
  2. (2) 《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两句是“”。
  3. (3) 李煜的《虞美人》中用人和物进行对比,反衬出人生无常的两句是“”。
7.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朗朗上口的童谣,赋予节气诗的意境、歌的旋律。四句七言的节气歌,用简洁的方式完成了自然启蒙。一月两节气,如车轮旋转,推着时光匆匆向前。这是一种巧妙的组合,更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它带着生命的密码和丰富的信息,汇聚成一条浩荡的生命长河。如果我们顺着节气的根脉追溯,最早显现春之端倪的并非柳梢枝头,而是残冬瑞雪。白雪就是写满春汛的素笺,草地就是春潮萌生的家园。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就像天地孕育的二十四个角色,迎来送往,相互守望,在进退自如的秩序中完成四季的轮回。“冬风不过篱,春风钻牛皮”。我确信,春天的抵达是从风开的,只有借助风的力量,才能冲破冬的封锁。“(     )”是动态的风;“(     )”是探问的风;“(     )”是爱抚的风;“(     )”是思念的风……唯有春风吹拂的大地,才能见证春光、春阳、春雨、春耕、春种。

  1. (1)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春风送暖入屠苏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          ④春风不度玉门关

    A . ②③④① B . ④③①② C . ③①②④ D . ①④②③
  2. (2) 下列各项中与文中划波浪线句子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3. (3)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种带着生命密码和丰富信息的巧妙组合与智慧结晶,将丰富多彩的生命汇聚在一起。”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8. 语言表达
下列语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竞争优势的人才。②据调查报告显示,从跨越星辰大海,到探索未知奥秘,从科学实验室,到企业研发中心,年轻人才群体将在各个领域开始担当、有所作为。③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科技人才队伍中,35岁及以下的占52.5%,45岁及以下的占83.1%。④中国航天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与拥有这样一群敢打敢拼敢创新的年轻科技人才队伍是分不开的。⑤人们赞叹青年人才的精彩表现,不是看到当下,更是着眼未来。

9.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2个字。

所有的开花植物可以大致分为三类: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以及中性日照植物。简单来说,长日照植物只有在日照时长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开花;,必须是日照短于某一时长时才开花;中性日照植物对日照时长不敏感,开花与否

很多起源于高纬度地区的植物,它们需要度过寒冷的冬季,在春天来临、环境适宜时抓紧机会开花结果。因此,。而起源于低纬度地区的植物,它们所处的环境比较温暖,多数时间都可以利用阳光获取营养;而当它们感受到日照变短时,就说明冬天要来了,此时它们就开花结果,用种子休眠的形式越过寒冬,等到来年春天再萌发。这些植物就是短日照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