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高二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 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征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常见主题之一,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B . 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是盛唐著名诗人,他们所创造的中国边塞诗词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C . 文中引用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意在表明将士们处境的凄凉。 D . 文中的"忧国忧民",可以表现为"捐躯赴国难"的英雄气概,也可以表现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引用北宋哲学家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顺势就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 文章第二段举王昌龄写《出塞》的例子,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 C . 文中引用朱熹的话,意在表明君子在"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D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结构清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昌龄的《出塞》诗,整篇文章都在表现他对汉将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也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B . "忧民",是杜甫诗歌的常见主题,"三吏"、"三别"是这一主题的体现,《望岳》和《春望》也是如此。 C . 中国古典诗词涵养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就是为了继承这种精神。 D . 本文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这种精神一脉相承,成为民族复兴强大动力。
2.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栾恩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是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的开创者之一。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我国探月工程已实现“六战六捷”。本报特邀栾院士做了一次访谈一一为我们讲述精彩的探月故事。

记者:为什么要做月球探测?

栾恩杰:我们从1998年开始,筹划中国航天未来发展规划时,就把当时的航天工程,扩大为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个部分。那么,作为空间科学里面的深空探测就被提上议事日程。我们提出来,要把月球作为第一站。月球探测是国际宇航界深空探测领域的第一站,也是中国航天界深空探测领域的首选站,因为它离地球最近。004年,我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将其命名为“瑞娥工程”。

记者:当时月球探测面临哪些困难?

栾恩杰:测发控体系还有差距。我们在离地球七八百公里的测控能力最强,但月球离地球三十八万公里,这样的距离给地面测控系统带来巨大挑战。另外,我们还遇到一些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比如一些器件或者系统不适于太空环境。

   这就是全新的宇宙环境带来的挑战,坦白讲我们没有经验。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教训,提高了认识,掌提了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工程当中成长,在实践当中成熟,这是深空探测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之前深空谁也没去过,所有探索都是头一次。

记者:中国探月工程实现“六战六捷”,靠的是什么?

栾恩杰:中国航天在高科技领域走到今天,可以和国际先进的航天国家对话,举国体制发挥了关键作用。2020年12月17日,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任务圆满完成,这充分展现了我们科学技术的成熟、组织力量的强大、举国体制的有效应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还要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永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航天发展对经济社会有哪些促进作用?来恩杰:航天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是一个基础性问题和关键性问题。当我们认识到月球探测的技术基础、基础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当这些技术得到突破的时候,我们的科技实力必然是强大的。航天科技的进步,一定会带动整体科技水平的持续进步。

记者:为什么提出“大航天”概念?

栾恩杰: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造合本国国情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大航天”概念,即把原有的传统意义上的航天工业扩展为空间技术,空间技术扩展为空间应用,再扩展到空间科学,相对原来的航天工业而言,就是大航天的概念。“大航天”概念的产生是一次技术分裂,也是技术进步的表现,促进了航天技术、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技的发展。

记者:橘航天的人要有宇宙般的胸怀。

栾恩杰:美国有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他曾经提出一个设想,当航天器飞向木星之时,能否回过头看看地球?从那个位置看地球的时候,地球就是一个蓝色的小点。从这样一个角度理解空间和地球的关系,要看到我们人类的渺小,看到人类在宇宙当中的位置,也就是说探索浩瀚宇宙,对我们的思想观念、哲学认知都会产生影响。

(摘编自《精彩探月宇宙胸怀》,《人民日报》2021年3月22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1998年在中国航天未来发展规划中就明确将月球作为深空探索的第一站,2004年“嫦娥工程”正式启动。 B . 由于月球距离地球遥远,探月初期,我们对月球的测控能力有限,这给中国的月球探测带来了巨大挑战。 C . 基于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提出了“大航天”概念。 D . 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地球也不过只是一个蓝色的小点,所谓宇宙般的胸怀,就是要意识到人类的渺小。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记者始终围绕探月主题进行提问,从最初开展探月工程的原因问起,层层深入,最后谈到航天人的宇宙胸怀。 B . 面对记者的提问,栾院士对我们在探月过程中经验不足的问题毫不避讳,展现出了中国航天人的坦诚和乐观。 C . 嫦娥五号任务圆满完成,展现出了我国成熟的科学技术,同时预示着中国航天可以和国际先进的航天国家对话。 D . 航天发展不仅给人类带来经济社会效益,还带来了观念的变化,可以说航天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3. (3) 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请结合材料概括这些要素。
3.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路,低着头

陈宝全

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大约是我两岁的时候拍的。灰白的背景里,我和姐姐像那个年月营养不良的麦捆,松松垮垮地挨在-起,眼睛里充满了胆怯和对眼下生活的懵懂。身后的一棵小树,瘦弱得分辨不出季节。一条狭窄的村道从眼前逶迤而过,看不见来处,也不知道伸向何方。后来,我沿着这条路去了更远的地方求学、生活。而我姐姐留了下来,嫁给路旁一户李姓人家。而今我似乎明白,那些路,是村庄的符号,更是生活变迁的标识。

年轻的时候,对这些村庄的路不屑一顾,确定它们对我没有多少意义。双脚带风,走到哪里,那里就是宽阔的大道。人到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再看村子里的路,心头有点酸楚:它们,大路拉着小路,就像大人牵着孩子。有了这些路,村庄与外面的世界才慢慢融合在一起。而仍然是这些路,又成为村庄的精神胎记。

我家后囤子有条不足一米宽的小路,是父亲开的。我家在村庄的最北端,属于村庄的偏僻之地,这条路走的人自然也少。只有父亲和母亲经常到菜园子里春播秋收。我最喜欢这条路的春天,草木疯长,路边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过着蜜汁的生活。我站着,路就躺下,我躺下,路就直直地立了起来,这么反复间,我才不觉得累。

我三岁时,父亲刚刚从老宅分了出来,新院子就在后囤子旁边,但院墙还没有打起来,建起的两间房子尚没有门窗。擅长木匠的父亲便一个人在房子里做着门窗。好几天里,我经常提着瓦罐,沿着这条路给父亲送饭。有一天,下着小雨,路滑滑的,我一脚没踩稳就顺着陡坡往下滚,父亲一眼看见了,惊叫着从路的另一头跑了过来。可惜的是,瓦罐未碎饭却倒了个精光,父亲没有责怪我,只顾看我受伤了没有。时至今日,我仍然记着一条路给我的人间温暖。

有一条年代久远的路横贯村庄,把村庄一分为二。远看,它更像一条曲转的河流。原先,这条路上没有贼匪,没有黑社会,没有飞驰的大车,人们走得跟羊一样自在。起初,走路的都是穿着大襟子、粗布衣、戴着暖帽的人。后来,就有穿着鲜艳的人走过。现在,穿裙子的扎堆走,她们也不怕山村的风大。但不管走过去了多少人、什么人,数十年了,路还是坑坑洼洼的,也没有拓宽。如今,通村的公路主干线建成了,路边的村庄繁华了,我的村庄变得偏僻了,就像一节被遗弃的骨头,干梆梆的。小的时候。生活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村人在这条路上碰面,有用没用地问“吃了吗”,若看见谁挑着担,又问“担水去”一类的话,前一句是不知才问,后一句就是明知故问,都是一副亲热的样子。他们知道怎么把穷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几年,村庄里房瓦亮得发光,腰包里有了钱的,改名变姓叫富人了,走路带风,遇见穷人懒得理,穷人自是人穷志不短,哪肯笑脸迎合。富人遇见比自己更有钱的,就像遇见仇人一样,爱理不理。于是:村庄的路似乎也势利了起来。

在村庄的这些路上,每个人都有过二十年左右的年轻日子,而老年的时光会相对充足一些。阳光好的时候都会有老人坐在村庄不同的路边上。场边的路上坐着一个小脚的老婆子,老汉走的早,身下无子无女,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都叫她里头院老婆子。打我记事起,她就一直在那儿坐着,看着我们上学、放学,有糖果一类的好东西了,笑嘻嘻地给我们吃;长槐树的路边上,坐着我的奶奶,自打爷爷去世埋在村庄对面山后,奶奶常常坐这儿,望着沟那边发呆;双禄妈眼睛瞎了,坐在门前的路边上,听着风听着人畜的脚步声;我大娘坐在她家门前的路边上,看见干完活回家的人,她就叫住问长问短……村庄大大小小的路上,每年都会迎娶一些新人进来,打发一些老人离去。奶奶走的时候,路上铺了一层薄薄的雪,干草堆、疏朗朗的树枝、枯萎的小草像戴孝。村人抬着她的灵柩从老院门里出来向北,路过刘把式家、老安家、章子家、裁缝家,老支书的大儿子家,经过我家大门时灵柩沉了一下。

朋友给我父母画了油画,还是觉得不够,邀电视台的朋友给我父亲拍纪录片。夕阳下,父亲背着木工箱,弯着腰,面朝大地,而他当年开的那条小路似乎也老了,朝天弯着腰,走着走着,他们像老朋友一样抱在一起,在他们身体的缝隙里,落日像揉红的眼睛,在另一边望着。路低着头,它看到了许多,却不语。

  1. (1) 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草木疯长,路边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这既展现了后囤子小路的美丽与多彩,也展现了“我”内心的欢乐。 B . 文章中不管是里头院老婆子、双禄妈、我大娘、还是我的奶奶她们坐在村庄道路上的种种表现,表明了村庄日益没落的现状。 C . 文章围绕村庄的路组织行文,从照片上的路写到“我”家后囤子那条不足一米宽的小路再写到横贯村庄的那条路及村庄其他的路。 D . 文章以第一人称角度叙述,用波澜不惊的语言,叙述了村庄往事和当下,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路变迁的感慨。
  2. (2) 开头描写“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文中作者为什么说“它看到了许多”?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壁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壁非赵壁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壁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停相如干市,式安君十万众压邯郸,两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 (1)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壁是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为扁平的圆形。和氏壁,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 B . 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在朝堂上安设“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 C . 斋指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以示虔诚庄敬。文中指的是祭祀礼节。 D . 舍人指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蔺相如当初即为缪贤舍人。
  2. (2) 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B .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C .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D .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面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3. (3) 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蔺相如的观点与王世贞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B . 王世贞认为“给不给秦国和氏璧”只有两个选择,不存在蔺相如所想象并且确实又那样做的第三种方法。 C . 蔺相如叫舍人带着和氏璧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而秦王之所以没有杀他,是因为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 D . 王世贞认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的主要原因是天意,不是人为,所以表现了王世贞消极的人生态度。
  4.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②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饮酒(其九)

陶潜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注]①义熙末年,朝廷曾征召陶渊明做著作郎,被其拒绝,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拒绝征召的情形。②汩:搅混。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采用主客对答的叙述方式,形象地展现了诗人不愿“违己从俗”的志趣。 B . 田父劝作者“尚同”“汩其泥”,就是希望诗人能同于流俗,不必清高孤傲。 C . 诗歌卒章显志,后六句既是诗人的自勉之语,又不露声色地表达了对田父的不满。 D . 本诗语言质朴、亲切、自然,“开门迎客”“对酒谈天”等细节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2. (2) 比较分析“吾驾不可回”与《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两句在旨趣上的不同之处。
6. 默写
默写题
  1. (1) 李煜《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

      

  2. (2) 《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3. (3) 《逍遥游》一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7.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鲁迅的个体思想,既聚焦人之生存的精神之维,以国民个体之精神独立为出发点,来谈论社会自由和民族国家强盛;(___________)。鲁迅旨在从立人到立国而进行的个体本体思考,一方面有着尼采等西方个体本体论者的______的影响,同时,又有源自中国文化传统的对于西方个体本体论的扬弃。

鲁迅为什么不去______自己的理论大厦,而是在四面出击的“游击战”中展露自己的思想锋芒?从客观方面来说,是由于鲁迅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积重难返、动荡不安,使其难有进行体系化思想建构的心态和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一是鲁迅认识到体系化的理论太过______,与其面对多数文化素质不高的国民之精神启蒙的初衷并不合适。因为体系化的理论______能够逻辑化的表述思想,但在传播上显然远远不及形象化的文学作品来得广泛和有效;二是鲁迅认为在个体组成的社会演进的链条上,人的演进是永无止境的,因而个体思想解放的文明批评也是永无止境的。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又在人类文化之网中融汇中西文化的精髓,立足中国本土的现实 B . 更在人类文化之网中融汇中西文化的精髓,立足中国本土的现实 C . 又立足中国本土的现实,在人类文化之网中融汇中西文化的精髓 D . 更立足中国本土的现实,在人类文化之网中融汇中西文化的精髓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或短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可或缺     建设     高山流水     虽然 B . 不可磨灭     建构     阳春白雪     虽然 C . 不可或缺     建构     阳春白雪     固然 D . 不可磨灭     建设     高山流水     固然
  3. (3)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游击战”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B .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C .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D .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8. 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色达藏戏源于青海省智钦寺,早期是跳神的寺庙乐舞。1948年,色达日洛活佛在安多藏戏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加入景片、道具和弦乐器,改编创作了大量剧目,(      ),成为当地普及面最广的民间艺术。

色达藏戏讲究唱、舞、韵、白、技、表六项基本功,其最大的特征就是              , 用藏戏把各类藏民族艺术联系起来,贯穿成为一体。演出中,演员自弹自跳自唱,另外              , 一场演出有可能用到形形色色上千件道具;              , 常能以磅礴的气势感染观众,深受农牧民群众的喜爱。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培养了一大批藏戏人才,在色达广泛地传播藏戏 B . 大批藏戏人才得以培养,使藏戏在色达广泛传播 C . 培养了一大批藏戏人才,使藏戏在色达广泛传播 D . 大批藏戏人才得以培养,在色达广泛地传播藏戏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9. 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左传》有言:“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意思是预先准备好就没有忧虑,这是古代以来好的教育。底线思维就是这样一种思维技巧,它要求我们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接受这种情况。底线思维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能够提供继续前进时所必须的那份坦然。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