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重庆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八年级下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默写
默写
  1. (1) 在古诗文中,有太多的遇见。“求之不得①”,这是君子与淑女日夜思念的遇见:“气蒸云梦泽,②”,这是孟浩然与洞庭湖的遇见;“拣尽寒枝不肯栖,③”,这是初到黄州,苏轼与孤鸿的遇见:“④,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与一朵梅花的遇见:“黄发垂髫,⑤”,这是武林人误入桃花源与和谐社会的遇见;“下见小潭⑥,这是贬谪永州,柳宗元与小石潭的遇见。遇见,是一切美的开始。
  2. (2) 以下是小重和小庆就古诗中的离愁别绪的讨论,请根据语境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重:我喜欢李白的《送友人》,“⑦”以马的悲鸣、不忍离去,暗示友人沉重的心情和难舍难分的情绪。

    小庆:说到“送别”,我更喜欢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⑧”。他认为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2.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水益涩 , 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 , 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释】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俨然  便 B . 十问仅得二三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 向所志  病终 D . 乃记之而      停数日,辞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 (3)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居民说“不足为外人道”,乙文居民“不应所问”,说明他们都不愿意和外界来往。 B . 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 . 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 . 两段文字都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4. (4) 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隐藏在乡间的瓷

①啪的一声,我的后背上挨了一巴掌,与巴掌同时降落的还有母亲的呵斥声:“吃饭的时候,手要扶碗,把食物端到嘴边吃,手不扶碗会穷苦一生,吃要有吃相,不能垂下双手,把嘴巴凑到碗沿上。”我愣怔半天,忍住泪水,双手捧起了一生的饭碗。

②作为瓷,坚硬冰冷,空着时它们被摞在一起成为瓷本身,安静沉默,在暗处保持自己的硬度和光芒。因为食物,它们才有了味道,酸甜苦辣咸,都能承载。譬如一个粗瓷大碗一直盛着苦药或者盐粒,时间久了,那苦或者咸便也浸入到瓷本身。用舌头舔一下,便会依稀记起一个喝药汤的苦夏或者吃馒头就盐粒的冬天,大雪像盐粒一样泛着白光,大风刮了一夜又一夜似乎无法停止。瓷的味道就是吃食的味道。它的满也是食物带来的。它所承载的地瓜、萝卜、玉米、高粱或者咸菜,或者药汤,喂养着一个乡村,喂养着许多普通的生命。

③碗口说着酸辣苦甜,也输送朴实和诚信。邻居端来半碗包子,你得端满碗扁食还礼。借粮食也是。我常常看见母亲把一个大碗的麦粒堆得冒尖,用手护着穿越深深的巷子去还给邻居,回来时也常在碗底看到几枚水杏或者一块熟地瓜。

④它们不仅是大地上的人们的一种器皿,更是一种期待。那个时候,敢爬屋上墙掏鸟蛋,下河下沟捉鱼摸虾,也敢在小伙伴的怂恿下撕破邻居家的粉连纸窗户,却不敢轻易打碎一只粗瓷大碗。

⑤打碎一个碗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我们全家围坐在院子里喝面汤的某天黄昏,乌鸦拖着难听的嗓音在院子上空飞来飞去。我到锅台边端起了一碗面汤,那是用白色的面做成的汤糊,黏稠透亮,太有诱惑力了。我甚至想多喝一碗白色的面糊,自己就会越快出落成一个美丽少女。我端着一碗温热的面糊,还没有送到嘴边,一个小土坑让我打了一个趔趄,汤碗掉到了地上,砰的一声碎成了两瓣。母亲的巴掌迟于碗碎的声音几秒后,降落到我的屁股上。我嘤嘤地哭泣,乌鸦们呱呱的叫声更加瘆人凄惨。看着破碎成两瓣的大瓷碗再也无法复原,也因为没能喝到面汤,我伤心难过。那个黄昏,因为一个大碗而灰暗,也因为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而沮丧。打碎饭碗是不吉利的,好似粗瓷大碗是一种寓言,能预知生活的未知似的。

⑥碎成两瓣的碗没被丢弃,半个用来喂鸡,半个再摔碎当瓦片使用,刮去土豆或者丝瓜上的皮。使命虽已转换,却依然和人同处一个屋檐下,它们从厅堂退到了墙旮旯、窗台上、泥洼里……然而并没有因为地位的改变而改变作为瓷的特质。由一片瓷,依然想起一个碗、一个家、一个村庄炊烟袅袅的日子。

⑦春天,我又到故乡的旷野里游荡。我蹲下来,世界缩小为我和一只蒲公英,它刚钻出地皮不久,锯齿边缘带箭头的叶片紧贴泥土,像土地的孩子抓紧自己的胎衣。两朵黄色火把样的花朵一高一低在黄昏的余晖里微微颤抖。我的右脚心忽然有什么扎入,刺痛传来,一股液体流到鞋底上。我脱下鞋子,一个正三角形的碎瓦片还在鞋底薄弱的地方保持入侵的姿势。锋利的尖对准了脚心,那是很久没有体验过的锥心的疼,竟然来自一块碎瓷片。我脱下鞋子,拔下了它,并仔细端详,它熟悉又陌生,像一段用旧的时光,像我使用过的瓷碗上的一片。显然,这是一片粗瓷大碗的碎片,因破碎而分离。碎片的三个边缘锋利尚存,两道蓝色的线条隐约可见,是那个时代粗瓷大碗的标记。

⑧直到去年故乡拆迁,大姐在老屋里转来转去,很难抉择该把什么带到新楼房。

⑨最后用一个包袱包裹了几个粗瓷大碗背走,寓意饭碗不能丢,我的心方才释怀。粗瓷大碗,坚硬与柔软,深与浅,苦与甜,爱与恨,生与死,都在瓷的世界里交织碰撞,破碎融合。我为新家置办的碗也不再全是瓷制的,还有不容易碎的树脂碗、不锈钢碗,甚至还有塑料碗。那些粗瓷大碗,作为一段历史,完全退出了乡间的生活,它们或被遗弃,或者与故乡的破屋烂墙一起归于了泥土。

⑩被我带回来的几个粗瓷大碗,在窗明几净的厨房里,暗淡无光落满尘埃,会一直空下去。然而只要伸出手去,就会触摸到过去生活的烟火。

  1. (1) 文章写了“我”与瓷碗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 (2)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乌鸦拖着难听的嗓音在院子上空飞来飞去。(赏析句子)

    ②被我带回来的几个粗瓷大碗,在窗明几净的厨房里,暗淡无光落满尘埃,会一直空下去。(赏析句中加点词语)

  3. (3) 文章第④段写到“那个时候,敢爬屋上墙掏鸟蛋,下河下沟捉鱼摸虾,也敢在小伙伴的怂恿下撕破邻居家的粉连纸窗户,却不敢轻易打碎一只粗瓷大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 (4) 粗瓷大碗与人们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写“我”挨母亲的巴掌和受母亲呵斥这件事,是为了引出下文对瓷的叙述。 B . 母亲把一个大碗的麦粒堆得冒尖去还给邻居,由此看出母亲是个诚信的人。 C . 粗瓷大碗能够预知生活的未知,打碎饭碗是不吉利的,母亲因此而打了“我”。 D . “我”为新家置办的碗也不再全是瓷制的,粗瓷大碗,完全退出了乡间的生活。
4.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假如蚊子都死光了

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喜欢蚊子,这种动物除了惹人厌之外,还会传播各种致命的传染病。比尔·盖茨曾说蚊子才是地球上杀人最多的动物,目前光是由蚊子传染的疟疾每年就会导致将近3亿人生病,其中有70多万人因此死亡,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百亿美元。既然如此,人类为什么不想办法把蚊子全部消灭呢?

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是至高无上的原则。如果有人公开提出让蚊子这个物种灭绝定会有很多人站出来反对。其中一个反对理由是,目前已经发现了3500多种蚊子,但其中只有几百种会咬人,能够传播疾病的蚊子种类就更少了,因此我们不必将蚊子全都杀死,只要杀死最危险的那几种就行了。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蚊子之所以讨人厌,不光是因为传染病,人被蚊子叮咬后的各种不适以及因为蚊子影响睡眠而导致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才是大多数人关心的重点。人类为了对付蚊子所花费的金钱绝对是个天文数字,这些钱用来干点啥不好呢?

有不少人曾经认真研究过彻底消灭蚊子的可能性,以及此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10年7月2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综述文章,得出结论说假如全世界的蚊子都死光了,对于地球生态系统会有影响,但程度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严重。

地球上蚊子数量最多的地方并不是热带雨林,而是北极地区。这个地方的蚊子集中在夏天繁殖,数量多得可以形成蚊子云。这些蚊子主要以食草类动物为食,一只北极驯鹿夏天时每天最多可以被蚊子吸走300毫升血,这给驯鹿的种群繁殖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如果北极的蚊子死光的话,北极地区大型食草类动物的数量会有显著增长,有可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该文作者认为蚊子灭绝影响最大的地区很可能是北极,但这种影响是很容易通过其他办法解决的。

热带和温带地区的蚊子数量当然也不会少,但因为蚊子的体积太小,总的生物量并不大。确实有很多动物是以蚊子或者其幼虫为食的,比如鱼类、鸟类、蜥蜴、青蛙和蝙蝠等,但目前尚未发现任何一种动物只靠蚊子为生。如果蚊子被消灭的话,它们应该很容易找到替代品。

总之,虽然蚊子的确是生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但因为蚊子的体积太小了,其影响很容易被替换和补偿。考虑到蚊子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如果将其彻底消灭的话,好处将大于坏处。

当然了,蚊子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生物,要想将其消灭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人类能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通过转基因的方式制造出不孕不育或者只生雄性的雄蚊,再将其释放到大自然中,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没有可能。

(作者:袁越   选自《生命八卦:明而又愚的人体》有删改)

【文本二】

中山大学奚志勇团队把一种优质沃尔巴克氏体菌型注入白纹伊蚊的胚胎中,产生第一只带菌雌蚊,获得第一个蚊株——HC蚊株,再由它在实验室中与雄蚊交配产生后代。经过大规模饲养至后代蚊子的蛹期,进行雌雄分离。把携带有沃尔巴克氏体的后代雄蚊投放到野外与野生雌蚊交配,可以导致雌蚊的胚胎100%死亡,因此可以让蚊子绝育。

(摘自人民日报《人类终于找到了对蚊子“种族灭绝”的杀手锏》)

  1. (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文本一第①段在说明蚊子传播疾病的危害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 . 如果蚊子消失了,会对地球生态产生影响,但没那么严重。 C . 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只靠蚊子为生,因此如果蚊子被消灭的话,它们很容易找到替代品。 D . 文本一的语言通俗易懂,条理清晰;文本二的语言更专业严谨,逻辑性强。
  2. (2) 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彻底消灭蚊子利大于弊。
  4. (4) 在上面两个文本中,【甲】文画线句和【乙】文都写到了消灭蚊子的方式,【甲】处略写【乙】处详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5. 写作题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进行写作。

要求:①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凡涉及真实地名、校名、人名,请用xx代替;④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及他人作品。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上午,被称作“感觉良好”乘组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顺利结束“太空出差”,回到阔别半年之久的地球,为中国航天迄今最长一次太空载人飞行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以下是“太空出差”三人组的金句。

最难的不是训练有多难,工作有多难,学习有多难,最难的是如何能够把一件简单的事,用最高的标准和热情十遍百遍地做好。                            (翟志刚)

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我在飞行这条长跑路上,有困难,有险阻,但这里的风景也独一无二。我会继续飞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知道哪一站的风景是最美丽的。       (王亚平)

年轻人需要静得下心、沉得下气、练就好本领、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自己梦想方向前进。只要心中有梦、执着追梦,有朝一日就一定能圆梦!           (叶光富)

①请以“那一夜,我仰望星空”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②请以《给“太空”出差三人组的一封信》为题,写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