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情评估试卷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情评估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5-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综合题
班级举行“有朋自远方来”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读文赏句

(女)李白说“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友情是穿越时空的永恒思念,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男)杜甫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友情是岁月酝(niàng)______的香甜美酒,沉醉了情谊,唤醒了思想。

(女)踏着青春的舞步,素不相识的你我,走进一间教室。怎样才能获得一段长久的友谊呢?

(男)只要我们真诚待人,正确把握即可;反之,友谊则如花一现,稍纵(jí)______逝。

(合)友谊是无的天地,它多么宽广啊!让我们一起祝愿友谊地久天长吧!

  1. (1) 小郑同学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读文赏句”中有两个字,他拿不准怎么写,请你帮忙填写在横线上。

    酝(niàng):

    稍纵(jí)逝:

  2. (2) “读文赏句”中有两个字,需要你来写出读音。

    花一现:  无

  3. (3) 活动二:邀请参与

    班级想邀请语文张老师参加本次活动,下面是小雨同学拟写的邀请函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请你修改。

    您的拜访一定令我们欢欣鼓舞。

    应将“”改为“”。

2. 默写
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主题

示例

渴望

和平

  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杜甫的“,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表现了诗人对过往安宁岁月的美好回忆;岑参的“遥怜故园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托了诗人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关心

好友

  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托自己对远方朋友的关切和挂念。

思念

家乡

  思乡是萦绕在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仰望茫茫苍穹,轻吟“”(《天净沙·秋思》),那一刻,西下的残阳更映衬出游子的孤独;站在小舟之上,高唱“”(《次北固山下》),那一刻,鸿雁成了传递乡情的信使。

3.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 (1)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需要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读书。在散文集《朝花夕拾》里,我们邂逅了小鲁迅,了解了他的童年生活。书中的某些场景是否也有你童年的影子?请简述书中一件让你有相似感受的事,并说说这件事勾起了你怎样的回忆。
  2. (2) 《西游记》里有不少借“动物”塑造的形象。比如孙悟空,他身上有着猴子的特点:长毛,有尾巴,机灵,顽劣。他偷吃蟠桃和太上老君的金丹,大闹天宫,这些都体现了他野性十足的特点。请你从下列形象中任选一个,结合原著,说说作者是怎么借“动物”来突出这个形象的特点的。

    A猪——猪八戒   B牛——牛魔王

    C熊——黑风怪

4.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时间①________能创造伟大的奇迹,②________奋斗让一切皆有可能。当时代给每个人创造机遇时,每个人也在用奋斗托举时代。过去的一年,每个人都无法避及生活的起伏,个人经历与时代大事紧紧咬合,中华文化中的家国同构就这样深深地映射进现实。早已分不清,在一年一度的辞旧仪式上,你我把酒言说的,是个人心绪的小乡愁,③__________________。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对春天的信念,齐心做好迎春的准备,就一定能变春天的期待为秋收的果实。

  1. (1) 依次在第①②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2. (2) 在第③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5. 综合题
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 (1) 活动之前,同学们出了一期板报,除了“同学风采”“友谊名言”“交友之道”等栏目之外,还张贴了一组图片,请你给这一栏目拟写一个小标题。

    小标题:

    伯牙绝弦

    桃园结义

    负荆请罪

    割席断交

  2. (2) 活动中,同学们在班级种植地一起种下了象征友谊的小树苗。小树苗立在地里的画面像极了篆书的“苗”字(见下图)。请你据此给班级种植地起个名字并说明其寓意。

    名字:

    寓意:

6.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母爱的颜色

方益松

①刚搬到这个小区时,常常看见一个5岁左右的男孩,剃着“阿福头”,走路外“八”字,模样很是滑稽。男孩目光呆滞,说话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

②时间久了,我也渐渐知道:男孩,原本有个很幸福的童年。父亲是某私营企业的厂长,属于那种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的成功人士。然而,不幸的是,两岁时,一场大病,男孩从此痴呆。再后来,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他们母子俩身上,父亲丢给母子俩一套房子,无情地离开了这个家。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孩子的妈妈我见过,30岁不到,鱼尾纹却过早地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白天,她要去街道清扫马路,就把儿子丢给热心的邻居,男孩不哭不闹。我常常看见男孩一个人,在妈妈回家的路口一直等着,无论严寒酷暑。小区里,每个人都很同情男孩。爷爷奶奶们也常常给他一些吃的,或者给他披件衣服。有事没事,大家总要和他拉上几句家常:“妈妈好吗?想不想爸爸?”男孩不言语,只一个劲傻笑,或者回答,妈妈是绿色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男孩的语气才铿锵有力,充满自豪与满足。

④听的次数多了,才知道,这不是男孩的随口乱答。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这句话从此就烙入我的记忆。

⑤直到有一日,小区里发放救济品,我和街道的领导一起到男孩家探视。一进门,我才惊奇地发现:室内好多地方,以及家中的每一种电器开关,都被涂上了红绿两种颜色。红色是危险或不可触及的,而绿色则代表安全。比如,饮水机和浴室里的热水器调节阀,开水的那一端被涂成红色,而温水的那一端则涂成绿色;冰箱里,熟食那一格涂成绿色;家中的接线板和低矮的线路,甚至连电源总闸、菜刀柄、墙角,以及家中一切不可触碰的尖锐物体也被涂成了红色。

⑥看到我们不解的神色,孩子妈妈对我们说,儿子比较顽皮,分辨能力又不强,所以不是被开水烫伤手臂,就是被刀具割伤手指。后来,自己就试着让儿子远离红色,接受绿色为保护色。正因为如此,家里从来不敢买绿颜色的保温瓶。“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绿色呢?”我们继续问。“我在想,即使将来真有一天,儿子走失了,再也回不来,他也不会因为闯红灯而被汽车撞伤。最起码,我会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我的儿子还在,还好好地活着。”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妈妈声音哽咽,眼眶噙满了眼泪。

⑦好好活着,不期待儿子长成参天大树,但最起码让儿子的生命之树充满绿色,不会枯萎。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儿子最起码的期待。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也终于知道,男孩为什么总是说妈妈是绿色的了。原来,在男孩的心目中,绿色就是安全和畅通无阻,同时,也代表着妈妈的无限关爱。而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妈妈更是煞费苦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尽可能地赋予男孩所能接触到的物体以颜色,以便让他简单的思维能够懂得远离和逃避伤害。

⑧母爱,本无所谓颜色。所谓颜色,就是天下每一个母亲盼望儿女健康成长的拳拳爱心,以及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孩子撑起的那一片广阔的蓝天。

(选自《儿童文学》,有删改)

  1. (1)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第②段属于哪一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 (2)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
  3. (3) 第⑦段中说“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们”被什么震撼到了?
  4. (4) 文章以《母爱的颜色》为题,有哪些好处?(不少于三点)
  5. (5) 文章第⑥段画线句与链接材料中的妈妈都希望孩子活得“好好”的,但两位母亲的希望中又有各自的想法和期盼,请分别说明。

    链接材料:“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7.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外婆的手纹

李汉荣

①外婆的针线活儿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她的手艺好。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

②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③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的,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是很伤心的。

④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儿。她特别喜欢坐在场院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⑤在我的童年,穿新衣必是在盛大的节日,只有在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日常的服装。我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块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

⑥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⑦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上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⑧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其他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凝视着天空中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着。忽然会有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重现在她的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过,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⑨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⑩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⑪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我让妻子学着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可是我的妻子从来没用过针线,而且家里多年来就没有针线了。妻子说,商店里鞋垫很多,电脑画图也很好看。现在,谁还动手做这种活儿。这早已是过时的手艺了。女儿在一旁附和:早已过时了。

⑫我买回针线,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我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⑬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外婆的心境。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

⑭我看见天空上,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有删改)

  1. (1) 阅读⑤—⑬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和外婆之间发生的事情。

    童年时,外婆为“我”缝补衣服————直到今天,“我”保存着童年时的一双鞋垫——

  2. (2) 第⑦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 (3) 请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
  4. (4) 从结尾处可以看出,作者对“外婆的手纹”可能会失传有所忧虑。你怎样看待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语段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语段二】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 , 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释】①魏武:曹操。②画地令方:在地上画成方形。③庐:房屋。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过中不

    ②元方入门不

    ③明惠

    ④晏画地令方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 (3) 语段一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作答。
  4. (4) 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概括作答,完成下面的填空。

    两个语段记载的都是聪慧孩子的故事。语段一中,陈元方的聪慧表现在;语段二中,何晏的聪慧表现在

9. 诗歌鉴赏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1)     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2.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10. 写作题
人,总在变化,从待人接物到做事态度,从言谈举止到心理状态,从衣着打扮到气质风度,从兴趣爱好到目标追求。当人生开始一个新阶段的时候,这种变化更加明显。现在,你走进了初中的校门,你发觉自己在不经意之间发生变化了吗?

请你选择某一个方面,与小学时进行比较,以《我在变》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