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知识点题库

光凭人的感觉器官还不能对事物做出    的判断,因此,要借助一些  和工具等的帮助来进行正确判断。

下表中不同形状的脸部的排列是有一定规律的。通过细致观察,你认为空格中的脸部形态应是(  )


A . B . C . D .
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一只潮虫,他和同学们对潮虫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他们记录了发现潮虫的数量(如表所示)。根据调查结果,可推测适宜潮虫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地点

潮虫只数

水泥路上

3

水槽边的石头上

2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17

干草地上

2

A . 阳光充足 B . 阴暗潮湿 C . 空气新鲜 D . 高温干燥
“拓展观察力”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克服了感官的局限性,开拓了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下列科学实例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段的是( )
A . 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来观察遥远的天体 B . 用显微镜来观察肉眼看不清的微小物体 C . 用高速摄像机来研究运动极快、肉眼无法辨清的运动过程 D . 用地球仪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状况
在探究“植物体水分散失”实验时,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取A、B、C三个量筒,放在同一室内阴凉处.A中不放植物,B、C中各放入一株生长状态相同的天竺葵枝条,其中B去掉所有叶片,C保留所有叶片.每天上午8时,向量筒加水至100mL处,晚上8时记录液面的刻度,连续6天.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表中的数据,并回答问题:

量筒

液面刻度(mL)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A

99.5

99.5

99

99.7

99.3

99.8

B

94

96

90

97

92

97

C

60

62

50

64

60

68

  1. (1) 这六天当中气温最高的是第天.
  2. (2) 量筒C第六天通过茎散失的水分是mL,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是mL.
  3. (3) 如果要根据上述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应分别计算A、B、C三个量筒六天测量数据的,然后进行比较.
  4. (4) 根据对上表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甲、乙两位同学对“雨滴的下落速度是否跟雨滴的大小有关”持有不同的意见,于是他们对此展开研究。他们从网上查到,雨滴在下落过程中接近地面时受到的空气阻力与雨滴的横截面积S成正比,与雨滴下落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即f=kSv2(其中k为比例系数,是个定值),雨滴接近地面时可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把雨滴看作球形,其半径为r,密度为ρ,比热为c,球的体积为V=(4/3)πr3。(注:所有结果均用字母表示)
  1. (1) 半径为r的雨滴重力为
  2. (2) 在接近地面时,大雨滴的下落速度小雨滴的下落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写出推理过程。
  3. (3) 假设半径为r的雨滴在近地面下落h高度的过程中,重力对它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雨滴的内能,则雨滴的温度升高了多少?
在杯子里倒入热水,放室内的桌上,过一段时间热水就成了温水。七年级同学通过实验研究热水在自然冷却的情况下的温度变化规律。

过程如下:在玻璃杯中倒入大半杯开水,将杯子放在室内桌面上,让水自然冷却,并用温度计每隔5分钟测量一次水温,直到水温降到室温为止。记录了水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值,如下表:

时间(分)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温度(℃)

90

70

55

45

38

32

28

26

25

25

  1. (1) 现在手边有两个温度计,一个是水银温度计(最大量程是120℃)、一个是酒精温度计(最大量程是60℃),你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应该用哪个?,原因是
  2. (2) 你认为实验时的室温为℃。
  3. (3) 根据上表判断,你认为热水在自然冷却的情况下温度降低的快慢有什么规律?答:
  4. (4) 本次实验时间(45分钟)较长,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请你说出一个会影响实验时间长短的因素
如图为四种植物(I,II,III,IV)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的曲线,其中最适于在荫蔽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是(    )

A . I B . II C . III D . IV
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科学兴趣小组做了下列探究工作。

【查阅资料】通过上网获得以下信息淀粉粉是无甜味的,淀粉在酶的作用下能初步分解成有甜味的麦芽糖。

【做出猜想】甘薯中可能含有淀粉酶,把淀粉初步催化分解为具有甜味的麦芽糖,而马铃薯中则不含淀粉酶。

【实验操作】把甘薯、马铃薯放置在不同温度下,控制其他条件相同,处理30分钟,测定麦芽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处理后不含麦芽糖,甘薯处理后的麦芽糖含量如下表:

处理温度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甘薯中麦芽糖含量(毫克/克)

22.1

23.3

25.8

37.6

40.5

47.4

54.7

68.9

45.3

28.6

  1. (1) 实验结果 (填“支持”或“不支持”)该小组的猜想。   
  2. (2) 由表可知,℃时,甘薯中的淀粉酶催化效率最高。
  3. (3) 不同温度处理后的马铃薯虽然不含麦芽糖,但吃起来也略带甜味,这是由于的作用。食用马铃薯后消化分解成的,被小肠吸收后,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材料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强弱,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 (1) 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
  2. (2) 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
  3. (3) 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某化学课堂正在进行,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他们的学习并完成相关任务。

【演示实验】老师按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加入NaHCO3粉末,点燃酒精灯,对试管预热后集中加热,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CO2.继续加热至无气体产生后撤出导管,熄灭酒精灯。

【问题提出】实验后,同学们对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粉末产生了兴趣:剩余粉末由什么物质组成?

【猜想假设】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固体粉末作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NaOH;猜想二:NaOH和Na2CO3;猜想三:Na2CO3

【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方案一

取适量粉末溶于水后向溶液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摇匀

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小明根据实验现象认为固体粉末中一定有NaOH。小组讨论后,大家认为小明的结论不合理,理由是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二

步骤一

取适量粉末溶于水后加

入过量的BaCl2溶液


猜想一不成立

步骤二

取步骤一的上层清液加入MgCl2溶液2−3mL

无明显现象

猜想三成立

【评价交流】小华认为步骤二也可以用MgSO4代替MgCl2 , 大家不同意他的观点,理由是

下面是自然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从有关资料中查到的在不同的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曲线及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某种对人体有害细菌在不同温度下的成活情况的曲线。根据图像回答下面问题:

  1. (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为杀死这种细菌,应将它们放在120℃环境中 B . 这种细菌最适合于50℃的环境 C . 随着气温的转暖,该细菌对人体的危险增大 D . 细菌的环境因素仅跟温度有关
  2. (2) 某同学想采用高压锅煮沸杀菌,高压锅的气压应不少于帕。
  3. (3) 你认为对这种细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杀灭?
将质量均为6克的新鲜萝卜条(形状大小相同)6块,分别放入装有等量清水和不同质量分数盐水的6个试管中。 30分钟后取出,用吸水纸吸干表面的水,用天平称其质量,数据如下表:

  1. (1) 该实验中使用盐水和清水相当于控制不同。(选填“土壤溶液浓度”或“细胞液浓度”)
  2. (2) 分析表中数据信息可知,细胞液浓度最接近
如图1,“食品蒸汽加热器”常用于野外加热食物。加热袋中的固体粉末含镁粉、铁粉和氯化钠,使用时向其中加入水袋中的水,即可产生大量热。实验小组针对放热过程中的反应原理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

①常温下镁粉能与水反应放热而铁粉不能;②氢氧化镁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进行实验】

同学们用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模拟实验:分别取不同成分的固体粉末放入甲中,通过分液漏斗向其中均加入8mL水,读取甲中所得固液混合物的最高温度,实验记录如下表:(实验时的室温为22.7℃;除B外,其余实验中镁粉的质量均为1.0g)

实验序号

A

B

C

D

E

F

固体成分

Mg

Fe

Mg+Fe

Mg+NaCl

Fe+NaCl

Mg+Fe+NaCl

乙中现象

少量肥皂泡,难以点燃

无肥皂泡

少量肥皂泡,难以点燃

较多肥皂泡,点燃有爆鸣声

无肥皂泡

大量肥皂泡,点燃有爆鸣声

混合物温度

23.1℃

22.8℃

23.1℃

24.2℃

22.8℃

27.2℃

【获得结论】

  1. (1) 实验A证明了镁粉与水能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使镁粉与水迅速反应并放热的最佳方法是向镁粉中加入
  3. (3) 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升高的温度不足以加热食物,其可能的原因是
  4. (4) 同学们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猜测,实验F中的反应结束后,甲中的固液混合物中仍然含有NaCl和铁粉,通过补充实验证明了上述猜测。补充验证铁粉的实验方案是:取少量固液混合物,
科学家发现:土壤和某些生物体内存在解钾微生物,能将土壤中的不溶性钾分解产生可溶性钾,提高土壤肥力,缓解土壤板结。哪些因素会影响解钾微生物的生长呢?某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4只相同的培养皿,配置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蔗糖培养基,高温灭菌后接种等量的解钾微生物。

②将4只培养皿分别放置在25℃、30℃、35℃、40℃的恒温箱中培养一周,测量并记录各培养皿中的光密度值。(光密度值是指研究对象的遮光能力,解钾微生物越多,遮光能力越强,光密度值越大。)

③实验数据见图下标。

组号1234
温度/℃25303540
培养时间7天7天7天7天
光密度值2.97.57.76

该研究小组进一步探究培养基中有机物种类对解钾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


  1. (1) 本实验通过反映解钾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2. (2) 分析图甲可得出结论:
  3. (3)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如何培养才能获得最大数量解钾微生物
灰雁栖息在沼泽地,它们的巢比较简陋,孵化前有些卵会滚出巢,但灰雁总能设法将卵滚回去。请根据如下实验记录,分析灰雁依据什么识别自己的卵?(    )

编号

模型卵的特点

灰雁的反应

1

形状大小与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

2

形状大小、颜色与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

3

形状大小、颜色、褐色斑点与灰雁卵相同

弄回巢中

4

带褐色斑点的方块

弄回巢中

A . 褐色斑点 B . 形状大小和颜色 C . 形状大小、颜色和褐色斑点 D . 形状大小
某小组用耐强碱的反应管等仪器组装成如图实验装置,以研究铜酸钠(NaCuO2)跟H2的反应,实验中观察到如下现象:①固体中出现紫红色物质;②试管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回答:

  1. (1) 经检验紫红色物质为一种金属单质,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CuO2+3H2=Δ2NaOH+
  2. (2) 若实验过程中包含下列步骤(没有根据操作顺序排列):①停止通H2;②通纯净H2排净装置里空气;③点燃酒精灯加热;④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3. (3) 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实验现象(选填“①”或“②”),可直接判断氢气发生了化学变化。
  4. (4) 完全反应后,为了测定固体产物中Cu的质量,要用蒸馏水多次洗涤后晾干、称量。在洗涤环节中判断洗涤干净的操作方法是
微信里有一个小应用叫做“微信运动”,只要打开就能看到自己一天总共运动的步数,小王把妈妈的手机拿在手上,往前走了10步,计步器显示增加了10步。小王想:手机是如何计步的呢?
  1. (1) 小王猜测:可能是手机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显示运动的步数。于是,他拿着手机,坐在汽车里,随汽车一起向前运动,结果发现计步器示数没有变化。小王的猜想是否正确?
  2. (2) 小王拿着手机,随着电梯升降从1楼到达4楼,发现计步器示数仍然没有变化。小王如此操作是因为他重新建立了一个猜想。你认为他的猜想是
  3. (3) 小王站在原地,把手机拿在手上,一前一后甩动手机,惊喜地发现计步器示数在变化,而且每向前再向后甩动一次,示数增加1步。由此你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如下是实验测得四种不同类型洗发液的 pH,该种记录观察结果的方法是(   )

洗发液类型

天然植物型

弹性卷发型

滋养修护型

去屑柔滑型

pH

5.5

6.0

6.2

7.6

A . 文字描述法 B . 图形记录法 C . 表格记录法 D . 以上都不是
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的选择是关键。小明选择钟表、烧杯、冷水、热水、温度计,还有用塑料、纸、泡沫制成相同的带盖子的杯子,探究不同材料的隔热性能。

步骤1:在塑料杯盖上扎个小洞,向杯中倒入半杯冷水。

步骤2:将杯盖盖好,在盖子的小洞中插一支温度计,将塑料杯放入烧杯中,再在烧杯中加入热水至塑料杯盖下方约1 cm(如图所示),观察并记录水温上升5 ℃所用的时间。

步骤3:选择另外两个杯子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实验。

  1. (1) 实验装置中,杯子可以代表建筑物的墙壁,可代表外界大气,实验通过反映材料隔热性能的优劣。
  2. (2) 请你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3. (3) 分析实验方案,请你提出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