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平均速度的测量 知识点题库

两位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 (1) 实验原理是

  2. (2) 实验中需要使用的测量工具是

  3. (3)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选填“大”或“小”);

  4. (4) 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2=m/s.(钟表每格为1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5. (5) 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m/s.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 (1) 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 (2)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
  3. (3) s丙乙=cm;v甲丙=cm/s.
  4. (4) 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起点刻度线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甲丙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
  5. (5) 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作(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 (1) 该实验的原理是
  2. (2) 图中AB段的路程sAB=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cm/s.
  3. (3) 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这样测量的时间将会变,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4. (4) 为了测量小测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
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 (1) 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测平均速度.
  2. (2) 该实验原理是
  3. (3) 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4. (4) 实验中,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目的是:
  5. (5) 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 , 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 , 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 . 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选填>、<、=)
小明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甲、乙、丙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 (1) 该实验的原理是
  2. (2) 实验中要使斜面坡度较小,是为了便于测量(选填“距离”或“时间”).
  3. (3) 如果让小车过了甲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甲丙段的平均速度偏.(选填“大”或“小”)
  4. (4) 据图中信息求平均速度:甲乙段的平均速度v甲乙 = rn/s,乙丙段的平均速度v 乙丙 =cm/s,小明认为从甲到丙的平均速度 v甲丙 =(v 甲乙 +v 乙丙 )/2,请你判断他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写出你的方法 .
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处静止开始下滑动,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 (1) 实验的测量原理是;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 (2) 图中AB段的路程SABcm,猜想AC段的平均速度会(选填“大于”或“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如果测得时间tAB=1.8s,tAC=2.6s,则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cm/s。
  3. (3) 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如图是“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 (1) 实验时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2. (2) 要正确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对气泡运动时的相关物理量进行测量,为便于测量,就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快/慢),气泡的运动如果是匀速运动,收集到的数据特点是: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比。
小红同学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实验器材有∶小车、长木板、小木块、金属片。

图片_x0020_313800668

  1. (1) 该实验的原理是
  2. (2) 她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测量器材是
  3. (3) 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选填“较大”或“较小”)。
  4. (4) 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
  5. (5)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1 , 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2 , 则v1v2(选填“>”、“<”或“=”)。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图片_x0020_100013

项目

甲至乙

乙至丙

甲至丙

路程/cm

64

90

时间/s

2

6

  1. (1) 该实验的原理是
  2. (2) 若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小车下滑时间较短,很难准确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
  3. (3) 小车从甲运动至丙的平均速度为
  4. (4) 将表中遗漏的数据补充完整①
  5. (5)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因此,小车全程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6. (6) 如果让小车过了丙处才开停止计时,则会导致所测甲至丙段的平均速度偏(选填“大”或“小”),仅凭肉眼很难准确观察小车是否达到所需要测量的终点,如何做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图片_x0020_100009

  1. (1) 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停表,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2. (2) 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 (填 “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 (填 “长”或“短”)些,便于测量.
  3. (3) 图中AB的路程SAB=cm, 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cm/s.如果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的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4. (4) 小车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所做的运动(选填 “是”或“否”)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如图所示,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cm/s,BC段的平均速度为cm/s,由此可判断小车是做(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

图片_x0020_100010

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 (1) 如图,让小球从A处沿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滚下,B为斜面的中点。实验数据如表,则小球平均速度vAC m/s,平均速度vBC m/s。

    图片_x0020_100015

    路程(m)

    时间(s)

    平均速度(m/s)

    sAB=0.6

    tAB=1.5

    vAB=0.4

    sAC=1.2

    tAC=2.0

    vAC  ▲ 

    sBC=0.6

    tBC=0.5

    vBC  ▲ 

  2. (2) 选择坡度较小的斜面,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小球运动1s时的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图片_x0020_2020411070

  1. (1) 该实验原理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 (2)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或“小”)。
  3. (3) 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可求:vAB=m/s。(保留2位小数)
斜面在生产生活中常见,在物理实验中也常有,以下物理实验都用到了斜面。

  1. (1) 如图甲所示利用斜面测平均速度,为了提高实验测量的准确度,可以使斜面保持较的坡度,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
  2. (2) 如图乙所示利用斜面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小车从斜面由静止滑下,在棉布、木板等表面上运动不同的距离后停止,其中在木板上阻力较小,滑行距离较远。伽利略曾经猜想,如果水平面足够光滑,小车会。下面实验的研究方法与伽利略猜想相同的是

    A.从玻璃罩中抽出部分空气,铃声变小,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B.保持电阻不变,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C.由U形管中两边液柱的高度差来确定液体内部的压强

    D.在探究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保持压力不变

  3. (3) 如图丙所示利用斜面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不同质量的小球A从斜面高度由静止滚下,比较木块B被撞后移动的距离,可以研究物体动能与质量的关系。
小玲、小红和小丽在操场上玩荡秋千(如图所示)。小丽把小红、小玲分别轻轻推一下,细心的小丽发现,她俩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几乎一样。那么,秋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三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人的质量有关。

猜想2: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的绳长有关。

猜想3: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摆动时离开中心线最大距离有关。

  1. (1) 为了验证猜想,除了细绳和几个质量已知的小球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时
  2. (2) 她们改变小球的质量和细绳的长度,分别测出不同情况下小球往返摆动10次所用的时间,得出表中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小球质量m/g

    从O点到小球中心的距离L/m

    小球摆动距中心线最大距离s/m

    小球往返摆动10次所用时间t/s

    小球往返摆动1次所用时间t/s

    1

    20

    0.8

    0.10

    18.0

    1.80

    2

    20

    1.0

    0.14

    20.0

    2.00

    3

    20

    1.2

    0.10

    22.0

    2.20

    4

    30

    1.0

    0.14

    20.0

    2.00

    5

    30

    1.0

    0.10

    20.0

    2.00

    ①为验证猜想1,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②为验证猜想2,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③为验证猜想3,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 (3) 实验中,她们测出小球往返摆动10次所用的时间,再求出小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其目的是
  4. (4) 通过实验分析,她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 (1)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还需要的测量工具;实验的原理是
  2. (2) 图中AC段的距离cm;测得时间tAB=1.6s时,AB段的平均速度vAB=m/s。
  3. (3) 实验中斜面坡度较小是为了便于测量(选填“路程”或“时间”);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偏大”或“偏小”)。
如图所示,将一块长木板的左侧垫高,使之成为有一定倾角的斜面,木板的右端安装一块挡板,现将一辆小车从如图所示位置(小车左边缘与木板上瑞齐平)自由移放,小车下滑到挡板处停止运动,测得小车的运动时间为t,测得小车长度为s1 , 木板长度为s2。问:

  1. (1) 上述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除了,还有,通过上述测量,可以得到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v=(用题中字母表示)。
  2. (2) 若小车释放瞬间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但小车在挡板处撞停时由于测量者不够专注,稍微迟缓了一下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为了减小小车运动时间的测量误差,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些。(两空均选填“大”或“小”)
  3. (3) 下图中能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
    A . B . C . D .
  4. (4) 在斜面的底端安装挡板的好处是:
在110米跨栏比赛项目中,跑道上每隔放置一个栏。小昕在一次练习通过部分的两个栏之间的时间如图示,则

  1. (1) 小昕跑完110米的路程,教练给他计时的停表如图所示,她这一次训练的成绩是s;

  2. (2) 求她全程的平均速度(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 (3) 小昕跨栏的全程是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选填“是”或“不是”),判断的依据是
小红同学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先放在斜面底端后来移至斜面的中部,顶端、中部、底端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位置如图所示,小红同学用电子停表记下了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

  1. (1) 该实验的原理是
  2. (2) 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放置金属片的作用是
  3. (3) 实验中斜面的作用是
  4. (4) 如图,用刻度尺测量s1 , 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则s1的读数是cm,小车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v1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5. (5) 如图像中能够较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