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知识点题库

2010年11月15日,上海市高层住宅发生特大火灾,58人葬身火海,灾难震惊全国。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退到卫生间暂避  ②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④封闭房门
⑤跳楼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⑤ C . ②③④⑤ D . ①②④⑤
下列变化中,与缓慢氧化无关的是(   )
A . 钢铁生锈 B . 食物腐烂 C . 冰雪融化 D .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实验操作中量的关系是(   )
A . 一定量稀硫酸加水稀释 B . 一定量氯化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硫酸 C . 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缓慢加入稀硫酸 D . 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加热制氧气
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油在锅里着了火,盖上锅盖-------隔绝氧气 B . 森林灭火时,设置隔离带-----隔绝可燃物 C . 镁条在酒精灯上点燃------提高着火点 D . 家具起火,用水扑灭------降低温度
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杆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 . 火柴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 . 火柴杆着火点高 C . 火柴杆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 . 火柴杆接触的氧气少
干粉灭火器是常用的灭火器之一,它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白色干粉来灭火。这种灭火器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其中干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NaHCO3),它受热后生成纯碱.水和二氧化碳。请回答以下问题:
  1. (1) 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为
  2. (2) 火灾都是由燃烧引起的,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②,③

  3. (3) 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因其性质不但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还具有
  4. (4) 专家提醒从火灾中逃生时,可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其主要作用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所用硫酸铜构成的阴粒子是(填化学符号)。森林火灾时,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的目的是
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   )
A . 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 , 则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 B . 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NaOH的水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C . 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的溶液 D . 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研究小组对“物质燃烧条件”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普通棉花着火点为l50℃。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U型管放有棉花,右侧棉花中裹有少量白磷。

【实验步骤】I.检查装置(由a、b、c、d连接而成)气密性。

Ⅱ.按图1标注,向装置内添加适量药品。

Ⅲ.向装置b烧杯内加入冰水,打开K1 , 关闭K2 , 向U型管通入O2

Ⅳ.……

V.按步骤Ⅳ操作后,观察到白磷及棉花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关闭K1 , 打开K2 , 向U型管通入CO2

回答问题:

  1. (1) 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的方法:
  2. (2) 步骤Ⅲ中,观察到U型管内可燃物不燃烧,其原因是
  3. (3) 步骤Ⅳ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问题。

    ①操作1:关闭K1 , 打开K2 , 通入CO2至装置c中。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此操作目的是。写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②操作2:将装置b烧杯内的水换成40℃以上的热水。

    现象:

    ③操作3:(结合图中装置写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现象:观察到U型管右端先产生白烟,片刻后U型管右端的棉花开始燃烧。

  4. (4) 步骤V中可观察到现象:,说明CO2具有的性质:
  5. (5) 【实验评价】

    对照教材实验(如图2),本实验的优点是(写一条)。

每年的4月15日是我国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煤矿的矿井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爆炸 B . 室内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C . 厨房天然气泄露,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D . 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在学习“燃烧与灭火”的课堂上,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如图所示),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

图片_x0020_84964776

  1. (1) 探究一:蜡烛熄灭的原因。

    猜想与假设:a.铜线圈隔离了可燃物;b.铜线圈隔绝了空气;c.铜线圈吸热,降温至蜡烛着火点以下。

    讨论与交流:经观察分析同学们否定了猜想a和b,理由是

    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将铜圈加热后

    猜想c正确

  2. (2) 探究二:经过多次上述实验大家发现铜丝表面变黑黑色物质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①炭黑;②;③炭黑和氧化铜。

    (查阅资料):氧化铜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显蓝色)和水,炭黑不与稀硫酸反应。

    讨论交流:铜丝表面产生发炭黑或氧化铜的原因是(写一条即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许黑色固体至试管中,

    猜想③正确

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 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 B . 档案资料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 . 发生煤气中毒,立即将中毒人员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 D . 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火是文明的起源,取火的方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 (1) 古代人使用的“火折子”吹气即可燃,“火折子”的制作材料中有硫磺。硫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 (2) 1830年,法国人发明了摩擦火柴,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做火柴,摩擦生热使白磷燃烧,利用白磷燃烧的热量使KClO3分解,然后是硫燃烧。该过程中KClO3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推测摩擦过程中白磷比硫先燃烧的原因是
  3. (3) 19世纪中期,瑞典人创造出安全火柴,将红磷涂在火柴盒的摩擦面上,硫、KClO3、MnO2则藏于火柴头中。火柴划燃的瞬间,火苗异常旺,对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推测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 . 火柴头里的硫比火柴梗燃烧更剧烈 B . MnO2分解产生氧气助燃 C . KClO3分解产生氧气助燃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
A .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超过10%会使人死亡,是因为CO2 有毒 B . 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 . 点燃氢气和氧气混合气体可能爆炸,但点燃一氧化碳与氧气的混合气体不可能爆炸 D .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垃圾分类可以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废弃的易拉罐属于(    )
A . 图片_x0020_100001 B . 图片_x0020_100002 C . 图片_x0020_100003 D . 图片_x0020_100004
抗击新冠肺炎,从我做起。
  1. (1) 每天消毒。

    ①84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混用,因为两者混合会发生如下反应:NaClO+2HCl=NaCl+X↑+H2O,其中X是一种有毒气体,它的化学式为

    ②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③H2O属于(填序号)。

    A.混合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

  2. (2) 出门佩戴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又称N95口罩,这种口罩对微小带病毒气溶胶或有害微尘的阻隔效果显著。这在原理上与化学中的操作(填操作名称)相似。
  3. (3) 宅在家中,做美食达人。

    ①食盐是厨房重要的调味品,其主要成分氯化钠由(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②宅家制作可乐鸡翅时当我们打开汽水瓶盖,有气泡冒出,说明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

    ③注意用火安全,若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可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

    ④洗洁精除掉餐具上的油污,利用了洗洁精的作用。

    ⑤为节约水资源,生活中可以采取的做法是

    ⑥菜刀洗后擦干,放在干燥处可以防止菜刀生锈,此法应用的防锈原理是

下列标志最常出现在矿泉水瓶上的是(   )
A . B . C . D .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 风助火势——提供充足的氧气 B . 火上浇油——增加可燃物 C . 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 D . 钻木取火——降低着火点
下面是初中化学中教材中的三个基本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甲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如果测得的结果偏低,可能的原因之一是
  2. (2) 图乙实验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
  3. (3) 图丙实验中酒精灯加网罩的作用是,表明该实验反应已经结束的现象是
了解化学安全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 . 炒菜时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B . 家中天然气泄漏时,迅速打开排气扇 C . 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D . 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以控制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