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
1005年,宋辽达成议和。宋朝每年向辽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1. (1) 当时的宋朝建立者是谁?定都在哪?“辽”的前称是什么?定都在哪?

图1至图4中,反映“澶渊之盟”订立双方政权对峙的是(    )

A . 图1 B . 图2 C . 图3 D . 图4
宋辽、宋夏、宋金和议的共同之处是(  )

A . 少数民族首领取消帝号 B . 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C . 重新划定边界 D . 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纳岁币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释站披旎冕。披旎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 . 秦始皇 B . 汉武帝 C . 唐太宗 D . 宋太祖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和议、宋夏和议、宋金和议的共同点的是(  )

A . 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 .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C . 宋王朝都要交“岁币” D . 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1005年,北宋与辽达成和议,历史上称为(    )

A . 陈桥兵变 B . 玄武门之变 C . 澶渊之盟 D . 澶州之战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设想南宋初年,你生活在郾城,你的爱国行动莫过于参加(    )

A . 打退辽军的战斗 B . 西夏与宋的边境战斗 C . 女真起兵抗辽的斗争 D . 岳飞抗金的战斗
对宋朝和约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结合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

材料二: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

  1. (1) 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分别是什么事件?

  2. (2) 材料一签订时宋的最高统治者是谁?

  3. (3) 材料二中“西夏”的国主是谁?

  4. (4) 谈谈你对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的看法。

下列政权更替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③②① C . ④②①③ D . ②①④③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

建立

宋辽订立

澶渊之盟

西夏

建立

宋夏达

成和议

金灭

金灭

北宋

南宋取得

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

签订合约

A . 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B .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C . 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D .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区分以下场景,是属于中华民族内部交往的表现,还是中国与外国交流的体现。在答题卡填上相应的“A”或“B”选项。

A.中华民族内部的交往      B.中国与外国的交流

  1. (1) 一艘满载着占城稻的船在广州港靠岸。
  2. (2) 一位宋朝农民与契丹牧羊人在榷场贸易。
  3. (3) 一位金朝皇帝在阅读苏轼留下的诗词。
  4. (4) 一位阿拉伯商人在使用指南针指导航船。
  5. (5) 一位日本僧人收藏汉字书写的佛经。
  6. (6) 一位蒙古士兵掠占一件景德镇出产的瓷器。
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 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 B . 宋王朝要交纳岁币 C .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D . 导致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 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

——刘昫等《旧唐书》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网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 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

材料三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进程中发挥着独特 的作用。

王朝

主要措施

元朝

①设置了_,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②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_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清朝

③1684年,设置           ,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

④1727年,在西藏设置___,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 (1) 结合所学,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说明当时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欢盟”是指什么?其带来了哪些影响?据此判断,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 (3)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三中的表格。
  4. (4)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并谈淡自己的认识。
澶渊之盟规定:……每年向……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此盟约的双方是(     )
A . 南宋与辽 B . 北宋与辽 C . 南宋与金 D . 北宋与西夏
下列是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对立的示意图,正确演变顺序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③④①② D . ④②③①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1. (1) 材料一中“朕”是谁?他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史实说明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 (2) 材料二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了什么政权?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3. (3) 材料三图片共同反映了对哪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图一、图二各体现了哪一措施?
  4. (4) 写出以上材料和分析蕴含的民族关系的道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北宋与辽、夏,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作为战守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材料三: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1. (1)  材料一反映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三次和议”有什么积极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时遵循什么原则?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宋史》记载:“时累年兴师,千里馈粮,居民疲乏,太宗亦颇有厌兵之意。”据此可知,宋与辽议和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宋朝国力较弱 B . 宋军粮草不继 C . 宋朝官民的厌战情绪 D . 宋太宗畏惧战争
如下图中的货币分别是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都(    )

A . 共同使用同一种文字 B . 在同一区域建立政权 C . 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 D . 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