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知识点题库

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3日在北京开幕。民革中央和部分政协委员建议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提案“未提先热”,受到各方瞩目。据此回答:

  1. (1)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 (2) 武昌起义发生在哪一年?

  3. (3) 你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今年是下列哪些历史事件110周年纪念(    )

①废除科举制②京张铁路的修建③中国同盟会成立④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靑年杂志》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 D . ③④
判断题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
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四个政治派别的主张?
(2)请举出上述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3)综合上述材料,反映出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变化?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所谓“近代化”主要是指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步骤一:收集资料,感受中国近代化艰难探索路

材料一:

步骤二:整合知识,体验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成果

步骤三:感悟历史,中国近代化探索多困惑

材料二: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1. (1) 依据材料一的历史事件发展进程图,分别写出A,B,C,D四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并举出B处相关历史事件的内容。(任意2点即可)

  2. (2)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各举一例有关中国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3. (3) 根据材料二,请指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在近代化探索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中国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在本国封建统治和外国殖民压迫下,逐渐病入膏肓。为挽救中国于危难,不少仁人志士寻找济世良方,展开一场场“救治行动”。
  1. (1) 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说它们各指什么运动。
  2. (2) 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是在肌体上,更多是在头脑中,针对这一发现,“名医”开出了什么良方?
  3. (3) 以下是对中国展开救治行动的各位“名医”,你最敬佩的是哪一位?请说出他最主要的贡献。

  4. (4) 尽管“名医”们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但这些药方有着共同之处,请指出其中的一点。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黄海大东沟海战 B . 天津保卫战 C . 安庆起义 D . 黄花岗起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的革命组织是(    )
A . 兴中会 B . 中国国民党 C . 强学会 D . 中国同盟会
面对着近代中国社会贫困落后,屡遭外国列强的欺凌,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先后提出了救国强国的方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如下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鸿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人亦可集。”

材料二: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本缚之,驰骤之……”

材料三:孙中山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四:陈独秀说:“中国固有的伦理、法律、学术皆封建制度之遗,与西人相较,差迟极远,如不改进,必不能存于今日世界。宁忍过去的国粹消亡,不忍现在、将来民族归于削灭。”

  1. (1) 根据材料一,李鸿章认为实现国家强大,如何向西方学习?
  2. (2) 根据所学知识,梁启超是因为受到哪一件事情的强烈刺激而提出“变法”的?材料二中阐释了梁启超提出“变法”目的是?李鸿章和梁启超都提出“变”的主张,他们的“变”的含义有何不同?
  3. (3) 根据材料三孙中山提出的“革命的目的”,归纳出孙中山革命的内容有哪些?
  4. (4) 根据材料四,陈独秀认为如何改变中国的现状?
  5. (5) 从他们提出的救国方案分析,你认为四位历史人物有哪些共同的品质?
清朝灭亡时退位的皇帝是(   )
A . 康熙帝 B . 道光帝 C . 光绪帝 D . 宣统帝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其实质在于(   )
A . 实现了三民主义纲领 B .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 C . 体现了民主科学思想 D . 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材料一: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 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 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

——易中天《先秦诸子文化》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在思想文化方面 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第 二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 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第三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材料三:14 世纪,一场重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到来 了,人文主义开路、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相继取得了璀璨而辉煌的成就。群星闪烁,灿 若霓虹。

——摘编自《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

请回答:

  1. (1) 请写出材料一中“这场大辩论”的历史名称。据材料回答,是什么催生了 这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世纪大辩论”?“这场大辩论”成为中国古代第几次 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在“这场大辩论”中,谁主张实行“仁政”?又 是谁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
  2. (2) 依据材料二,依次写出中国近代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名称。
  3. (3) 材料三中“思想解放运动”是指哪场运动?这场运动适应了当时哪一新兴 阶级打破封建教会精神统治的需要?这场运动“群星闪烁,灿若霓虹”,写出一 位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巨匠。
  4. (4) 通过探究与所学,请概括说明思想解放运动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913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发动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是为了维护哪一成果?(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护国战争
1915年,袁世凯复辟。某将军在云南宣布独立,发动反袁护国战争,孙中山称他为“再造民国第一人”。这位将军是(   )
A . 孙武 B . 黎元洪 C . 蔡锷 D . 张作霖
1910年春,福建省同安县人陈嘉庚加人某革命组织时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哪一革命组织(    )
A .   兴中会 B . 中国同盟会 C . 中国国民党 D . 中国共.产.党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此神州事事新,再无皇帝管人民。”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清政府,建设民国……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1903年在檀香山的一次演讲

  1. (1) 中国历史上最早采用“皇帝”称号的是谁?哪一事件使中国从此“再无皇帝管人民”了?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做了哪些努力?
  3. (3) 如何科学的评价辛亥革命一直是历史学界争论的问题。

    观点一: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国家和社会进步。

    观点二: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要求:任选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说明理由。)

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对于南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太平天国在此定都,与清王朝对峙 B . 孙中山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 . 袁世凯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 . 1842年,在此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纵观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的特征即为中西文化之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存。一个古老儒家帝国历尽无比艰难,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逐渐变为一个近代国家。

[社会性质的变化]

材料一:1840年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生产方式的变化]

材料二:

[社会习俗的变化]

材料三: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是改称“先生”“同志”, 男子剪掉辩子,女子不再缠足……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革命力量的变化]

材料四:五四运动后期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中国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中国新的革命力量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人民日报》

  1. (1) 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此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材料中与图1相比较,图2开始采用怎样的生产方式?图2中湖北织布局的创办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说说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兴起,客观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材料中“把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指的是什么制度的终结?根据材料三,指出社会习俗发生怎样的改变?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新的革命力量”指什么?“ 新的革命力量”的诞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怎样的准备?
孙中山先生在一篇檄文中,说到:“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号召发动了(    )
A . 辛亥革命 B . 二次革命 C . 护法运动 D . 护国运动
下列历史事件与其发生的时间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 B . 重庆谈判——1942年 C . 土地改革完成——1962年 D . 中美建交——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