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善明,平原人。少而静处读书,刺史杜骤闻名候之,辞不相见。年四十,刺史刘道隆辟为治中从事。父怀民谓善明曰:“我已知汝立身,复欲见汝立官也。”善明应辟,仍举秀才。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秦始初,徐州刺史薛安都反,青州刺史沈文秀应之。时州治东阳城,善明家在内,不能自拔。伯父弥之起义背文秀。善明密契收集门宗部曲,得三千人,夜斩关奔北海。文秀既降,除善明为电骑校尉,出为海陵太守。郡境边海,无树木,善明课民种榆槚杂果,遂获其利。五年,青州没虏,善明母陷北,虏移置桑乾。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明帝每见,为之叹息,时人称之。转宁翔将军、巴西梓渡二郡太守。善明以母在虏中,不愿西行,涕泣固请,见许。朝廷多哀善明心事。元徽初,遣北使,朝议令善明举人,善明举州乡北平田惠绍使虏,赎得母还。沈做之反,太祖深以为忧。善明献计曰:“沈做之暗于兵机,人情离怨。贼之根本既灭,枝叶岂久?”事平,太祖召善明还都,谓之曰:“卿策沈做之,虽复张良、陈平,适如此耳。”仍迁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太尉右司马。齐台建,为右卫将军,辞疾不拜。司空褚渊谓善明曰:“高尚之事,乃卿从来素意。今朝廷方相委待,证得便学松、乔邪?”善明曰:“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我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廊清朝盈济济部怀既中不敢昧于富责矣。”太祖践阼 , 以善明勤诚,封新途伯,邑五百户。善明身长七尺九寸,质素不好声色,所居茅斋斧木而已,床榻几案,不加划削。建元二年卒,年四十九,遗命薄殡。赠左将军、豫州刺史,谥烈伯。

(选自《南齐书·刘善明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戮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鄙怀既申/不敢昧于富贵矣 B . 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戮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鄙怀/既申不敢/昧于富贵矣 C . 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戮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鄙怀既申/不敢昧于富贵矣 D . 我本无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戮力驱驰/愿在申志今天地/廓清朝盈/济济鄙怀/既申不敢/昧于富贵矣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刺史,原为中央对地方行使监督和控制的监察官员,后演变为地方军事和行政长官。 B . 郭,本义是指在城市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中国古代把内城称为郭,外城称为城。 C . 持丧,护丧;服丧。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是严格按照亲疏远近来制定的。 D . 践阼,指走上阵阶主位,后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即位、登基。亦作“践昨”“践祚”。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善明少有才气,淡薄功名。刘善明年少时就有名气,但拒绝刺史见面的要求;后来又以生病为借口推辞右卫将军的职务。 B . 刘善明熟谙敌情,分析准确。刘善明对沈攸之叛乱一事分析透彻,判断准确。在乱事平定后,太祖认为张良、陈平再世,也不过如此。 C . 刘善明事母至孝,深得同情。刘善明因为母亲被北虏迁到桑乾很是悲哀,获得同僚理解,后来他流泪推荐田惠绍出使赎回母亲。 D . 刘善明决策果断,生活简单。青州沈文秀叛乱时刘善明果断带领门宗三千人连夜出关;他对生活要求不高,住的屋舍很简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善明应辟,仍举秀才。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

    ②郡境边海,无树木,善明课民种榆槚杂果,遂获其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适,字正则,温州永嘉人。擢淳熙五年进士第二人,授平江节度推官。丁母忧,改武昌军节度判官。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未几,孝宗崩,光宗不能执丧。军士籍籍有语,变且不测。适告宰相留正曰:“上疾而不执丧,将何辞以谢天下?今嘉王长,若预建参决,则疑谤释矣。”宰执用其言,同入奏立嘉王为皇太子,光宗许之。俄得御批,有“历事岁久、念欲退闲”之语,正惧而去,人心愈摇。知枢密院赵汝愚忧危不知所出,适告知阁门事蔡必胜曰:“国事至此,子为近臣,庸坐视乎?”蔡许诺,与宣赞舍人傅昌朝、知内侍省关礼、知阁门事韩侂冑三人定计,适得之,即亟白汝愚。汝愚请必胜议事,遂遣胄因张宗尹、关礼以内禅议奏太皇太后,且请垂帘 , 许之,计遂定。翌日禅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汝愚既相,赏功将及适,适曰:“国危效忠,职也。适何功之有?”除权兵部侍郎,以父忧去。服除,召至,除权工部侍郎。时有劝侂胄立盖世功以固位者,侂胄然之,将启兵端。侂胄欲藉其草诏以动中外,改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以疾力辞兼职。会诏诸将四路出师,适又告侂胄宜先防江,不听,未几,诸军皆败。及金兵大入,适谓人心一摇,不可复制,遂上堡坞之议。初,淮民被兵惊散,日不自保。适遂于墟落数十里内,依山水险要为堡坞,使复业以守,春夏散耕,秋冬入堡,凡四十七处。又度沿江地创三大堡,每堡以二千家为率,教之习射。无事则戍,以五百人一将。有警则增募新兵及抽摘诸州禁军二千人,并堡坞内居民,通为四千五百人,共相守戍,三堡就,流民渐归。嘉定十六年,卒,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谥文定。

(节选自《宋史·叶适传》)

  1.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 B . 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 C . 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 D . 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除,表示授予官职,与“擢”、“摄”、“领”、“迁”等意思相同。 B . 孝宗是庙号。中国古代在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即庙号。如太宗、高宗等都是庙号。 C . 内禅是古代帝王身在之时,传位给家族内继承人的君位传承方法。孝宗禅位光宗、光宗禅位嘉王,都是这种方法。 D . 垂帘,谓女后辅幼主临朝听政。皇帝在朝堂上跟大臣们讨论政事时,在宝座后挂着帘子,女后在里面参与决定政事。后来把皇后或皇太后掌握朝政叫垂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叶适能识人用人。在任职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期间,他曾经向丞相推荐了陈傅良等三十四人,后来他们都被召任,被当时的舆论称道为得人。 B . 叶适有主见和担当。他在孝宗去世前后的危难时局中,挺身而出,协同宰相等人及时定下拥立嘉王、光宗内禅等计策,从根本上稳住了政局人心。 C . 叶适不居功营私。赵汝愚当上宰相后,想奖赏有功的叶适,叶适认为只是尽了自己的职分。韩侂胄曾想借重叶适,叶适称病坚辞一切职务。 D . 叶适谋略深远。战事开启,他先建议防守长江,韩侂胄不听。不久,诸路军队都失败了。淮民被金兵惊散,难以自保,叶适依据险要地势建堡安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疾而不执丧,将何辞以谢天下?今嘉王长,若预建参决,则疑谤释矣。

    ②蔡许诺,与宣赞舍人傅昌朝、知内侍省关礼、知阁门事韩侂胄三人定计,适得之,即亟白汝愚。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

    材料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材料三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铺啜也。”

(《孟子·离娄上》)

  1. (1)     材料一中“贼”的意思是;材料二中成语说明了士应当“弘毅”的原因。
  2. (2) 对照三则材料中儒家对“士”的操守要求,说说当代学子应具备哪些品格。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最恰当的一项:()
A . 启诱导发 B . 循序渐进 C . 因材施教 D . 有教无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老子》第三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师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

  1. (1)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体现的是(学派)的的思想。
  2. (2) 老子认为,造成天下动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作简要概括。
  3. (3) 联系材料,请解释老子“无为”思想的含义并作简单评价。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请赏析《赤壁赋》中的这句话。

请简单概括《赤壁赋》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杀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无有,乃止。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其明年,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封平以户牖乡。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太史公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阙氏/围以得开/ B . 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阙氏/围以得开/ C . 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阙氏/围以得开/ D . 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阙氏/围以得开/
  2. (2) 下列对课内文史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 .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C . 奉车,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为皇帝信任者,位高权重。 D .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平跟随项羽,也曾得到垂青。他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平定殷王反叛后,项羽任命陈平为都尉,并赏给他黄金二十镒。 B . 陈平逃离项营,遇险机智自保。他横渡黄河时,看到船夫对他图谋不轨,就解开衣服赤身露体地帮助船夫撑船,这样船夫知道他身上无钱才没有下手. C . 陈平知恩图报,荣贵不忘故人。刘邦封他为户牖侯,他辞谢说若没有魏无知,自己就不能入朝为官,于是就将封爵让给了魏无知,皇帝为此称赞了他。 D . 陈平富有智谋,处事谦虚谨慎。孝文帝时,他认为太尉周勃在诛灭吕氏宗族的事情上功劳居多,于是托病引退,想把右丞相的尊位让给周勃。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②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我吾两人在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赵,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蔥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蔥,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赵王李牧              让:责备 B . 赵王乃复强使将兵          起:起用 C . 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北:向北 D . 赵使人捕得李牧           微:暗中
  2. (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 . 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因不愿再出去打仗,故称病闭门不出。 C . 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 . 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3. (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②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

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 会项伯欲张良 B . 公始常欲此女,与贵人 C . 父老秦苛法久矣 D . 沛公百余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 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候、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 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大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大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史记》一二O卷《汲郑列传》)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看望,问候 B . 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                 行:辈 C . 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翕然: 一致的样子 D . 匈奴,招四夷                     征: 征召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以郑庄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B . 夫以郑庄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徦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C . 夫以郑庄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D . 夫以郑庄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邦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郑庄热衷交朋结友。每逄休假日常常在长安郊外各交通要道备置马匹,拜谢宾朋,往往通宵达旦。 B . 郑庄推荐贤士能人。每次上朝,找机会向皇上称赞天下年高望重的人,并推荐贤士和属下的丞史。 C . 郑庄喜好黄老之说。受其影响;在朝廷议事时,常常随声附和,迎合皇上意旨,从不随便说是论非。 D . 郑庄生活清廉节俭。他用竹器盛着的食物作为馈赠他人的礼物,虽官至九卿,死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物。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庄声,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②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亳州蒙城人。曾祖琼,祖继勋,皆有勋王室,至节度使。母曹氏,慈圣光献后姊也,故后少鞠宫中。既长,成昏濮邸,生神宗皇帝。治平二年册为皇后。

后弟内殿崇班士林,供奉久,帝欲迁其官,后谢曰:"士林获升朝籍,分量已过,岂宜援先后家比?"辞之。神宗立,尊为皇太后,居宝慈宫。帝累欲为高氏营大第,后不许。久之,但斥望春门外隙地以赐,凡营缮百役费,悉出宝慈,不调大农一钱。

元丰八年帝不豫浸剧宰执王珪等入问疾乞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太后权同听政帝颔之哲宗嗣位,尊为太皇太后。

驿召司马光、吕公著,未至,迎问今日设施所宜先。未及条上,已散遣修京城役夫,出近侍尤亡状者。戒中外毋苛敛。事由中旨,王珪等弗预知。光、公著至,并命为相,使同心辅政,一时知名士汇进于廷。

蔡确坐《车盖亭诗》谪岭表 , 后谓大臣曰:“元丰之末,吾以今皇帝所书佛经出示人,是时惟王珪曾奏贺,遂定储极。确自谓有定策大功,妄扇事端,规为异时眩惑地。吾不忍明言,姑托讪上为名逐之耳。此宗社大计,奸邪怨谤所不暇恤也。”

侄公绘、公纪当转观察使,力遏之。帝请至再,仅迁一秩,终后之世不敢改。又以官冗当汰,诏损外氏恩四之一,以为宫掖先。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

宋用臣等既被斥,祈神宗乳媪入言之,冀得复用。后见其来,曰:"汝来何为?得非为用臣等游说乎?且汝尚欲如曩日,求内降干挠国政耶?若复尔,吾即斩汝。"媪大惧,不敢出一言。自是内降遂绝,力行故事,抑绝外家私恩。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

元祐八年九月,属疾崩,年六十二。后二年,章惇、蔡卞、邢恕始造为不根之谤,皇太后、太妃力辨其诬,事乃已。至高宗时,昭暴惇、卞、恕罪,褒录后家,赠曹夫人为魏、鲁国夫人,弟士逊、士林及公绘、公纪皆王,擢从孙世则节度使。他受恩者,又十余人云。

(《宋史·列传第一·后妃上》)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丰八年/帝不豫/浸剧/宰执王珪等入问疾/乞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太后权同听政/帝颔之/ B . 元丰八年/帝不豫/浸剧宰执/王珪等入问疾/乞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太后权同听政/帝颔之/ C . 元丰八年/帝不豫浸剧/宰执王珪等入问/疾乞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太后权同听政/帝颔之/ D . 元丰八年/帝不豫浸剧/宰执王珪/等入问/疾乞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太后权同听政/帝颔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农,文中指大农司,也可指大司农。大司农秦汉时主管财政经济,唐宋时主管国家仓廪。 B . 岭表,即岭南,地处五岭之外,故又名岭外。五岭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岭。 C . 储极,即太子,也可指太子之位。“太”即是“大”的意思,太子,就是皇帝的大儿子。 D . 追,即追封。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晋宋以后对存者称封,对死者称赠。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后身出名门,地位显贵。她长在宫廷,后来在濮王府邸成婚。英宗、神宗和哲宗三朝,她从皇后到太后,再到太皇太后。哲宗时期临朝听政,国家安定。 B . 高后廉洁自律,不徇私情。她以能力不足为由,先谢绝了英宗提拔她的弟弟高士林,后来又阻止了哲宗对她的侄儿高公绘、高公纪的转升,为后宫做了表率。 C . 高后重用人才,贬斥奸佞。她任用司马光、吕公著为相,一时知名人士汇集于朝廷。而对于煽动事端的蔡确,她以讪谤皇上为名,将之驱逐出朝廷,毫不怜恤。 D . 高后功勋卓著,泽被家人。在她去世之后,虽然有人播弄是非,但是朝廷没有听信谣言,反而下旨褒奖。高后的母亲、弟弟、侄儿以及其他家人从中受惠颇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及条上,已散遣修京城役夫,出近侍尤亡状者。

    ②宋用臣等既被斥,祈神宗乳媪入言之,冀得复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以贻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B . 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C . 六艺,在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 .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 B . 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 . 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 . 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对下面两句文言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A . ①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答应把焦、瑕两城给您作为酬谢,可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这种心理和施行王道合拍的原因,为什么呢? B . ①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这种心理和施行王道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C . ①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把焦、瑕两座城池给了他,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这种心理和施行王道合拍的原因,为什么呢? D . ①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答应把焦、瑕两城给您作为酬劳,可是他早晨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防备您,这些您是知道的。

②这种心理和施行王道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 , 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是岁三月 , 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皆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 , 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B .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C .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D .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乙亥指的是乙亥年,这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法,60年一个循环,如丙戊年。 B . 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朔”也可引申为“开头”。如“朔”可指清晨,这是一天的开头。 C . 传觞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古人喝酒很有讲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戏,如“流觞曲水”。 D . 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 . 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 . 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物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 . 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②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句子是(    )
A . 良庖岁更刀,割也 B . 技盖至此乎 C . 而况大軱乎 D .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食埃土②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③于其身也,则师焉④或焉,或不焉

⑤非能也⑥是故,益圣,愚益愚

鱼虾而廉鹿                          ⑧孤舟之嫠妇

⑨苍山负雪,明天南⑩学而

A . 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⑩ B . 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⑩/⑧ C . ①②⑨/③/④⑤/⑥⑩/⑦⑧ D .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陈情表(甲)

李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乙)

简明英

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逐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 , 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释】禄秩,官员俸禄的级别。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但以刘日西山                      薄:迫近 B . 臣微志                                听:劝告 C . 鹤发垂堂 , 西山之日已薄 垂堂:靠近堂屋檐下 D . 不孝之罪深                         弥:更加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B . 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C . 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D . 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3. (3) 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段(甲)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写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主要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 B . 文段(甲)工整的对仗句式,铿锵有力,感情诚挚,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报恩”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C . 文段(乙)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远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举出“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遍事实。 D . 文段(乙)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生命衰落,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
  4. (4) 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

  5. (5) (甲)文中李密的本意是拒绝在新朝为官,但抗命不从是有生命危险的。晋武帝看了李密呈上的“表”后不仅不责怪反而予以嘉奖。这得益于这篇表文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B . 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C . 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D . 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闾伍,均为古代居民基层组织,后以“闾伍”借指乡里民间。 B . 百姓,最早本是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成了平民的通称,与“民”同义。 C . 亲戚,指不包括父母在内的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关系的所有内外亲属。 D . 三军,自周代诸侯大国设置三军,一军一般为一万两千五百人,后泛指军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穰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认为兵法首要的一条是严格执行纪律,即使贵为国君之宠臣,违反军法也要该杀就杀。 B . 司马穰苴之所以要让国君的宠臣、国家尊重的大臣庄贾担任监军,是因为当时自己虽有将军的职位,却无相应的威望,人微言轻。 C . 即使是国君的使者在军营里也不容许驾马车奔驰,如违反了也应斩首,但司马穰苴只是斩了使者的仆人,砍断了车子左边的杆子,宰了左边驾车的马。 D . 司马穰苴既能严格执法,又能体恤士卒,深得士兵拥护,所以晋、燕两国的军队听到这个消息,不等交战就赶忙撤退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②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茶蓼①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②,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③。虽欲效野夫贱隶,鋦跳窜伏(慌张地躲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 毋亦犹是也夫!

[注]①茶蓼:苦菜。②艾:停止。③蓬藋:草编的衣物。

  1. (1) 上文选自刘基的《苦斋记》,“记”这种文学样式,往往前半部分以为主,后半部分以为主。
  2. (2) 文中以“苦”与“乐”的相对关系极其通俗而深刻地阐明道理,构成这样的关系的词语还有多处,请找出两对。
  3. (3) 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 相去能几何 B . 是人之所谓乐也 C . 一旦运穷福艾 D . 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
  4. (4) 者运用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如何看待为例,说明了(用文中语句回答)的道理。
  5. (5) 刘基在文中叙述了他对待苦乐的态度,生活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是一种苦乐观,你觉得这两种苦乐观有什么不同?请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