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1. (1)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说“耻”的原因
  2. (2) 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孔子的言行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裴宽父无晦,袁州刺史。宽通略,以文词进,骑射、弹棋、投壶特妙。景云中,为润州参军,刺史韦铣为按察使,引为判官,清干善于剖断,铣重其才,以女妻之。转太常博士。礼部拟国忌之辰享庙用乐,下太常 , 宽深达礼节,特建新意,以为庙尊愿卑则登歌,庙卑愿尊则去龠。中书令张说谓宽明识,举而行之。再迁为刑部员外郎。有万骑将军马崇正昼杀人,时开府、霍国公王毛伸恩幸用事,将鬻其狱、宽执之不回。宽性友爱弟兄多宦达子侄亦有名称于东京立第同居八院相对甥侄皆有休憩所击鼓而食当世荣之选走部侍郎,及玄宗还京,又改蒲州刺史。州境久旱,入境,雨乃大浃。迁河南尹,不附权责,务于恤隐,政乃大理。改左金吾卫大将军,一年,除太原尹。赐紫金鱼袋。玄宗赋诗而钱之,曰:“德比岱云布,心如晋水清。”天宝初,除陈留太守,兼采访使。寻而范阳节度李适之入为御史大夫,除宽范阳节度兼河北采访使替之。时北平军使乌承恩恃以蕃酋与中贵通,恣求货贿,宽以法按之。檀州刺史何僧献生口数十人,宽悉命归之,故夷夏感悦。宽以清筒为政,故所莅人皆爱之,当时望为宰辅。及韦坚构祸,宽又以亲累贬为安陆别驾员外置。林甫使罗希奭南杀李适之,纡路至安陆过,拟怖死之。宽叩头祈请.希奭不宿而过。宽又惧死,上表请为僧,诏不许。然崇信释典。常与僧徒往来,焚香礼忏,老而弥笃。累迁东海太守、襄州采访使、银青光禄大夫,入拜礼部尚书。十四载卒,年七十五。诏赠太子少傅,赙帛一百五十段、粟一百五十石。兄弟八人,皆明经及第,入台省,典郡者五人。

(节选自《用唐书·装宽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宽性友爱/弟兄多/宦达子侄亦有名/称于东京/立第同居/八院相对/甥侄皆行休憩所/击鼓而食/当世荣之/ B . 觉性友爱弟兄/多宦达/子侄亦有名/称于东京/立第/同居八院/相对甥/皆有休憩/所击鼓而食/当世荣之/ C . 宽性友爱/弟兄多宦达/子侄亦有名称/于东京立第同居/八院相对/甥侄皆有体憩所/击鼓而食/当世荣之/ D . 宽性友爱弟兄/多宦达/子侄亦有名称/于东京立第/同居八院/相对蝴侄/皆有休憩/所击鼓而食/当世荣之/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投壶,古代宴饮时的一种游戏,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若不会,就用箭投酒壶代替。 B . 太常,古代制廷掌宗庙礼仪之官,主要职责是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 C . 蕃酋,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部落的称谓,除“蕃”字以外,还有“蛮”“夷”等字眼。 D . 生口本指俘虏,后以俘虏为奴隶,即用作奴隶的称呼。从文中语境看,是俘虏之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裴宽官居太常,通晓礼仪礼节。礼部打算皇帝忌日那天在宗庙配乐祭莫,裴宽认为庙尊忌卑就叫以登堂面歌,否则不可,张说按这种说法予以施行。 B . 裴宽不惧权贵,敢于秉公执法。万骑将军马崇白天杀人,尽管权贵王毛仲想出卖官爵,枉法断案,但身居刑部员外郎的裴宽依然逮捕了马崇。 C . 裴宽关心百姓,深得皇帝赞赏。他刚来到蒲州任职,久旱的蒲州就下了一场透雨,这件从侧面表现了裴宽对百姓的体恤,唐玄宗曾赠诗予以褒扬。 D . 裴宽受累被贬,试图躲避灾祸。裴宽因受韦坚的牵连被贬安陆,罗希奭绕路经过安陆,打算恐吓裴宽,让他杀,裴宽因怕死上表辞官,出家为僧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引为判官,清干善于剖断,铣重其才,以女妻之。

    ②宽以清简为政,故所莅人皆爱之,当时望为宰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焚琴子者,姓章氏,闽之诸生也。为人磊落不羁,伤心善哭,类古之唐衢、谢翱,而才情过之,为诗文,下笔累千言,皆感人心脾.庚子乡试,文已为主司所赏,及观五策,指陈时事太过,至斥耿氏以为包藏叛志。主司乃惧不敢录,遂下第,生遂弃诸生不为。登鼓山所谓天风海涛亭者,北望神京,痛哭失声曰:“余且烧其诗书,绝笔不为文矣!”

    生既不得志,出游于潮。过潮刺史韩文公庙,读其《逐鳄文》,哭之。又历韶、惠、广雷诸郡。悲岭海之烟瘴,思寇萊公°谪雷时,枯竹生笋,蜡泪成堆,风流如在也,则又哭之哀。听鹧鸪作“行不得也哥哥”声,则抗音而哭,以乱其鸣.久之,学琴于惠州僧上振,得其音节。之妙,遂归。变姓名以游八毛公大人争廷致而听其琴有愿丛而学者虽善然终墓能及也。

    久之,闽人目生为琴师。虽江浙间,颇多闻其名者。然当道不以礼遇,招亦不往,往亦不为久留。常酒后耳热,摔琴于地,引满大卮,放言高论,惊其座宾。谈古今得失,虽老师宿儒,深通经济者,不能难也。其最爱童子曰金兰,亦善琴,独得生传,常负奚囊从生游数千里外生诗成,金兰辄缮录之盈帙。客访生不遇,金兰代为款接,以生惊人句示人。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生笃于伉俪,妇陈氏,少生十岁,亦颇知书,嗜音,生尝入为其妻鼓琴,茶香入牖,鬓影萧疏,顾而乐之,以为闺房清课,亦人生韵事。忽一日,谓其妇曰:“吾向闻红颜薄命。卿才情如此,而推命者多言岁行在卯当死。岂汝亦天上人,不久当去耶?”因感慨悲伤,为弹《别鹄离鸾》之曲。曰:“琴音和,吾与汝尚无恙,然笫七弦无故忽绝,少而慧者当之。”居数日,金兰死。生抚尸一哭,不胜其悲,吐血数斗,曰:“吾死后,《广陵散》绝矣。”遂焚其琴,不复鼓也,因自号“焚琴子”,生至康熙丁巳,年四十九,竟卒。

    选自《虞初新志》,有删节

【注释】①寇莱公:寇准,北宋政治家,因力主抗战被贬,死于雷州。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B . 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C . 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D . 变姓/名以琴游八闽/王公大人争/延致/而听其琴/有愿从/而学者虽善/然终莫能及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 . 主司,有科举的主试官之意。“主司”在唐代李白《送杨少府赴选》“夫子有盛才,主司得球琳”和本文中都是主试官之意。 C . 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D . 康熙,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谥号,蒙语“平和宁静”之意。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焚琴子胸怀坦荡,举止不受约束。他文才很好,在乡试时他的文章被主考官赏识。 B . 焚琴子毎遇伤心事容易放声痛哭。他北望京城,放声痛哭;想到寇莱公被贬也痛哭。 C . 焚琴子最爱童子金兰,亲授其琴技。金兰死后,焚琴子焚琴来表达自己的悲伤。 D . 焚琴子有经世济民的才能,却不被官员礼遇。他喝酒后常把琴摔在地上,大发议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主司乃惧不敢录,遂下第。生遂弃诸生不为。

    ②由是人颇异之,以为抱负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隐于琴。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均之二策,宁许以秦曲 B . 空以身草野,谁复知之? C . 宦官惧其毁已,皆共 D . 匈奴七百余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樊(於期)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吾精已消亡矣。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减)

【注释】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

  1. (1) 下列对文中划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B .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C .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D .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子”指封建时代的君主的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 . “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辞。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以用“足下”,译为“您”。 C . “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 .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描写了太子丹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表现出太子丹是个礼贤下士,以国事为重,又心存戒心的人。 B . 太子丹寻求破秦,是想报国恨私仇。迫于秦的威势,质于秦,逃亡而回;秦将灭六国,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间,故而决计铤而走险。 C . 田光自杀不仅是因太子丹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还有就想以此来激励荆轲见太子。 D . 太子丹欲以荆轲为刺客,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侵占诸侯的全部土地;再不行就刺杀秦王,使秦国国内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②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场屋之习,从是遂变。修在兵府,与曾公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更为图籍。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洵)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节选自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注)

(注)本文创作于嘉佑元年(1056年),欧阳内翰即欧阳修。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B . 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C . 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D . 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河东,古指黄河以东地区。黄河自北而南流经山西省境,故山西境内黄河以东为河东。 B . 场屋,又称“科场”,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引申指科举考试。 C . 布衣,古代平民穿布制的衣服,不能穿精美鲜艳的丝制品,故常用布衣借指平民。 D . 执事,古人对自己的谦称。常用于对话或书信中,如“敢以烦执事”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颖悟超群,文章冠天下。欧阳修幼年聪敏过人,刚成年时就享有极高声誉;参加科举荣登甲科,与梅尧臣作诗酬答,文章天下闻名。 B . 欧阳修才能卓异,受朝廷器重。仁宗任用天下名士时,欧阳修首先入选;他在枢密院任职时,与曾公亮重新编制军事地图和士兵名册。 C . 欧阳修奖掖后进,慧眼识人才。欧阳修赏识举荐的后进大多成为名士;曾巩、王安石和苏父子不为人知时,欧阳修广为游说,他们才名闻于世。 D . 苏洵博观慎书,希望遇伯乐。苏洵苦读文章,历经从惶然到胸中有言而书之的过程;后写成《洪范论》等文章呈给欧阳修,期望能被了解。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②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B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了。 C .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怎么能委屈英雄们,让他们在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惋惜,抒发他们那有志之士的悲愤呢? D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派遣将领把守关口的原因,是防止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之,事的发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 , 太尉黄琬辟,皆不就。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酔死无所知,因破取。府吏兒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 , 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或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B .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C .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D . 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游学,指离家到远处求学。游学精神可湖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追求的逍遥游是现代游学的始源。 B . 孝廉,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汉代推举孝悌、清廉之士的察举制与征辟相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 C . 士人,文中指读书人。在崇儒社会,读书人普遍把《礼记·大学》中提出的“修齐治平” 作为理想。 D . 郡县,行政区划名。郡县制是古代中国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实行郡、县两级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华佗精通方药,谙熟于心。他治疗疾病,所配药汤剂并不多;且对所用药物,心中能估 算岀分量,不用再称量。 B . 华佗医术高明,精于辨证。给病症相同的兒寻、李延治病时,他能准确辨别病因的不同,釆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C . 华佗医者仁心,主动救治。在路上偶然遇到患者,他主动前去救治,让患者饮用三升蒜泥和酸醋,治好患者。 D . 华佗不畏强权,身死狱中。他为太祖治病,回家却延期不返,在郡县多次写信召而无果后,惹怒太祖,被拷问致死。
  4. (4) 把文中画横级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

    ②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洪武三年,封燕王。十三年,之藩北平。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

    太祖崩,皇太孙即位,纳齐泰、黄子澄谋,始削藩。八月,天子以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致讨。天子闻炳文败,遣曹国公李景隆代领其军。九月戊寅 , 景隆合兵五十万,进营河间。王语诸将曰:“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致其师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之遂北趋大宁景隆闻王征大宁,果引军围北平,筑垒九门世子坚守不战。十一月庚午,王次孤山,逻骑还报曰白河流澌不可渡。王祷于神,至则冰合,乃济师。景隆遣都督陈晖侦敌,道左,出王军后。王分军还击之,晖众争渡河,冰忽解,溺死无算。辛未,与景隆战于郑村坝。王以精骑先破其七营,诸将继至,景隆大败,奔还。十二月,景隆调兵德州,期以明年春大举。王乃谋侵大同,曰:“攻大同,彼必赴救,大同苦寒,南军脆弱,且不战疲矣。”二月癸丑,至大同。景隆果由紫荆关来援。王已旋军居庸,景隆兵多冻馁死者,不见敌而还。夏四月,景隆进兵河间,与郭英、吴杰、平安期会白沟河。乙卯,王营苏家桥。己未,遇平安兵河侧。王以百骑前,佯却,诱安阵动,乘之,安败走。遂薄景隆军,战不利。暝收军,王以三骑殿,夜迷失道,下马伏地视河流,乃辨东西,渡河去。庚申,复战。景隆横阵数十里,破燕后军。王荡其左,景隆兵乃绕出王后,大战良久,飞矢雨注。王三易马,矢尽挥剑,剑折走登堤,佯引鞭若招后继者。景隆疑有伏,不敢前。高煦救至,乃解。时南军益集,燕将士皆失色。王奋然曰:“吾不进,敌不退,有战耳。”乃复以劲卒突出其背,夹攻之。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景隆溃而南,尽丧其所赐玺书斧钺,走德州。

    秋七月壬午朔,王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诏:“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明年为永乐元年。

(节选自《明史·成祖本纪》)

[注]①燕王:燕王朱棣,即明成祖,后文简称“王”。②天子:这里建文帝。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之/遂北趋大宁/ B . 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之/遂北趋大宁 C . 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之/遂北趋大宁/ D . 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之/遂北趋大宁/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戊寅,我国古代历法中,经常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可用于纪年、纪月、纪日。本文出现的天干地支都是用来纪日的。 B . 九门,古代宫室制度,天子居所九门,后因用以指宫廷,亦代指京城。文中即指北京城的九座城门,明成祖所建。 C . 世子,即太子,帝王和诸侯的嫡长子。为王位、君位合法继承人。明清两代,亲王的嫡子得封为世子。文中世子即朱棣嫡长子。 D . 玺书,帝王诏敕的别名。古代长途递送的文书易于破损,所以书于竹简木牍,两片合一,以绳扎好,用泥封固,加盖玺印,故称玺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成祖知己知彼,常能百战不殆。他对自己的对手李景隆、吴高等的性格非常了解,因而往往能够准确判出对手的动向从而克敌制胜。 B . 明成祖因势利导,能够把握时机。在巧渡白河时,利用河面结冰的时机,安全过河;在大同之战中,巧妙利用当时的天气,将对手置于困境,不战而屈人之兵。 C . 明成祖富有谋略,屡次击败敌手。在与平安兵的作战中假装败退,引诱敌军混乱后战无不胜;在与李景隆的决战中,假装挥鞭召集援军,李景隆担心有诈不敢前进。 D . 明成祖作战勇猛,善于激励将士。面对越来越多的南军,燕军将士尽皆胆寒,形势岌岌可危。明成祖激励将士只有进攻,才可退敌,最终前后夹击,大败敌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致其师。

    ②王三易马,矢尽挥剑,剑折走登堤,佯引鞭若招后继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成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景公使庄贾往。穰苴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未及反,遂斩贾,三军振栗。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享士卒。病者皆求行,争奋出赴战。三日后以兵法勒众,皆实服。晋师以益尊于齐、景公恐惧。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谐于素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后齐威王用兵行成,大放穰苴之法,而诸候朝齐。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素卑践/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B . 臣素卑践/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C . 臣素卑践/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D . 臣素卑践/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是古代主管军事事务的官职,《琵琶行》中白居易所任之官就是此类情况。 B . 晏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闻名诸侯。 C . 表和漏是古代计时工具,表以标杆显示日影的方式、漏以滴水或漏沙的方式计时。 D . 不佞,“佞”在古汉语中有才智的意思,“不佞”即不才,古人常以之用作谦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穰苴临危受命。齐景公时齐国国力衰弱,遭受到晋国、燕国的人侵,丧失大片国土;齐景公接受晏子建议,接见司马穰苴,并最终用其为将。 B . 司马穰苴有自知之明。司马穰苴深知自己出身低微,没有足够的威信,难以获得将士们的信任,于是建议齐景公派宠臣庄贾出任监军协助自己。 C . 司马穰苴严格执行军法。庄贾未按约定时间人营,司马穰苴将其斩首;景公使节驾车人营,司马穰苴饶恕使者,但杀了驾车之人以严肃军纪。 D . 司马穰苴因谗言被罢。穰苴的田氏家族权势日盛,威胁到国君,鲍、高、国等大夫借机在景公面前进谗言,司马穰苴最终被罢免,并含恨而逝。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②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中明约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B .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C .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D .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 . 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主持。 C . 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D . 岁课,指汉时每年从太学中选任官吏的考试,文中沿用了这种用法。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 . 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让百姓逃避执行这些政令,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 .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他想法设法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 . 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2)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 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赡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 B .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 C .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 D .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艺,与《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含义相同。 B .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C . 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D .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衡传》一文,不仅写出了张衡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还记载了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还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为人与政治才能。 B . 张衡聪颖明慧,善于广泛学习。他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游学到“三辅”之地,并进入洛阳到太学参观、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C . 候风地动仪是张衡在科技上的一个重大成就。它制作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 . 张衡不畏权贵,为政机智果断。河间王和很多豪族大户,胡作非为;在担任河间相前,张衡预先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将他们一举逮捕,河间从此安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永元中,举孝康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时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 .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 .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 .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句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 . 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丞相主持。 C . 司衣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 . 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 . 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 .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她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 . 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婧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减价集常平米,多作馕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②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记

姚 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 .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 .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 .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 . 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 . 乾隆,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 . 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敬玄之西征也,监察御史原武娄师德应猛士诏从军,及败,敕师德收集散亡,军乃复振。因命使于吐蕃 , 吐蕃将论赞婆迎之赤岭。师德宣导上意,谕以祸福,赞婆甚悦、为之数年不犯边。师德迁殿中侍御史,充河源军司马,兼知营田事。吐蕃入寇河源军,军使娄师德将兵击之于白水涧,八战八捷。上以师德为比部员外郎、左殷卫郑将、河源军经略副使,曰:“卿有文武材、勿辞也!"长寿二年春,三月庚子,以夏官侍郎娄师德同平章事。师德宽厚清慎,犯而不校。与李昭德俱入朝,师德体肥行缓。昭德屡待之不至,怒骂曰:“田舍夫!”师德徐笑曰:“师德不为田舍夫,谁当为之。”其弟除代州刺史、将行,师德谓曰:“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弟长跪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师德愀然曰:“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而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于当笑而受之。”万岁通天元年三月壬寅,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唐兵大败。孝杰坐免为庶人 , 师德贬原州员外司马。师德因署移牒 , 惊曰:“官爵尽无邪!”既而曰:“亦善,亦善。”不复介意。师德在河陇,前后四十馀年,恭勤不怠,民夷安之。性沉厚宽恕,狄仁杰之入相也,师德实荐之,而仁杰不知,意颇轻师德,数挤之于外。太后觉之,尝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能谨守边陲,贤则臣不知。”又曰:“师德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太后曰:“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也,亦可谓知人矣。”仁杰既出,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窥其际也。”是时罗织纷纭,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人以是重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B . 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C . 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D . 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吐蕃,古代藏族人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在唐代经常袭扰大唐边境。 B . 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省称,为实际担任宰相者的头衔。 C . 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庶人不能上升为贵族,但贵族可以被贬为庶人。 D . 移牒,移送公文以通知机关或官员,文中是指娄师德的降职文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娄师德本是文臣,在国家需要时应诏领军作战,能在大军挫败时收拾残局重振士气。 B . 娄师德既能指挥作战,又能运用谋略,因此镇守河陇数十年间与吐蕃多次交战未尝败绩。 C . 娄师德升任宰相仍然宽厚待人,不计较他人恶语相向;告诫其弟受到侮辱时要学会隐忍。 D . 娄师德推荐了狄仁杰,但是反遭狄仁杰轻视排挤,但他不以为意,也从不提起推荐之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师德宣导上意,谕以祸福,赞婆甚悦,为之数年不犯边。

    ②是时罗织纷纭,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人以是重之。

  5. (5) 狄仁杰感叹说“吾不得窥其际也”,他认为自己哪些方面远远不及娄师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康王(赵构)至相,飞因刘浩见,补承信郎。以铁骑三百往李固渡尝敌,败之。从浩解东京围,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迁秉义郎,隶留守宗泽。战开德、曹州皆有功,泽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

康王即位,飞上书数千言,欲复中原。书闻,以越职夺官归。诣河北招讨使张所,所待以国士,借补修武郎,充中军统领。命从王彦渡河,至新乡,金兵盛,彦不敢进。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而舞,诸军争奋,遂拔新乡。翌日战侯兆川身被十余创士皆死战又败之夜屯石门山下或传金兵复至一军皆惊飞坚卧不动金兵卒不来食尽走彦壁乞粮彦不许。飞自知与彦有隙,复归宗泽,为留守司统制。

泽卒,杜充代之,飞居故职。杜充将还建康,飞曰:“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充不听,遂与俱归。时命充守建康,金人与李成合寇乌江,充闭门不出。飞泣谏请视师,充竟不出。金人遂由马家渡渡江,充遣飞等迎战,王燮先遁,诸将皆溃,独飞力战。

会充已降金,诸将多行剽掠,惟飞军秋毫无所犯。兀术趋杭州,飞要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俘叛军首领四十余。察其可用者,结以恩遣还,令夜斫营纵火,飞乘乱纵击,大败之。驻军钟村,军无见粮,将士忍饥,不敢扰民。金所籍兵相谓曰:“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

飞数见帝,论恢复之略。飞方图大举,会秦桧主和。时和议既决,桧患飞异己,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桧遣使捕飞父子。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

初,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翌日战/侯兆川身被十余创/士皆死战/又败之/夜屯石门山下/或传金兵复至/一军皆惊/飞坚卧不动/金兵卒不来/食尽/走彦壁乞粮/彦不许 B . 翌日/战侯兆川/身被十余创/士皆死战/又败之/夜屯石门山下/或传金兵复至/一军皆惊/飞坚卧不动/金兵卒不来/食尽/走彦壁乞粮/彦不许 C . 翌日战/侯兆川身被十余创/士皆死战/又败之/夜屯石门山下/或传金兵复至/一军皆惊/飞坚卧不动/金兵卒不来食/尽走彦壁乞粮/彦不许 D . 翌日/战侯兆川/身被十余创/士皆死战/又败之/夜屯石门山下/或传金兵复至/一军皆惊/飞坚卧不动/金兵卒不来食/尽走彦壁乞粮/彦不许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阵图,古代军队作战时兵力部署、队形变化的图式,中国古代有十大阵图。 B . 纛,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C . 《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撰而成。 D . 莫须有,意为也许有,形容无中生有,罗织罪名。后用以表示凭空捏造诬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岳飞出生时有异象,黄河决堤他也逢凶化吉。年少有气节,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是文武全才。 B . 岳飞勇猛善战,有韬略有胆识,多次克敌制胜。受到留守宗泽的赏识,并对他进行阵法指导。 C . 岳飞意气风发,欲收复中原;无奈不是被人弹劾,就是有人不听进谏抑或临阵脱逃甚至投降。 D . 岳飞治军严格,在将士见不到粮食时,依旧秋毫无犯,金兵都称“此岳爷爷军”,争相归附。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②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

  5. (5) 结合文本,概括岳飞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 . 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 . 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 .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5. (5) 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千山

程启充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 , 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 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 , 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

【注释】 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②瓯脱:泛指边界。③浮白:满饮。

  1.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B . 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C . 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D . 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B . 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通常称“胡笳”,在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游牧民族中,善于表现凄怆、哀怨的情感,富有悠远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边远游牧民族英勇剽悍的个性及牧马吹奏的特色。 C . 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国,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古代分中国为九州,中州为其中之一。其他八州是冀、兖、青、徐、扬、荆、豫、益。 D .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中草木繁盛,作者携下属徐、刘二人取道辽阳上山。 B . 位于龙泉寺的万佛阁,从半山腾空而出,气势磅礴,游人凭栏远望,顿觉寒风四起。 C .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游览千山的全过程,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特点。 D . 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②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1.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始祸焉

    ②以秦兵

    ③以助其急

    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 .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 .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 .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3.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 B . 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则是同情,认为两国“智力孤危”,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C . 苏辙纵论六国与秦争天下中的成败得失,层层解剖,鞭辟入里,文章末尾截然而止,含不尽感慨。 D . 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二世不相上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②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5. (5) 三段选文中,作者对六国被秦所灭的历史教训分别有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环翠亭记

宋濂

①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大姓许氏,世居其下。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 )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冲融于南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

②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亭及万竹皆毁。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孥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构亭以还旧贯,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凹,三年而成林。

③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夫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

④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美,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

(选自《明代小品集萃》有删节)

  1. (1) 第①段括号内应填入的虚词是(   )
    A . B . C . D .
  2. (2) 对第①段画线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画线句以短句为主,写出了雨后初晴时四面环绿的景观。 B . 画线句将晨光笼罩的竹林比作青琉璃瓦,比喻形象生动。 C . 画线句写在阳光的照耀下,水流向四面八方,景象壮观。 D . 画线句将雨后水珠被晨光激射出的光彩描写得极为生动。
  3. (3) 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4. (4) 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