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题库

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

A . 公元前2世纪早期    B . 公元前2世纪晚期 C . 公元前3世纪早期 D . 公元前3世纪晚期
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 . 贵族 B . 平民 C . 官僚 D . 诸侯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 . 主张分封制 B . 反对分封制 C . 主张郡县制 D . 反对宗法制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

A . 设立宣政院 B . 建立三省制 C . 推行行省制度 D . 设立刺史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A . 其弊端日益突出 B . 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C . 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D . 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 .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 .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A . 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 . 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独主 C . 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特点 D . 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
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 分封制的废除 B . 宗法制的消亡 C . 刺史制的建立 D . 内阁制的形成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如苏轼祖父名序,所以代人作序便改“序”为“叙”,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

A . 维护皇权独尊 B . 倡导尊老爱幼 C . 强化尊卑等级 D . 凝聚血脉亲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四: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反映的制度是什么?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

  2. (2) 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制度?有何作用?

  3. (3) 材料三中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宋代是怎样分割相权的?什么时候废除了丞相?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

清末翰林徐继儒《杨氏家谱.序》中说:“惟古者睦族之道以谱联之,……秦汉以降,宗法始废。晋宋洎唐,沿魏久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其后此法又废,私家各自为谱以收其族。”材料中家谱由官修到私修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宗法制的终结 B . 科举制的发展 C .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 家族团结的需要
西汉时,文帝出行,有人惊了他的马,这人被送交廷尉治罪,廷尉张释之只让他缴纳罚金,文帝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说:“法者,天子所予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最后依然按律轻罚。这反映了(   )

A . 西汉初期法家思想盛行 B . 民贵君轻思想影响较深 C . 皇权受到官僚机构制约 D . 法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该体制是(   )

A . 宗法分封体制  B . “丞相”体制  C . 监察体制  D . 科举选官体制
《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由此可知(    )

A . 儒学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度 B . 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 C . 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人才 D . 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
关于蒙恬主持修筑长城一事,秦二世以其“绝地脉”而杀之;司马迁认为其“阿意兴功……遇诛为宜”;而郭嵩焘认为“蒙氏固将也,以任边事,其职应然”,不应被处死。以下立意与材料结合最恰当的是(    )

A . 崇尚科学,反对风水迷信 B . 职务追责,应科学而适度 C . 千古长城,功过难以评述 D . 评论历史,应该辩证而为
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 . 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 . 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 C .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 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

  国家安全是国之大事,关系国家的兴衰成败和民族的振兴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修建的道路和桥梁,同其他古代社会修建的道路一样,也刺激了经济的一体化:尽管最初建设时考虑的是军事用途,但是之后,这些路桥却成为内部商业交流的通衢。

公路连接了罗马帝国的各个部分。一条长4800公里的路与北非海岸线平行,许多支线一直延伸到南方,商人、士兵通过这些支线可以深入撒哈拉沙漠。在东部地中海地区,罗马人也新建一些道路,方便了这一地区的旅游和贸易。

──摘编自《新全球史》

材料三    14﹣17世纪初,结伴航行成为保护英国海上贸易商船安全的主要办法。其基本情形为:商船对自己进行武装,而后结伴出航,英国官方担当了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从17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官方开始在需要时向商船提供军舰护航,以加大对海上贸易商船的保护力度。随着英国海外贸易和商船数量的不断增加,护航力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愈加严重,同时法俄贸易攻击意图愈加明显,19世纪80、90年代,英国放弃了对海上贸易提供直接保护的政策,确立了海军封锁攻击政策,即在战争开始之时,采取及时封锁敌方海军军港和主动攻击敌方据点、海上贸易商船等行动,以控制和吸引敌方海军力量,从而达到保护海上贸易的效果。

──摘编自《近代英国海上贸易保护政策的演变》

材料四

晚清时期

洋务派为了改变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差距,把“制器”作为“自强”之本抓紧实施。1895年袁世凯、张之洞分别编练了新建陆军和自强军,成为新式练兵的肇始。清廷于1901年9月发布上谕“著各省将军督抚,将原有各营严行裁汰,精选若干营……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以成劲旅。”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蒋介石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治军思想。1938年初,国民党提出“加紧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蒋介石还先后开办了“将校研究班”、军官训练团等研讨班,并亲自到这些研讨班讲授有关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期

解放军除了陆军,还建立了空军、海军、防空军、公安军等军种,中共中央将国防工业列入国家“一五计划”建设的重点之一,1955年,毛.泽东把发展国防尖端技术提上了国防现代化的日程。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 (1) 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秦朝驰道和罗马帝国大道的共同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分析其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2. (2) 阅读材料三,概括近代英国海上贸易保护政策的演变。结合所学,请任选一个演变阶段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3. (3) ①根据材料四,概述我国近现代各阶段国防军队建设的重点。

    ②请从“国防军队建设与时代背景”角度提出一个观点,运用与材料四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妻妾

一般称谓

妻(正室)

A三哥(20岁)B四哥(14岁)

妾一(侧室)

C大哥(25岁,聪慧)

妾二(侧室)

D二哥(22岁,残疾)

A . A B . B C . C D . D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A . 传承了商朝的统治体系 B . 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 C . 形成三类不同等级地位的诸侯国 D . 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代的“先王”们都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们“临事设刑,不豫设法”的做法,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法的历史推进到成文法时代。春秋人之所以频繁的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说明他们的时代不存在大规模的法典。到了战国时期,平民数量急剧上升,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平民已经有了诉讼要求,在这样的时代,法治思想就不应再表现为当政者的“临时制刑”,而应当是事前“为刑辟”,制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形式较为统一的成文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徐祥民《法家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司法制度,就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思想越来越多受到以“礼”为核心的纲常原则的指导。“以礼制刑,礼法合一”是对唐朝法律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整理自张苏阳《论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的趋势。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西周时代至汉唐中国法律演变趋势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