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题库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西周的创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 . “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 “地方分权体制”从长远看不利于国家统治
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周代封建”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书中的“封建制度”在我们大陆历史教材的提法是

A . 分封制 B . 封建社会 C . 君主专制 D . 中央集权制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就成了维护宗法制度的基本信条。”与此表述意思最相近的引语是 (  )

A .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B . “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C . “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D .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 . 宗法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王位世袭制
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应该是 

A . “世官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下图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行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

A . 西周 B . 秦朝  C . 汉朝  D . 唐朝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   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   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  )


A . 蒙古族采用“汉法” B .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 . 元朝实行民族分治 D . 元朝的民族融合
在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古代中国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A . 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 . 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 . 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对皇帝的监督效能 D . 行省制是满族创立清朝时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诗经·大雅·荡》载: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话不可忘:“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这主要说明(    )

A . 文王意在寻找周代商的合理依据    B . 先秦时期已注重历史借鉴功能 C . 历史传承应与现实政治统治结合  D . 历代王朝都汲取前朝灭亡教训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   )

A . 皇帝地位高而大权独揽 B . 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 C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 君臣共治,皇权削弱
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进使( )

A . 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 B . 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 C . 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 D . 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
秦朝县令管理地方政务,监管财政,税收,府库,司法,监察,征兵等相关事宜。可以说,要是有一个好的县令,对于人民生产,生活都很重要。与材料不符合的选项是(     )

A . 县令一职始于秦朝 B . 县令之名,起于战国 C . 县令权力较为集中 D . 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    )

A . 唐朝门下省 B . 宋朝中书门下 C . 元朝中书省 D . 明朝内阁
《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记载表明(     )
A . 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 B . 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赋 C . 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 D . 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
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     )
A . 禁锢了人们思想 B .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 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周武王死后,周公且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  )
A . 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 B . 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 C . 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D . 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
子启是商朝君主帝乙的长子,同母兄弟共有三人,子启是长兄,三子叫受德。微子启的母亲生子启时还是妾的身份,成为正妻后才生下了纣。帝乙想要立子启为太子,而太史则争辩说:“有正妻的儿子在,就不可立妾的儿子做太子。”于是受德继承了王位,是为帝辛(纣王)。而子启后受封于微地,故称微子启。下列有关上述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商代的宗法制对周代有重大影响 B . 商周时期子启的封地一直在微国 C . 微子启在商代为大宗在周代为小宗 D . 微子启在封地内可任意任免官吏
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
A .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 . 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 .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D . 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西周时期宗法制的典型特点在于宗族严格区分嫡庶,并且由此出发而形成了严密的大宗与小宗的体系。关于西周的宗法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B .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 C . 姬姓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内则为大宗 D . 根据宗法制的基本原则,周公被分封于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