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知识点题库

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该怎样解释才正确
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
②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
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
④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①②③④
政治文明在人类文明中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东西方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文明各具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二:美国人生而平等,因而从未为创造平等而操心。他们也没有经历过民主革命的苦难就坐享民族革命的果实。美利坚合众国一诞生便引进了17世纪英国的政府形式和施政方法。所以,美国人从未为创造一个政府而担忧。……当一个美国人在考虑政府建设问题时,他的思路不是如何去创造权威和集中权力,而是如何去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三: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建国以来是“如何去限制权威和分散权力”的?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实现“民主增量”的主要表现。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30年来,“八二宪法”成为国家生活的重要内容,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982年宪法规定①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②恢复1954年宪法规定设立的国家主席。③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④改变农村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权。⑤取消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 (1) 依据材料结合相关知识,概括1982年宪法产生的背景以及成果。

    “八二年宪法”颁行30年来,“修宪”与社会发展同行。

    1988年

    (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1999年

    (修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

    (修订)“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增加)“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2. (2) 阅读上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题,选出3个相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在这一主题下,再补充两个相关史实,并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关键词选择准确;补充史实得当;阐释说明与主题相符;逻辑清晰。

伴随着粮票的使用,各种与吃相关的票证接踵而来,有糕点票、饼干票、月饼票、豆制品票、糖票、肉票等出现,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 票证得多样性 B . 票证的地区性 C . 物品供应充足 D . 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正名”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由“合理调整工商业”到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发展到

今天“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充分反映了(     )                                        

A . 国家制度的不断变化 B . 政治体制的不断变革 C .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D .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下图是北京王府井大街“四联”理发馆的场景图。图中对联是“剪刀不留情专截牛仔裤,推子要革命去你阿飞头。横批:兴无灭资”。这说明(     )

A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存在障碍 B .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C . 阶级斗争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 D . “文革”期间仍存在个体私营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 “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中学团委举行“光辉历程”党史知识展览,同学们列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成就如下:①中美建交  ②粉碎“四人帮”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香港回归。以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④③ B . ②①③④            C . ②①④③ D . ②③①④
李鸿章(1823—1901)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庸有济乎?

——据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 建国后到“文革”前,史学界对李鸿章基本以“大卖国贼”、“大买办”看待。“文革”中,李鸿章更是“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的同义语。李鸿章为当时的史学界所不齿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今天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又一反前述,由全面否定到基本肯定。有人甚至评价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带头人物,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有人写文章讲李鸿章的爱国思想、民族主义,即便签订不平等条约也很难给他扣上卖国主义的帽子等等。总之,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李鸿章在今天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据夏东元《关于李鸿章研究的几个问题》

  1. (1) 据材料一,记载一人事迹的中国旧文体有哪些?分析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当时什么思潮的影响?

  2. (2)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是李鸿章主持的何事?梁启超说他与李鸿章“于政治上为公敌”,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3. (3)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文革”结束前后对李鸿章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你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邓.小平一直推动结束领导干部终身制,1981年他带头从领导干部岗位上退下来,并告诉顾问委员会:“要注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妨碍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我们老同志要自觉,我们都是老上级、老领导,牌子大、牌子硬啊。”邓.小平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B . 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C . 确立民族平等原则 D .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的会议是(    )

A .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 中共八大 C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 中共十四大
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    )
A . 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 . 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 . 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 .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 B . 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 C . 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 D . 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A . 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 .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 .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 .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1979年,负责修订《速捕拘留条例》的彭真特别强调,要将“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住宅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写进条例。这一要求(    )
A . 说明新中国法律体系已形成 B . 吸取了“文革”的惨痛教训 C . 表明人民民主实现了法制化 D . 反映了人民的权利无法保障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说中谈到:“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转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二:研究表明,美国革命者在进行建国的政治实验时,既未彻底抛弃雅典民主的精神理念,也没有完全认同罗马共和国的制度安排,而是基于他们的政治智慧和现实关怀,同时借助了英国的传统、近代的理论等多种资源,对两者进行了改造和转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共和政体,走出了一条新的建国道路。

——摘编自李剑鸣《古典传统与美利坚共和国的创建》

材料三: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部宪法文件

材料四:1980年8月,邓.小平在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时指出:要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惨剧重演,“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 (1) 材料一中伯里克利所说的“多数人”是指雅典哪一社会群体?材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体有哪些突出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说明美国政体的创新之处。
  3. (3) 材料三中的两部宪法分别颁行于哪一年?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4.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
从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主要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政治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

  1. (1) 材料一反映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哪些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意义。
  2. (2) 材料二出自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文件,写出该文件的名称。用一句话概括该文件的重要历史地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此后中国在方针政策方面有什么重大调整?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会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消磨于场屋之中;而……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  (“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 (2) 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3. (3) 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当时禁锢人才的因素是什么?材料三体现了作者什么进步思想?
  4. (4)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必要性以及这场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建国7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在这块曾被称为“停滞的帝国”的土地上,奔驰的时间划出一道人类发展的炫目曲线……在60年的岁月、不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表”,与中国国情和社会实践“对表”,与时代要求和世界潮流“对表”,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在短短60年里,新中国将一个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标注为举世瞩目的“北京时间”。今日世界,“北京时间”已经不可或缺,“中国因素”日益举足轻重。

——任仲平《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

材料二: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

  1. (1)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时间”由“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变得“举世瞩目”甚至“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条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当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注意的问题。
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

A . 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B . 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C . 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D . 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