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知识点题库

1979年1月1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年度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邓.小平成为新时代形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领导粉碎了“四人帮”,结束文革 B . 赞成 “两个凡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 . 回归实事求是,规划改革开放 D . 主张“一国两制”,解决统一问题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修订宪法,把什么内容写进了宪法(  )

A . 科教兴国”的战略 B .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 .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法制建设方面的贡献是( )

A . 决定为刘少奇冤案平反昭雪 B . 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 通过了国务院新的机构改革方案 D .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图是《接受检阅的红卫兵和群众队伍》,这一历史场景发生于什么时期?

A . 20世纪50年代 B . 20世纪60年代 C . 20世纪80年代 D . 20世纪90年代
“文化大革.命”中,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的事件是(    )

A . 红卫兵运动 B . 上海造反派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领导大权 C . 革命委员会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领导体制 D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哪次会议上? 

A . 中共二大 B . 一届全国人大 C . 全国政协一次会议 D . 十一届三中全会
图是某一时期的“结婚证”,从中反映了(           )

② 结婚有法可依

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③“结婚证”突显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④法治完全遭到破坏

A . ②③④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②③
下面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
A . 在中国,票证是城市居民的一种特权,农村人口是不能享受这一待遇的。 B .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C .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在新中国成立时开始实行。 D . 票证分为很多种,在不同的地方它的种类和样式不同。
中国下列改革措施出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在农村开始税费改革

③实行村民自治制度           ④扩大企业自主权

A . ①④③② B . ①③④② C . ①③②④ D . ①④②③
右图是新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宣传画,其下列的标语与图片内容匹配的是(    )

A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 .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C . 紧跟领袖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D . 人民公社无限好,万里江山一日新!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历史事件(人物)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

请回答: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推断1978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价的各自依据,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1989年4月《行政诉讼法》通过后,某报刊发表评论说“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这个制度的建立使得人民群众的权益在受到行政机关侵害时有了司法救济的途径”。由材料可知,现代中国(    )

A . 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 B . 加强了民权的法制化建设 C . 民主政治进一步得到完善 D . 政府不再是法律的制定者
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这反映了中国实行(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政治协商制度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基层民主制度
材料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

     “文革”结束后的几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知识青年等“农转非”。

    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

    1997年全国各类流动人口达1.1亿。1998年7月,国务院对户口管理作了“四项改革”:对要求随父母在城市落户的未成年人、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在城市投资及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均可准予在城市落户。

——摘编自李平《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9年以来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趋势,并分析指出导致变化的体制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调整的积极意义。
政治民主化是当今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再则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外国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二:云南省福宝村的村委会主任说“现在做村干部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材料三: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

  1. (1)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借鉴国外经验和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到改革开放前搭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的框架,据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前建立的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的内容。
  2. (2) 材料二表明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有何发展?
  3.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又有哪些
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选举法》进行了修订,取消了举手表决,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但这一比例在2010年修改为1:1。这表明(    )
A . 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公平公正 B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享有司法权 C . 城乡平等是民族区域自治重要内容 D . 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完善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自“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使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有了新的发展,突出表现为(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20世纪90年代我国推动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
A . 确立人大、政协两会制度 B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 . 推行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秦朝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我们吃够了动乱的苦头。

——1979.6.28日邓.小平《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和秦朝分别实行什么地方制度?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与西周相比有哪些变化?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破坏的具体表现,试举两例史实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