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知识点题库

1967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写道:“就长期观点而言,我们根本不能让中国永久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不可能听任十亿人口愤怒地在孤立状态生活。”尼克松所说的中国境况得以改变始于

A . 中美关系正常化 B . 中日邦交正常化 C . 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D .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

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原因是

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大     ②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③亚非拉国家力量的发展     ④中国在万隆会议赢得了尊重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长期以来日本人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是不讲卫生的、主权高于人权的、允 许使用危险农药的、说假话的、绝不妥协的;同样地,中国人也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日本是虚伪的、不反省历史的、右翼的、拒绝道歉的。有色眼镜干扰了两国关系。”此话不能反映

A . 中日两国彼此之间的认知存在误差 B . 中日两国大规模政治运动扭曲了彼此间的认知 C . 客观认知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很重要 D . 中日两国不能相互客观认知是长期以来形成的

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群有“封面人物特写”栏目,周恩来总理曾经六次登上该封面。下面是其中的四次。图一:上面的小字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中华民国)的敌人。图二:上面的小字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周总理背后是一条令人恐怖的目露凶光的青龙。图三:1971年,左上角的文字是:“中国人来了”。图四:1972年,封面文字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右上角为周恩来总理。

    图一 1951年                  图二 1954年                      图三 1971年               图四 1972年
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①图一的时代背景是朝鲜战争②图二的时代背景是万隆会议

③图三的时代背景是中国重返联合国④图四的时代背景是中美建交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③
1972年,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 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C .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 受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   )
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中美正式建交
③中日邦交正常化       ④正式加入WTO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意味着美国彻底放弃了遏制中国政策 B . 省略部分应是万隆会议 C . 中美关系对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 D . 尼克松否定了福斯特•杜勒斯的对华态度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总统制②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③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④美日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那种挑战”指(  )

A .   不结盟运动的萌动 B .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 .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 . 美苏冷战的正式结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费正清说: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毫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材料说明(    )
A . 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两国利益需求 B . 美国为对付苏联急于改善与中国关系 C . 对付苏联威胁推动对美政策调整 D . 中美关系改善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
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三: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

——《周恩来外交文选》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合理性。
  2. (2) 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外交原则,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
2012年2月,习.平在访美演讲中说道:“我们会永远缅怀当年以非凡战略眼光和卓越政治智慧打开中美友好合作大门的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当年中美友好合作大门打开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 . 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铺平了道路 B . 打破了中美的外交僵局 C . 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D . 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加试题】长城与长城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在位的53年,是汉长城迅速扩展的年代,可以说汉长城,实际上就是汉武帝长城。汉武帝用了短短12年时间,兴建了规模巨大的三四千米障塞亭燧,设置了组织严密的屯戍机构,新开辟了河西四郡,在军事、政治、经济、交通诸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汉长城使“边郡烽火候望精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等人主张放弃边塞防御,腾出钱来支持海军建设。左宗棠斥其短见,指出放弃西北边疆是自毁长城……1885年,左宗棠逝世的消息传开后,百姓“扼腕嗟叹,皆谓朝廷失一长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登长城后指出:“长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隔开的城墙。……4天以来。我们已经开始了拆除我们之间这座城墙的长期进程。”

——整理自马建华《长城》等

材料二:关于长城,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长城见证了东亚地区冷战结构的最初松动。②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

——据吕乃澄《大棋局:中美日关系风云五十年》等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修长城在“军事、政治、经济、交通诸方面”的作用,并指出“汉武帝长城”的历史地位。
  2. (2) 阅读材枓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依据所学知识梳理20世纪70年代,中美“拆除两国之间这座城墙的长期进程”。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背景,并用一句话概括左宗棠所体现的“长城精神”的内涵。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再次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人民日报》于1月28日破例全文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这表明中美关系大门打开的原因是(    )
A . 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 B . 中美民间交往的推动 C . 两国领导人的努力 D . 改革开放的实施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972年起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四三方案”,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成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这表明(    )
A . 毛.泽东执政时开始启动对外开放 B . 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C . 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拉开 D . 中国现代工业化体系初步建成
美国首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在(   )
A . 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 B . 《中美联合公报》 C . 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D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