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知识点题库

以下有关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迈向正常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 B . 与苏美争霸的发展态势有关 C . 是中美两国共同努力的结果 D . 消除了两国关系的障碍
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A . 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 . 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政策彻底失败 C . 促使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 . 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
A . 中苏关系走向缓和 B . 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C . 中日关系走向缓和 D . 中越关系走向缓和
1969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71.43%,1970年为17.24%,1971年为3.13%。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第三世界国家控制了联合国  B . 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 C . 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得以根除  D . 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 .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   )


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

到1989年

到1997年

政府间国际组织(个)

21

37

52

非政府国际组织(个)

7l

677

1163

A . 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淡化 B . 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 C .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多边外交 D . 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
在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这表明(  )

A . 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 B . 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 . 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D . 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国家主席习.平于2017年5月14日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挤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日益加快,以成熟的姿态面对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的参加下,由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亚非国家举行的,它反映了占全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亚非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被后人誉为“首次被发展中国家宣布进行南南合作的会议”,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新中国对外关系史上更是意义深远,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通过此次会议,在非洲大陆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沐涛《再论现代中非关系》

材料二  当世界走进中国时,曾因地理条件所限,长期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中国,作出了激烈抵抗,历经鸽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才得以恢复并确保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拒绝世界,转为主动向世界开放。古老国度在不断适应国际化冲击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进步,并因此思路越来越清晰,心态越来越平和。

——顾骏教授在上海大学的演讲《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材料三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触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边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 建设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竖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记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等

  1. (1)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会议” 召开于哪一年? 如何理“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在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新中国对外关系史上更是意义深远”?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开始“主动向世界开放”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逐步向世界开放”的具体做法?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世纪的外交政策具有哪些特点?有人称“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1972年,陈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派驻联合国的外交官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工作。他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那时,“我们对在联合国名义下干涉别国的事情,持保留或者反对态度”。“对联合国大多数经济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态度是比较超脱的”,“不参加投票”。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外交政策还不成熟 B . 对联合国的作用认识不足 C . 缺少联合国工作经验 D . 力图避免卷入大国间的争斗
1972年7月,日本成立了以田中角荣为首相的新内阁。同月,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会见中方代表孙平化等人时表示:“当前日本政府首脑访华、解决邦交正常化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一时机是指(    )
A .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 . 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C . 中美苏三国关系走向缓和 D . 美国因越战无力控制日本
下列是《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一书目录中列出的最后4件大事,其共同的影响是(  )

A . 扩大了中国与世界交往 B .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 冲破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D .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周恩来同志杰出的外交思想,丰富的外交经验,精湛的外交艺术,坦诚的外交风格,使每个中国人引为自豪。”下列史实可以为上述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①1953年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1954年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③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

④1971年周恩来率团参加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对此有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以下关于当时世界政治局势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多极化格局形成 B .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C . 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 D . 中苏关系缓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期间在答谢宴会上说:“我们在这里聚会……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我们每一方都是这样的利益,就是维护我们的独立和我们人民的安全。我们每一方都是这样的希望,就是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具有不同制度和价值标准的国家和人民可以在其中和平相处。”据此判断(    )
A . 中美仍在相互敌视状态 B . 中美已无意识形态分歧 C . 中美国家利益完全一致 D .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冷战的焦点从欧洲转移到远东。这时,东方与西方(两大阵营)在欧洲已成均势,但是,远东的均势却为一个重大发展——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所打破。正如布尔什维克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副产品一样,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副产品。

——摘骗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美国政府对中国现实和未来的认识和判断促使其调整对华政策,但又始终受到美国国内亲蒋势力和中共对美政策的制约和影响。在美国全球战略出台、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强硬的政策,麦卡锡主义既是一份警告杜鲁门政府在东亚不得再退却的最后通牒,又是一帖促使它步入军事干涉中国之路的刺激剂。

——摘编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冷战格局的变化,分析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之初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因素,并谈谈你对二战后初期中外关系的认识。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中宣布,世界历史的这一时刻,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方。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扩张。

——《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二:“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从“两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冷战的“伤痕遗产”。

材料三: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总统的主要观点。为此美国在欧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冷战”留下的“伤痕遗产”有哪些?为消除“冷战”的“伤痕”你认为国际社会应采取哪些措施?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中国的外交,从护照上的文字的变迁,对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下图为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中三个值得注意的握手细节。这一“握手细节”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中国(   )

A . 外交空间的逐渐拓展 B . 与美关系的逐步改善 C . 区域合作的不断推进 D . 不结盟政策正式形成
1969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44个,到1972年底达到88个。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 . 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 B . 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C . 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 . 提出和平共处五原则
《人民日报》在1978年3月以一整版篇幅介绍了埃德加・斯诺的生平,突出强调了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以及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并在篇末使用“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的结论。当时,《人民日报》此举的主要用意是(   )
A . 扭转国人旧有的美国印象 B . 树立美国爱好和平的形象 C . 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解冻 D . 颂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因为有美国“越顶”外交在前,才有日本“超前”建交于后。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中美关系的改善推动了中日建交 B . 中日两国的历史隔阂已经消除 C . 经济利益影响日本的对外政策 D . 日本抢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