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知识点题库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的政策或措施不包括(  )

A . 闭关锁国政策 B . 官商分利政策 C . 重农抑商政策 D . 厉行文化专制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 . 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 . 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 . 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 . 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    )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A . 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 B .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 C . 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D . 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阅读下面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图一 明中后期棉花图·收贩

图二 明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三 清朝北京前门  图四 广州十三行

商业繁荣景象

  1. (1) 概括图一、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这些历史现象之间的主要联系。

  2. (2) 图四所示机构设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启示?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而同一时期,中国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相比传统观念变化不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1) 这个时期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试从经济、政治思想和自然方面加以说明。

  2. (2) 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各举一例说明。

  3. (3) 概括分析说明同一时期欧洲变化巨大、中国变化较小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

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

A . 强调重农意识 B . 关心百姓疾苦 C . 申饬官员无能 D . 关注地方稳定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

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清朝乾隆年间,官员刘方霭在奏折中提到了农民“无田可耕,则力佃人田;无资充佃,则力佣自活”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 商品经济较快发展 B .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C . 先进生产力的推广 D . 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增长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基本特征是(    )

A . 男耕女织 B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C . 自给自足 D . 一家一户
历史学家黄仁字指出,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在此,作者最想表达的是(    )
A . 明朝商业发展缺乏资本主义特征 B . 明朝商人靠诚信经营获取利益 C . 明朝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明显 D . 明清时期出现跨地域的商帮组织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 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 . 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 .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下表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的统计情况表,造成表中反映的现象的原因是(    )

时间(年)

1842

1844

1846

1848

1850

1852

1854

输华货物总值(万英镑)

96.9

230.5

179.1

144.6

157.4

250.4

100.1

A .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少 B . 中国人不喜欢英国的货物 C . 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表现 D . 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
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
A . 官营手工业 B . 私营手工业 C . 家庭手工业 D . 资本主义萌芽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是(    )
A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 B . 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 C . 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 D . 商品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的确立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也将缓慢地走向资本主义。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
A . 全面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 . 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C . 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D . 重视近现代化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 .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 .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D . “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明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已由农业转移到蚕蚕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   )
A . 传统的自然经济还渐解体 B .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 .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弛 D . 已经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在《周礼》的记述中,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政府规定的利息下进行,且民间借贷需立“傅”(券书),一旦产生借贷纠纷,政府则依据借贷时的“傅”进行判定。这表明当时(    )
A . 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 B . 政府重视规范借贷问题 C . 民间借贷现象逐渐衰落 D . 货币信贷形式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