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知识点题库

1992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1533.9万家,从业人员2 467.7万人,其中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3.9万家,从业人员达到231.9万人。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高达2 850万户,从业人员5 4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 349万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 . 我国社会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B . 个体经营成为我国经济结构的主体 C . 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 D .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业余外语广播讲座(英语初级班)”,外电对此有不少评述,我们认为最为恰当的是

A . “中国向世界宣布开放的一个信号” B . “中国放弃敌视西方的政策” C . “中国开始奉行亲西方政策” D . “中国积极谋求世界大国地位”
197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胡福明老师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人们普遍认为它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觉醒。这里的“大觉醒”是指

A . 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 .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 使人们彻底认识了文革的错误 D . 使人们回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 . 增强企业活力 C .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日报》续报道“小麦亩产12万斤”“水稻亩产3万斤”“一棵白菜500斤”的好消息。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 . 大跃进运动 B . 三大改造 C . 文化大革.命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与时代风貌

时间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

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

1949年到1978年以前

12人36次,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为:毛.泽东、吴国桢、周恩来、刘少奇、蒋介石、罗瑞卿、陈毅、李富春、达赖、林彪、邓.小平、江青

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台海纷争、达赖叛逃、“大跃进”、中越战争、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访华等

1978年以后

40余人近百次,政要仍占据封面人物的主流,上榜次数最多的是邓.小平,总计8次。1996年,女艺人巩俐登上《时代》封面,随后王菲、成龙、周润发、杨紫琼、李连杰、章子怡、李宇春、甄子丹、韩庚等也先后问鼎,成为代表中国形象的第二军团。此外,伏明霞、刘翔、姚明、杨振宁、李泽锴、吴仁宝、刘雯等各界精英纷纷上榜

改革开放、政坛换届、邓.小平逝世、台独活动、台湾地震、贫困落后、环境污染、港澳回归、移居国外、SARS、北京奥运会、人民币国际化等

上表能反映我国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的变化,选取其中一个变化,并说明原因。

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

A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 . 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 C .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对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一定程度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B .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 . 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D . 导致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B . 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 C . 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D . 标志着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成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强调:“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其言论(    )
A . 照搬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B . 批驳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质疑 C . 指导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工作 D . 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三个阶段。笫一阶段:1978年〜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年〜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年〜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关键词是(    )
A . “粮食布票”“信用卡”“互联” B . “合作社”“包产到户”“三下乡” C . “国企改革”“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造” D . “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对该内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 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B . 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C . 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 D . 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
下表为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对表中城市化率数据变化解读有误的是(    )

年份

1950~1957

1958~1960

1966~1976

1978~1984

城市化率(%)

11.8~15.39

16.25~19.57

17.98~17.13

17.92~23.01

A . 1950~1957年城市化率有所提高是因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1958~1960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大跃进”运动 C . 1966~1976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D . 1978~1984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下列同一时期的四幅图表均体现了(    )

A .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失误 B . 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C . 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D . 人民公社化的危害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中央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锋,其中,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获得的称号是(    )
A . “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B . 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C . “雷锋精神”的优秀传承者 D . 数字经济的创新者
表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A .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 .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 .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连续三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据此推断这三年是(    )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

第一年

19505

164.0

419.6

1189.3

第二年

20000

196.9

477.0

1563.1

第三年

17000

170.9

410.4

1214.7

A . 1949~1951年 B . 1957~1959年 C . 1967~1969年 D . 1978~1980年
1961年3月以后,人民公社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农村的集市贸易,停办了公社食堂,实行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这些举措的出发点是(   )
A . 彻底解决人民公社问题 B . 努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 为实现包产到户做准备 D . 恢复先前实行的农村合作社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确保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作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材料二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1913年

1928年

1932年①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炭

6

6

4

3

4

3

5

5

5

4

3

2

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引自《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

材料三  ……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摘自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成立的背景有哪些?为什么说它“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13-1937年苏联(俄国)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世界的排名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 1978年的所有出国考察中,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谷牧所率的考察团于1978年5月2日至6月6日对西欧的访问。它和1978年11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以及同年12月的三中全会一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三个转折点。

——摘自(美)傅高义著的《邓.小平时代》

材料二:

1978年12月13日

时任美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说,他会将邓.小平的意见转告华盛领,邓同意月1日是宣布关系正常化的一个好日子。

1979年01月01日

邓.小平在元旦讲话中申明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在他列出的3个主要目标中,其中1个是将台湾回归列入工作日程。

1979年01月06日

即三中全会刚过两周,北京就为习仲勋开了绿灯,让他准备一个广东接受外资的方案交北京正式批准。

1979年07月18日

在中央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对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说:“不必陷入争论,你这么干下去就是了,就实事求是地干下去。”

——依据(美)傅高义著的《邓.小平时代》改编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邓.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重要讲话的标题,用一句话指出这一讲话的历史地位。从“改革开放”的角度,简析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意义。
  2. (2) 197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局之年。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内政、外交方面的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