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点题库

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了危机。“这一时期”执政的是(  )

A . 斯大林 B . 赫鲁晓夫 C . 勃列日涅夫 D . 戈尔巴乔夫
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国家工业化政策 D . 农业集体化政策
  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征收关税、制定进口限额等措施,政治家们希望使经济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但……经济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地取得了相反的结果。每一个新的旨在限制进口的措施都引起了利益受损的其他国家的抵制。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提高制成品关税的《斯穆特——霍利税法》后,许多国家政府立刻通过增加美国产品进口关税加以抵制,结果是国际贸易大幅下降。经济民族主义没有取得增加产量和收入的结果,结果恰恰相反:1929——1932年,世界产量降低了38%,贸易减少了66%以上。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 《新全球史》

材料二

年份

事件

1929年

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导引进技术工作;10月签订70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1930年

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

1931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1932年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外国专家近2000人,技术人员10000多人;共派遣2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

1933年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

——据《苏联经济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摘编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

——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国会通过《斯穆特——霍利税法》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为何会出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困境,国会企图通过提高关税、限制进口来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缓解危机。(2分)20世纪已是全球互相依赖的时代,全球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通过征收关税、限制进口等手段已无法解决危机。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聘请国外技术人员;进口机器、引进外资;加强对外交流;与美国建交。(4分,写出任意4个即可)效果: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和苏联工业化强国的形成。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苏联是如何抓住经济危机的时机积极发展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努力产生的效果。

  3. (3) 结合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形势,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1928年10月起,苏联开始实施计划经济,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另一方面,从1934年开始的大肃反运动仅在1937—1938年间就有200多万人受到清洗,其中包括4万多名营级以上的高中级军官。这说明(    )

A . 斯大林模式利弊已被认识 B . 大肃反促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C . 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D . 斯大林模式对苏德战争初期利弊并存
莫斯科郊外某农庄章程规定:每户家庭可以有一小块供自己使用的“自留地”,其面积不能超过四分之一公顷,并要以在农庄做的工作日来交换,未完成每年规定工作日的家庭,自留地将被没收。它并不算农民的私有财产,却要用钱或实物缴税。它体现了(    )

A . 1861年改革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新经济政策 D . 农业集体化政策
戈尔巴乔夫于1987年7月27日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他能继续下去吗?冷战即将结束吗?”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4

A . 同时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B . 为苏联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 . 开辟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型工业化模式 D . 改革的重点是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轻、农投资分別增长了1.4倍、1倍、0.54倍。这说明( )

A .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 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 . 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 . 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 .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 .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 .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为了获得足够的粮食、棉花、油料等产品,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和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就要对农副产品实行贸易垄断即统购派购的制度。为了确保在低价统购派购的条件下农民仍然能把资源投入到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农产品生产中,就要求作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使国家能够以行政力量直接控制农业的生产。按照这种逻辑,实行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之后,(1953年)农业集体化运动随之开始并不断加速……

——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材料三: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在希腊,公务员的未婚或离婚女儿,仍然可以在父母死后继续领取他们的退休金。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2010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达41.6%。截至今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940亿欧元,人均负债2.67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 (2) 据根材料二,说明国家对农业进行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主要指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你对福利制度改革的认识
1929年,斯大林认为集体农庄使“城乡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建立在新的基础上,城乡之间的对立将加速消除”。到1951年,斯大林进一步认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对立的基础,已经被我国现今的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这反映了(    )
A . 农业集体化运动快速发展 B . 集体农庄完全适合苏联的国情 C . 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D . 苏联的经济体制充满活力
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
A . 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 . 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C . 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 . 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1923年托洛茨基在俄共第12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说,由于俄国经济落后,所以我们不能用集中的计划来裁夺和调整经济生活,“于是就向市场这个魔鬼说:‘请你来帮帮我们的忙’”。据此可知(  )
A . 俄共全党高度肯定新经济政策 B . 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 .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的必然选择 D . 新经济政策存在严重弊端
下图是1923年一1926年间苏联私商零售贸易额在整个零售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由此可知(    )

A . 新经济政策日益走向了废止 B . 苏联国民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C . 苏联社会消费需求日益萎缩 D . 工业化建设压缩了消费空间
“它实质上是(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材料中的“实验”(    )
A . 引发了苏俄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B . 壮大了公有制经济的力量 C . 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 D . 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
第聂伯河水电站于1939年建成,该水电站由苏联和美国技术专家设计,美国通用公司承揽,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与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修建说明(    )
A . 斯大林模式蕴含新经济政策因素 B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 C . 美、苏合作共同抵御经济大危机 D . 苏联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
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    )
A .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 国内战争的破坏 C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 D . 西方国家的封锁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为此,列宁主张(   )
A .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退出一战 C . 实行新经济政策 D . 废除新经济政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根据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整理

材料二:经济理论相当于基础科学,经济政策设计相当于应用科学。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深刻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经济理论的研究,以使经济政策设计更为科学。没有经济理论指导的经济政策设计容易捉襟见肘,顾此失彼。那些违背经济学常识的政策设计,必然会遭到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必须汲取历史的教训。

——李义平:《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设计的意义》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联)、美国、中国改革调整机遇的表现及特点。
  2. (2) 依据材料一、二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二的观点。
1929年,苏联开始转向一种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全新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其建立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消除私有的经济活动。这一模式(    )
A .  集中了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B . 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C . 主要针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 D . 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苏联在一五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参与集体农庄的农户已占6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3%,社会主义工业已占全国工业的99% ,成了工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领导地位。苏联的经济发展(   )
A .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 . 构建了两极格局新秩序 C . 推动了新经济政策走向成熟 D . 助推斯大林模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