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点题库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 . 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 . 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 .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 . 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就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 .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 . 重点放在农业 C . 重点放在工业 D .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 . 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 B . 国际环境十分恶劣 C . 突出对国防力量的加强 D . 未改变斯大林体制
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B . 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C . 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D . 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弊端
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

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

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

题。”作者意在说明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B .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 C . 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 . 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为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秦国)用注填(门里面一个於)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他根据在苏联的乌克兰地区农民传统种植玉米和美国农场种植玉米成功的经验,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玉米种植。但玉米属于喜高温高湿的作物,而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他不顾苏联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苏联的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53年为550万公项,1956年达1640万公项,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而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由于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垦荒运动被迫停止。

——摘编自《赫普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  浙江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代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指标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财政收入(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社会消费总额(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1956

2.95

24.5%

0.53

24.8%

1.85

10.3%

1979

7.78

14.12%

1.35

66.6%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1994年12月)》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的种植玉米运动给苏联农业造成了什么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表格中的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并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了农业发展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善了人民生活 C . 新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工农联盟 D . 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

A . 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B . 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 . 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D . 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1922年俄共中央认为;“集体农庄作为农村中最坚固的苏维埃细胞,在走上总的合作制轨道时可以发挥出积极的显著的作用。”这表明俄共中央希望(    )

A . 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B . 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C . 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D . 最大限度推行新经济政策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    )

A .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 交纳固定粮食税 C . 推行农业集体化 D . 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下面是一份询问笔录,该询问笔录产生的背景是(    )

询问笔录

问:你的鸡蛋是买来卖的吗?

答:我喂有两个鸡生产的,只有10个……

问:你带鸡蛋进城市沿街出售对不对?

答:我来卖鸡蛋是错误的,应该卖给国家,今后的东西完全卖给国家,改正错误。

处理意见:教育后,鸡蛋收购。

A . 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打压 B . 民国官僚资本压制工商业发展 C . “一五”计划忽视了轻工业发展 D . 计划经济实施及极“左”思潮泛滥
“现在,我国已经建成了强大的技术完善的重工业,并且集体农庄已经大大巩固,因此我们有一切条件在这个基础上使农业急剧发展起来,在今后两三年内迅速增加对我国全体居民的食品供应,同时保证全体集体农民群众有较高的物质福利水平。”该决议的通过(    )
A . 体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B . 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 . 揭开了苏联社会改革的序幕 D . 引起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1964年,苏联政府做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此时的苏联政府(    )
A . 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B . 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 C . 下放企业管理权给各地方 D . 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
依据下列政府排列在一起的标准,再找出一个类似的政府(    )

①杜鲁门政府

②肯尼迪政府

③约翰逊政府

A . 里根政府 B . 克林顿政府 C . 布什政府 D . 艾森豪威尔政府
列宁在1921年说:“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有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为此,当时的苏俄(    )
A .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 企业全部国有化 C .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 允许自由贸易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   )
A . 对社会主义有一定认可 B . 号召全世界来学习苏联模式 C . 建议实行计划经济模式 D . 认识到西方经济崩溃的根源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这里的“他”指的是(   )
A . 列宁 B . 斯大林 C . 勃列日涅夫 D . 戈尔巴乔夫
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被美国人看成是“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美国以此为契机,调整科研发展战略,研究重点由原子能转向空间技术,1969年阿波罗登月成功。这反映了(   )
A . 美国对苏联科技全面超越 B . 美苏争霸中美国攻势强劲 C . 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治化 D . 科技领域是美苏争霸焦点
赫鲁晓夫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右图是1953至196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对该图信息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 . 冲击斯大林模式,初期取得一定成效 B . 承认市场管理体制,造成了经济混乱 C . 强化部门管理体制,降低生产积极性 D . 与美国军备竞赛,致使经济全面滑坡
1921年,列宁指出:“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联系”,社会主义共和国如果“不同世界发生联系就不能存在下去”。这一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 . 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B .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C . 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D . 将大、中、小型企业收归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