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知识点题库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仁君而欲止其乱也。”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 .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 .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君权神授
“今切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 。’言察身以知天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 . 意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C . 意为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 D . 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两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了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 (1) 判断材料一中图一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贡献有哪些?

  2. (2) 材料一中图二历史人物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创新发展?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3. (3) 赏识图二中人物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又有何共同点?

  4. (4)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谴告之;不知自省……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 正确揭示了君与天的关系 B . 目的是神化君权巩固统治 C . 带有封建迷信思想  D . 宣扬君权的正统地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是(    )

A . 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 B . 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 C . 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 D . 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
中国古代,儒学思想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的民本与君主制相联系,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人民利益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孔子对权力行使者的最高期许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给全体居民带来利益。孟子明确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二,君主权力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巩固。即所谓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使权力“善天下”呢?儒家的根本方法在于“明德”,即寄希望于掌权者在个人修养的基础上,就是仁政。

材料二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文集》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前提条件(不得照抄材料)。

  2. (2) 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总结董仲舒与朱熹思想的共同点。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儒家认为君王是介于人类和自然力之间的?只要君王顺应天时,广行善事,他就能维持人与自然间的普遍协调。因此,认为天灾是由于君王有了过错,这种说法就是合乎逻辑的了。”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    )

A . 孔子 B . 荀子 C . 董仲舒 D . 朱熹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 . 礼制观念淡化 B .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 . 崇尚法家思想 D .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B .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原则 C . 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 D . 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西汉晚期的一部小学教科书《急救篇》中说做官为吏必读典籍的次序是:《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律令文》。这反映了当时做官之道是(    )

A . 德治在前,刑治在后 B . 刑治在前,德治在后 C . 崇儒抑法,摒弃刑罚 D . 崇尚儒法,抑制道家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

A .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C .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D .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学的特点。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主要背景。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指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使其成为正统思想

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其中“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

③“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大一统

A . ①② B . C . D .
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下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
A . 汉朝 B . 魏晋南北朝 C . 隋唐 D . 宋朝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    )
A . 由“君本”发展为“民本” B . 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 . 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D . 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1. (1) 根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国家思想发展史的历史特征。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分析②时期中西方思想文化政策在目的和影响上的相似性。
  3. (3) 据材料概括李贽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④时期中西方思想家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有何相似点。
  4. (4) 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雅典的音乐学校教孩子演奏乐器,还教荷马史诗的选段和抒情诗,并配以乐曲让孩子们边弹边唱,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节奏感和旋律感;教育内容除赛跑、跳远、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外,还有游泳、舞蹈和拳击,使青年人身体健壮、肢体匀称、形态健美,并养成坚韧、勇敢、克制等道德品质;结束基本教育后,大多数人就业谋生,少数富家子弟可入国立体育馆,接受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学习骑马、射箭、驾车等军事技术。梭伦改革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父母必须帮助其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子女赡养自己;组织学生参加宗教祭祀、社会庆典、公共集会、法庭审判等实际活动,进行政治道德教育。

——摘编自《雅典的教育》

材料二: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最初太学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可补官。

——摘编自《中国古代教育》

材料三:从1952年开始,中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按照苏联高教模式,取消原有系科众多的综合性大学,改为文理科或多科性理工科大学;以建设单科性专门学院为重点,将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系科专业别集中或独立,建立新的专门学院;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普遍设立专业,按专业培养人才。工科由此成为高等教育中发展最快、比重最大的类别。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摘编自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雅典和中国汉代太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形成不同教育的社会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大调整的特点,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数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五:

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基本主张?
  2. (2)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其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新”在何处?
  4. (4) 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5. (5) 材料五中两个人物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
  6. (6) 今天,我们应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儒家传统道德?
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他认为汉代(   )
A . 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 B . 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C . 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D . 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