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知识点题库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利用儒家思想教育和培养封建官僚。下列不可能是其教育内容的是(  )

A . 《诗》 B . 《书》 C . 《春秋》 D . 《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 . 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 .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 .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 . 三种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
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

A . “兼爱” B . “以仁入法” C . “心即理也” D . “致良知”
《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 . “人伦者,天理也” B . “存天理,灭人欲” C . “吾心即是真理” D . “心外无物”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

A . 独尊儒法,大一统 B . 阴阳五行,加强法治 C .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 崇尚清谈,无为而治
钱穆先生在《先秦儒至汉儒的流变》一文中说:“汉儒乃一代之新儒,以传经言治为业,与先秦诸儒之以明道作人为唱者,畸轻畸重之间有不同。先秦儒在汉儒心目中,亦属百家言。汉儒传经,乃即所谓王官之学,一则主张于朝廷,一则兴起于田野,其为不同,显然可知。”对于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 . 先秦儒学以个人修为的道德规范为追求目标 B . 汉代儒学以传经治道为自身的政治理想 C . 儒学逐渐由民间思想向官方哲学发展流变 D . 汉儒抛弃了先秦儒学对个人修为的关注
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 . 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 . 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 . 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 D .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儒家鼻祖孔子倡导的“仁”,内涵丰富,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多种解释,但“爱人”是“仁”的基本出发点。以此为基础,孔子主张“养民也惠”。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说,把“仁”和“义”当作基本的政治范畴和道德规范,并因而把施行仁政提到极端重要的地位,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注:《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  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习.平讲话

  1. (1) “仁”的内涵丰富,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是如何向统治者解释“仁”的?孟子又是如何发展孔子政治思想的?他们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儒家学说能够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儒学有了哪些新发展?

  3. (3) 从材料三“习.平讲话”可以看出弘扬儒家文化有何现实意义?

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这表明汉代(    )

A . 皇室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 . 孝道扩展成为社会伦理 C . 儒学正统地位得以巩固 D . 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
东汉班固认为在周代“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先生认为:商代遗民在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即西周人对此类人的蔑称,两种说法反映了(    )

A . 时代和个人因素直接影响史学论断 B . 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会角色的转变 C . 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着多元性 D . 商周社会文化转型模糊了后人认识
一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时写道:“……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这一“开启”始于(    )

A . 春秋战国 B . 西汉 C . 宋代 D . 明清
秦代始创传国玉玺。东汉学者蔡邕说:“玺者,印也。印者,信也。”东晋皇帝南渡时,几代皇帝没有传国玉玺,被嘲讽为“白板天子”。这反映出(    )

A . 秦代传国玉玺的价值贵重 B . 儒家的正统观念影响深远 C . 宗法观念强调嫡长子继承 D . 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发展与东西方交流、时代特征关系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颜氏家训》在立身、治家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言论。

出处

选文

《颜氏家训·养生》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颜氏家训·慕贤》

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颜氏家训·治家》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颜氏家训·勉学》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材料二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追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材料三  新思想的建设没有捷径可循,只有长时期的沉潜研究才能取得真实的成绩。……自“五四”以后,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

——余英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1. (1) 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反映了哪些优秀的传统思想?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17—18世纪掀起“中国文化热”的原因,概括其学习儒家思想的主要表现。

  3. (3)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有何关系?

“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 B . 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 C . 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 D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    )
A . 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 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 . 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 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思”“臣昧死”之类开篇。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    )
A . “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 . “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C . “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 . “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下列选项中与金种子酒的广告语“传以诚,可立人; 传以信,能齐家;传以仁,堪治国”核心理念一致的是(    )
A .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B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 .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D .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百家争鸣”现象走过了春秋时代的繁荣,接下来经历2000多年的沉寂,到1956年的昙花一现,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再度繁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思想文化现象与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 . 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 .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百家争鸣”现象的推动因素 D . 思想文化现象与经济发展有重大关系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529-595)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述:“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讼。”这段记述能够反映当时在邺下地区(    )
A . 妇女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B .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C . 儒家纲常名教地位的动摇 D . 政治腐败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两汉私人讲学的历史叙述。由此可见,当时(    )

记述

出处

(吴章)治尚书经,……教授尤盛,弟子千余人

《汉书·云敞传》

(疏广)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

《汉书·疏广传》

(夏恭)习韩诗、孟氏易,讲授门徒常千余人

《后汉书·文苑列传》

(刘茂)习礼经,教授常数百人

《后汉书·独行列传》

A . 官学制度遭到一定破坏 B . 重学风气推动士人阶层壮大 C . 经学世族传承中华文脉 D . 四书五经的社会影响力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