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点题库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 .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 .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 . “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 .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

A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 .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 . 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B .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C .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D . 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家发展演变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孔子创立了“仁”为核心的儒学 B . 董仲舒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神化皇权 C . 朱熹以“天理”“人欲”之说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D . 顾炎武继承了“仁、义”观念,提倡“经世致用”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这主要反映出(    )

A . 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 B . 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C . 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主导地位 D . 北宋时期迷信色彩浓厚
《水浒传》中有这样的情节:忠义堂原叫聚义厅,晁盖中箭生亡后,宋江成了山寨之主,他便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并在门前树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这里面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

A . “仁政”学说 B . “天人感应”学说 C . 宋明理学思想 D . “经世致用”思想
南宋宋慈是公认的“法医鉴定学”鼻祖。他所著的《洗冤集录》记述了人体解剖、勘察现场、鉴定死因、自杀或谋杀、各种解毒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作为朱熹的同乡,宋慈受过理学的系统教育和长期熏陶,如果从宋慈取得的业绩来看(   )

A . 他具有浓厚的理学唯心主义 B . 他洞察“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 C . 他表现出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D . 他忠实践行“格物致知”
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

A . 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B . 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 C . 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D . 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

A . 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 B . 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 . 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增长知识 D . 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强调“致良知”的途径是(   )

A . 格物致知 B . 发明本心 C . 知行合一 D . 经世致用
元代修史,朱熹及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列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B . 明代理学取得突出的成就 C . 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 D . 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
朱熹曾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在这里朱熹主张(    )
A . 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 B . 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 C . 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D . 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
下列关于朱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他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 B . 他的著作是《五经正义》 C . 先有物后有理是其思想核心 D . 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    )
A . 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 B . 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 C . 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 D . 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明理学(  )
A .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B . 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C . 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 .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二: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 ,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材料三: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积极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隋唐时期出现了什么思想潮流?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朱熹对佛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分析这对他的思想产生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明清之际产生了活跃的儒家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原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理学趋于衰微,权威发生动摇。宋儒在解经传注时有鄙薄文字音韵的考证、以自己的体会所得为定解的学术倾向。明末清初的学者发现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援引和传注有很多疏漏、谬误之处,这引发了学者们对理学的怀疑。理学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强化,并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自觉贯彻,在国家权力和学术权威的双重作用下,理学的道德规范逐渐蜕变为僵化的道德教条,在道德实践中的理性成分逐渐减少。

——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李贽大胆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应“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提出“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反对“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唐甄认为:“老养生,释明死,儒治世,三者各异,不可相通,合之者诬,校是非者愚”。儒学与诸子学、释道地位相等,各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功能。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这一见解非常具有批判性。《明夷待访录》、《日知录》、《读通鉴论》等著作,则直接援引原始儒家经典,或者根据自己对原始儒家经典的诠释,来审视理学弊端,驳斥理学观点。明末清初对理学的批判达到高潮。

——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三:唐甄推崇三代之治“君明臣忠,上下和易”的理想摹本,强调君主应遵守道义原则,应爱民、养民、富民,自身俭朴,任用贤能,礼遇朝臣。他没有从制度上否认君主权力的合法性,而是力图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君主专制模式,最后滑向对圣明君主的期盼。任何先进的思想如果不能引出制度的力量,那它就不能改变问题的实质。

——张磊《试析唐甄的理想国》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明清之际活跃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 (2) 据材料二,归纳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批判宋明理学的方式。
  3. (3) 据上述材料,评价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 (1) 材料一反映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
  3. (3) 综上,比较早期儒家和朱熹关于人欲的思想。
宋明理学思想包含了“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这说明宋明理学(   )
A . 以提高个人修养为根本目的 B . 注重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C . 使儒学逐渐完整并走向成熟 D . 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 . 董仲舒 B . 程颢 C . 朱熹 D . 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