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知识点题库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以下各项是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评述,其中错误的是

A . 他的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 . 他的宗教改革把信仰本身树立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 . 他的宗教改革改变了过去人们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开始同上帝直接对话 D . 他的宗教改革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德国“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德国“考问世界”的史实是()
①《纯粹理论批判》出版                 ②《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③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④创作《第九交响曲》
⑤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⑤ C . ②③④⑤ D . ①②④⑤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 .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 . 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 . 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权 D . 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在这句话中,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主要是

A . 信仰自由 B . 教随国定 C . 反对宗教信仰 D . 因信称义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因为它们都(  )

A . 抨击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B . 体现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 C . 倡导理性至上和科学思维 D .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
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通过讲述日常发生的故事,矛头直指(  )

A . 专制制度 B . 天主教会 C . 资产阶级 D . 罗马教皇
以下史实中,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处于同一世纪的是(        )

A . 拉马克提出早期进化论观点 B . 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C . 牛顿发现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D .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利玛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这里生产的最好的纸也远不如我们自己的许多产品。它不能在正反两面都印刷或书写,所以我们的一张纸就等于他们的两张。此外,它很容易撕坏,不能耐久。

这个国家只有少数几种测时的仪器,他们所有的这几种都是用水或火来进行测量的……,但是所有的这些都远不如我们的仪器完美,常常出错,测时不准确。

中国所熟习的唯一较高深的哲理科学就是道德哲学,但在这方面他们由于引入了错误,似乎非但没有把事情弄明白,反倒弄糊涂了。他们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因而处理伦理学的某些教诫时毫不考虑这一课题各个分支相互的内在联系。

在这里每个人都很清楚,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注:指科举应试,金榜题名),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研究数学或医学。

在北方各省还有一种常见的野蛮行径,那就是阉割大批的男孩,这样他们就可以给皇上做奴仆。几乎全国的行政事务都操在这类半男半女的人的手中,单单在皇宫里这类人的数目就达万人之多。

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

——摘鳊自利马窦《中国札记》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马窦中国之行的背景及其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认识。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欧洲社会的发展趋势并加以说明。

文艺复兴揭开了宗教神秘的面纱。人们在谈及文艺复兴时,常常引用罗沙克的名言:“我研究了古人,为自己开辟了道路。”这说明(  )

A . 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希腊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思想 B . 人们找到了自我,不再信奉上帝 C . 民主、自由等新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D . 封建专制制度受到了沉重打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加尔文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其思想核心是将“因信称义”发展为“先定论”(或“预定论”)。他认为信仰只是得救的精神条件,是否得救是由上帝先定的,上帝在创世以前,即预先选定一些人得救,和决定一些人沉沦。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事业的成功与否:成功者得救,成为选民;失败者不得救,成为“弃民”。这种预定论是加尔文神学体系的基石。他批驳教会“财富使人陷于罪恶,不能得救”的说教,认为财富是上帝恩赐的,是人获得成功——得救的标志。他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他在瑞士创立了长老制的教会组织体制——民主教会:首先全体信徒选出教会长老,再由长老选举或聘请牧师,然后长老监督牧师,共同管理教会;从各地区到全国进行分层选举,组成地区教会和国家教会。加尔文的长老制为西方民主国家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相比有何发展,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宗教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15世纪,法国对斯特拉斯堡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至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宗教相关书籍下降为总数的27%。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人文精神的复兴 B . 欧洲宗教意识日趋淡漠 C . 启蒙思想的兴起 D . 法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
金观涛在《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中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从不同方面刻画了同一过程。”“同一过程”是指(    )
A . 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 . 摆脱教会对人性的束缚 C . 宣扬俗权至上增进民族意识 D . 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态
增强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

材料一:

材料二: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

    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I550年丹麦语《圣经》出版,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出版。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士、丹麦等国在16世纪都出现了自己民族语言的《圣经》译本。

——摘编自张洁颖《从翻译角度看宗教改革和语言革命》等文章

    (宗教改革)把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一有些是国家级的,有些是王侯级的,有些是省级的,有些则局限在一个城市。所有这些地方教会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由世俗统治者控制。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改革代表了现代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有学者解释说:“民族意识,乃人民能巍然雄立于宇宙之要素,亦日民族自觉。简言之,即民族自知其为民族之谓。”五四运动时期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升华时期。

——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时期政治方面的特点。
  2. (2) 16世纪欧洲民族国家观念主要是指摆脱天主教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实现民族独立自主。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是欧洲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3. (3) 简述五四运动时期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彼特拉克意在(  )
A . 揭露教会的虚伪和腐败 B . 放弃对基督教的信仰 C . 赞美和追求自然的人性 D . 歌颂人间的仁爱友谊
阿尔贝蒂(1404—1472)写道:“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他本人的成就充分证实了这一格言。这位佛罗伦萨的贵族不仅是剧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风琴演奏家、歌唱家,而且是建筑师、数学家、考古学家,并且年轻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跑步、摔跤和登山运动员。他的言行(   )
A . 体现了高超的文学成就 B . 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 C . 说明当时的人无所不能 D . 首次将人置于世界中心
15世纪学者曼内蒂说:“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有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然后人们接受了它并使之更美丽、更荣华与更典雅”。据此可知,曼内蒂(  )
A . 倡导宗教信仰自主性 B . 表达了新兴阶层的价值取向 C . 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 . 开创了人文主义思潮最高峰
路德对于当时没有任何神学根据、夸张地宣传赎罪券功效的行径很是气愤。于是依据神学问题辩论的正常惯例,在1517年10月31日夜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这说明当时路德(    )
A . 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教会的腐败 B . 信奉“教随国定”原则 C . 号召基督徒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 D . 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
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并列被称为“人曲”,《十日谈》也被称为《神曲》的姊妹篇。这两部文学作品能够相提并论主要由于它们都(    )
A . 反对封建专制 B . 强调人、否定神 C . 抨击教会的黑暗 D . 主张政治革新
“既然已经明白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此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A . 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 . 信仰即可得救 C . 坚持“教会中心论” D . 主张因行称义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A . 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 . 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 . 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 .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