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知识点题库

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壁画中的飞天艺术风格的灵感来自于

A . 古代印度 B . 古代罗马 C . 古代希腊 D . 古代埃及

下图是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吉祥物泰山童子。它属于(  )

A . 山水画 B . 花鸟画 C . 文人画 D . 风俗画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 . 明末初创生旦净丑曲苑奇葩 B . 乾隆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C . 元末初创京城献戏声名鹊起 D . 四大徽班康乾京化独领风骚
被后代尊称为“书圣”的古代书法家是(   )

A . 王羲之 B . 颜真卿 C . 苏轼 D . 赵孟頫
如果您想师从名家练习行书,您认为最好的字帖是( )

A . 《颜氏家庙碑》 B . 《泰山刻石》 C . 《兰亭序》 D . 《自叙帖》

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诗中流露了“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孤芳自赏,清高拔俗的情趣。该画属于

A . 风俗画 B . 宫廷画 C . 文人画 D . 山水画
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

A . 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 . 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 . 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 D . 市民阶层的壮大
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

A . 小篆 B . 隶书 C . 草书 D . 楷书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 . ①③⑤ B . ②③④ C . ③④⑤ D . ①③④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 .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B .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 . 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D . 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昆曲作为我国古典词曲艺术仅存的活化石,其蕴含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剧种都无法匹敌的。但是被尊为“雅部”的昆曲在国家养,文人捧,皇上听的情况下,却在晚清被京剧取代了主流戏曲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京剧(    )

A . 蕴涵更高艺术价值 B . 得到西方人的认可 C . 符合晚清政治需要 D . 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李泽厚先生这样评价中国书法,“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有学者认为该评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下列名画最能体现此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是(    )

A . 图片_x0020_1女史箴图(局部) B . 图片_x0020_3清明上河图(局部) C . 图片_x0020_4仕女图 D . 图片_x0020_5竹石图
有首唐诗曾如此描述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整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这一作品采用的书法字体是(  )

A . 小篆 B . 隶书 C . 行书 D . 草书
以下是某艺术节上展出的几幅日本、韩国友人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能够体现中国书法(    )

A . 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B . 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C . 在书写上已经规范化 D .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电影《梅兰芳》是陈凯歌导演推出的一部备受期待的作品。梅兰芳是江苏文化名人,著名的戏曲艺术表演大师,下列关于他所代表剧种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由元代散曲演变而来 B . 由越剧和汉剧融合而成 C . 是兴起于我国南方的地方剧种 D . 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
下图是1930年在甘肃北部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木简。它记录了这座烽燧所拥有的兵器及其他驻屯军用品的数目,其中有东汉和帝“永元”的纪年。对上述信息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活字印刷术起源于木简刻字 B . 为便于流传,弃纸而用木简 C . 木简上的文字应该是小篆 D . 木简仍是重要的书写载体
“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    )
A . 汉赋 B . 宋词 C . 京剧 D . 小说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的描述(  )
A . 魔术 B . 绘画 C . 戏剧 D . 诗歌
古典戏曲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全社会痴迷昆曲的拐点出现在康熙年间,昆曲与康乾盛世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不相吻合。文字狱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还有多少文人敢于冒本人与亲人被杀头的风险搞昆曲创作?道光之后,人们因亡国灭种的危险而焦躁不安,这样的心境又如何会喜欢哀婉缠绵的昆曲?乾隆、嘉庆年间,戏剧舞台上出现了花部、雅部的区分,花部为京腔、秦腔、梆子腔等,雅部专指昆曲。徽班到京后,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及其舞台艺术体制。道光年间,到北京加入徽班演唱的汉调演员逐渐增多,逐步实现了西皮与二黄两种腔调的交融。到1845年,徽班向京剧的演变已经基本完成了,只是当时还不叫京剧。

  1. (1) 材料一中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于哪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并指出它们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昆曲衰弱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京剧形成的特点。
1956年,新编《十五贯》的演出“救活了”濒于消亡的昆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

——叶圣陶《昆曲》(1934年)

材料二:(新编《十五贯》)删去了原作中的“宿命论”、“因果循环”以及“忠君”思想等……许多台词,都是重新写的,同样的意思,却换成了浅显平易的文言,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口语化,增强了《十五贯》对于大众的适应性。

——刘遗伦《从昆曲〈十五贯〉的改编看新中国初年的戏剧改革》

材料三:《十五贯》所表现的这一案件,正是集中地反映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黄源《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

  1. (1) 据材料,分析《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完成下列表格。

    比较项

    时间

    观众群体

    思想内涵

    表达方式

    重新编演前

    重新编演后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
  3.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编《十五贯》让昆曲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