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知识点题库

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剧”。下列对其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大成,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艺术程式 B . 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C . 用铜锣和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 D . 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下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 . 人寿年丰 B . 祈盼丰收 C . 庄稼收获 D . 祭祀谷神
《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受到史学家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  )

A . 当时广泛的绘画题材 B . 画家的风格和成熟的技巧 C . 城市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 . 人们对风俗画的爱好
2007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于2007年2月3日在奥地利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举行。中国的京剧与西方的交响乐交相辉映。中国艺术团选择京剧作为表演重点的原因是

A . 京剧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B . 京剧服饰华丽,体现了中国文化雍容华贵的一面 C .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D . 京剧代表了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
京剧成为流行全国的最大剧种是在(  )

A . 清朝时期 B . 明朝时期 C . 明朝中后期 D . 元朝末年
下列有关书艺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为自觉的艺术 B .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C . 宋代由于民族纷争,书法艺术毫无进展 D . 明代书法更加强调个性

下列作品最能体现出盛唐气度的是

A . 《颜氏家庙碑》 B . 《兰亭序》 C . 《神军策碑》 D . 《自叙贴》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 .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 .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 中西文化的交融性
现代京剧的伴奏已在传统的锣鼓丝弦中加入了大提琴等西洋乐器,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一文化现象,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①中国传统乐器有些本来就是外来的,对此不必大惊小怪②中西结合的改变,使得京剧不再姓“京”了

③历史是一个传承的过程,“旧中有新”也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④外来元素的加入必然破坏本土文化

A . ①② B . C . ②④ D . ③④
下列关于京剧的特点不正确的表述是

A . 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B . 采用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 C . 唱念做打有机结合 D . 多采用真实性动作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其中“净”是指

A . 一般男子     B . 一般妇女 C . 品貌或性格特异的男子    D . 诙谐或邪恶的男子
汉字发展成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

A . 魏晋南北朝时期 B . 商周时期 C . 秦汉时期 D . 隋唐时期
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应是

A . 《天王送子图》 B . 《洛神赋图》 C . 《清明上河图》 D . 《步辇图》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内在原因是(  )

A . 士人阶层的壮大 B . 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便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 C . 社会发展的需求 D . 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

A . 反映了人民的理想追求 B . 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大发展 C .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 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下图为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下列对该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说法正确的是(    )

A . “状如龙蛇,钩连不断” B . “笔画圆弧,富有奇趣” C . “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 . “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

A . B . C . D .

下图中的中外两幅名画的共同点是(  )

A . 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B . 运用了现代主义的艺术创作 C . 表达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 D . 强调表现个性和主观感受
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B . 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样 C . 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 . 标志着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400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正是昆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立刻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几乎同一时期,莎士比亚创作完成了他的代表性巨作《哈姆雷特》,它的上演轰动了欧洲剧坛。

——摘编自凤凰网《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材料二:在昆曲演出中,南戏中有七角色之分,到昆曲时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的说法……元杂剧的装扮比较简单,只有净、末用白粉敷面……到明代,像《千金记》中的韩信由生扮,剧本注明要“面赤微须”,就是要求涂红脸,还要带髯口。

最初的昆曲传奇大多上演全本,一本往往有几十出,要演三个晚上,这样拖沓会使观众厌烦。聪明的艺人就从传奇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位剧作家写出不朽作品的社会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昆曲兴盛的主要原因。
  3. (3) 如何拯救和保护昆曲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昆曲应保持原生态形式,不能创新。第二种观点主张如果昆曲不能创新,那它早在几百年前就死亡了。结合所学,请您选择“拯救和保护昆曲”的其中一种观点并予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