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知识点题库

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

A . 民族主义 B . 民权主义 C . 民生主义 D . 民主与科学
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是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②“(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发展资本主义 B . 反对专制统治 C . 反抗外来侵略 D . 救亡图存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

A . 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B . 器物-师夷-思想-制度 C . 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D . 器物-制度-师夷-思想
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

A . 彻底否定封建土地制度 B . 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 . 强调反对国内民族压迫 D . 号召反对帝国主义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下列思想主张与三个时期中国人的探索顺序相对应的是(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赛两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A . ①②③ B . ②①③ C . ②③① D . ①③②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

A . 民族主义 B . 民权主义 C . 民生主义 D . 共和主义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 .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 “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主义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这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
A . 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B . 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C . 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D . 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员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
A . 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B . 接受国民政府直接指导 C . 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D . 组建了多党联合政府
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 . 建立政治协商制度 B . 实行“三三制” C . 实行双减双交政策 D . 开展整风运动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 . 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D .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    )

A . 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 B . 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C . 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 D . 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史学界认为:“任何文化都是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是走过了这样的历程。

请回答:

  1. (1) 概述中国近代前期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派别及思想)。

  2. (2) 就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心态层面”的历史事件各举出一例。

  3. (3) “心态层面”的主要内容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土地兼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它不仅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而且严重激化了统治危机,因此历代政权都采取了抑制兼并的措施。下列各项措施与此不相符的是(  )
A . 北魏实行“均田制” B . 明朝的“鱼鳞图册” C .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 .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孙中山在伦敦一直呆到1897年7月,他花了相当多的时日……察看贫民窟,还学习了有关工会、罢工和社会立法的知识。他开始相信,中国不需要经历在欧洲实现产业革命的那种社会动乱。他能够通过社会改良,跨进队伍的前列。”为防止发生欧洲那种社会动乱,孙中山起初的改革措施是(  )
A . 发动政治革命 B . 发动民族革命 C . 倡导平均地权 D . 实行节制资本
之所以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主要是因为它(    )
A .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 B . 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C . 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D . 适应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
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上海与苏联特使越飞会晤,双方商讨了国民党改组、革命军建立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等问题,并联名发表了《孙越宣言》。这一宣言()
A . 成为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 . 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 C . 是孙中山对中国革命走向的全新判断 D . 是苏联实行民族扩张主义的具体表现
历史上“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反映了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发展的重要特征。

视角一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视角二明清时期的民主启蒙

材料二 (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已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四  (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五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J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依据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思想?

    视角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2. (2)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据材料三、四,指出这一“质的飞跃”主要是指什么?据材料三、四,从真正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新三民主义体现了国民党一大确定的哪三大政策?

    视角四共.产.党的以人为本理念

  3. (3) 依据材料五,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解读,说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由此可知,新三民主义中增加“节制资本”的主要目的是(   )
A . 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 B . 限制外国资本的发展 C . 提高广大民众的社会政治地位 D . 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