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知识点题库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

A .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B . 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C . 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D . 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孙中山一生追求“天下为公”,致力于救国救民。其思想主张中,有利于富国富民的是

A . 实业救国,限制中小资产阶级 B . 创立民国,废除专制 C . 发展实业,实行耕者有其田 D .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之所以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主要因为

A . 表达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B . 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C . 反映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 D . 要求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它们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 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B . 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 . 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 . 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深情阐述“中国梦”。而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早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贵贱的社会差别。”以下四项哪些能反映第二种梦想 
①《天朝田亩制度》 ②三民主义 ③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新三民主义指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这一观点在当时最主要的影响是(  )

A . 加快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程 B . 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C . 促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 . 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B .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 . 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 . 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
一个民族在经历落后的痛楚后,往往会向先进的民族与国家学习。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四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的讨论,主张废除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成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1. (1)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 (2) 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

  3. (3) 结合材料四与所学知识,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

A . 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B . 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C . 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D . 深刻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下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及观点,他们(     )

A . 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B . 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 . 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 D . 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在我国国家统一中的表现。

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欧洲所以驾乎中国之上,不是政治哲学,完全是物质文明,但由于中国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新文化势力横行中国,甚至有的人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这表明孙中山(    )

A . 主张践行中体西用的思想 B . 能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思想 C . 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D . 思想保守反对新文化运动
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了顺应这种世界潮流,孙中山于1924年改组国民党,并和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那么国共之所以能结成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    )

A . 三民主义 B . 新三民主义 C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 .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果按此次序排列,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 .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B .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 .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 .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自20世纪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件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然而那一道门终于没有敲开,袁氏在门外死掉了。”

  1. (1) 材料一所体现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属于近代中国那一派别的观点?
  2. (2) 材料二的观点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哪一事件相关?为实现其变官制的理想,该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3. (3) 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袁世凯时代为什么没有敲开“那道门”?
  4. (4) 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阐释”是对历史概念进行全面客观地解释,下列与此相符的是(    )
A . 美德即知识 B . 汉朝时期楚辞盛行 C . 《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D . 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有学者说:“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下列论据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①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 . ②③ B . ①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这反映出(    )
A . 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 B . 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 C . 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D . 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
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
A . 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 . 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 . 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D . 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