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题库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形成于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于近百年中国与列强对抗中出现。其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有
①孝文帝          ②唐太宗        ③康熙帝        ④孙中山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 . 封建化过程 B . 农业化过程 C . 工业化过程 D . 汉化过程
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 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A . 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B .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C .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 . 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前后,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中,相同之处有①重视农业,从游牧转向定居生活  ②继续强化对外战争  ③重视汉人汉制   ④强化编户制度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A . 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 .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 . 改革的进展都很顺利 D . 都引起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 . 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 . 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 . 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

A . 均田制 B . 三长制 C . 租调制 D . 汉化政策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上述材料反映出北魏早期统治者对汉民实行

A . 文化灭绝 B . 暴虐统治和残酷掠夺 C . 军事镇压 D . 严刑酷罚
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 ②迁都  ③尊儒崇经 ④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 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 . 移风易俗 C . 实行均田制 D . 迁都洛阳
据史书记载北魏改革前,鲜卑族拓跋部“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拓跋部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反映了当时北魏存在的问题是(     )

①部落制与宗主制并行  ②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并存  ③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  ④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同在,汉化程度低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北魏孝文帝曾对一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这项措施是(     )

A . 均田制 B . 三长制 C . 俸禄制 D . 迁都洛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材料三:鲜卑武士佣和汉人胡食图

 

  1. (1) 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说明了什么问题?

  3. (3) 材料三中的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4. (4) 综合以上材料,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改革既是引领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也是引导社会风气的一种主要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摘自《诗经·秦风·无衣》

  材料二  “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 “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

——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

  1. (1) 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请结合所学指出在商鞅变法后这一风尚于秦国更盛的主要原因。古代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这一结论。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历史上成功的两次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最主要相同作用是什么?两者成功又具备了哪些相同因素?

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

A . 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 .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C . 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D .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史书记载,北魏初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孝文帝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有①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②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③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④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土为万物之元,宜改姓元氏(    )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
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 . 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 . 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 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D . 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2) 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以史实加以说明。
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阶级矛盾逐渐缓和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摘自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

材料二: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黄仁宇

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