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题库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 .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 .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 .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A . 整顿吏治        B . 与汉族通婚 C . 迁都洛阳 D . 推行均田制
下列北魏孝文帝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A . “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 . 制定俸禄制 C . 颁布均田制 D . 同汉族通婚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  )

A . 实行均田制 B . 推行三长制 C . 整顿吏治 D . 迁都洛阳
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

A . 贫苦农民 B . 鲜卑贵族 C . 汉族地主 D . 封建国家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的是(    )

A . 使北魏的姓氏变得单一 B . 使鲜卑族不复存在 C . 有利于北魏统治中原 D . 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A . 北方实现统一 B . 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 C . 民族矛盾尖锐 D . 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 . 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B . 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C . 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D . 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 . 知识丰富 B . 诗辞文章写作 C . 汉族文化 D . 政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为巩固统治,北魏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但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和欠缺,使得北魏政权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宗主督护制的存在加重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于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昕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拓跋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   

请回答:

  1. (1) 结合上述材料,北魏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 (2) 不改革会造成什么后果?
  3. (3) 你若生活在那一时代,处在孝文帝的位置,怎样做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

A .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 . 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 .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 .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 . 知识丰富 B . 诗辞文章写作 C . 政治 D . 汉族文化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其目的在于促使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 . 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 . 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 . 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

A . 实行均田制 B . 与汉族通婚 C . 迁都洛阳 D . 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   )

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

②农民负担沉重

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

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 . 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 . 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 . 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 . 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 (1)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 (2) 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 (3) 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 (4) 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行汉制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④
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 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

A . 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B .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C .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 . 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 . 商鞅变法 B . 戊戌变法 C . 孝文帝改革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