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知识点题库

威克里夫被称为“15世纪天主教中的异类”,他把《圣经》翻译成英文,并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其学说的内容不包括(  )

A . 国家要没收教会财产 B . 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中介 C . 人们不需要信仰《圣经》 D . 宗教仪式完全不必要存在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这句马丁·路德的名言主要目的在于

A . 劝导人们远离宗教迷信活动 B . 否定教皇权威,简化宗教仪式 C . 宣扬人的伟大 D . 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
“一切生活现象皆是由上帝设定的,而如果他赐予某个选民获利的机缘,所以虔信的基督徒理应服从上帝的召唤。……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持这种观点的人最有可能是

A .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 B . 明末清初到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 C . 路德教派的教徒 D . 源自加尔文教派的清教徒
以下是中世纪一段“敕封式”的宣誓词:“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据此,这一“敕封式”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 国王与教皇之间 B . 贵族与贵族之间 C . 领主与农奴之间 D . 贵族与市民之间
西欧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

A . 手工部门的发展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生产力发展与技术进步 D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材料二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天主教会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有哪些。

  2. (2) 宗教改革前的欧洲人民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为什么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

2012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5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
A .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 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掀起者,他的宗教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其宗教观点反映了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变化 B . 其宗教观点用宗教语言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C . 其宗教观点是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的新主张 D . 其宗教观点从根本上触犯了德国封建集团的利益
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马丁·路德身上的是(     )
A . 正在兜售“赎罪券” B . 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 . 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 . 与一位修女喜结良缘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读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    )

A . 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 B . 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 . 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D . 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16世纪英国国王推行的宗教改革(  )

A . 提出了《九十五条论纲》 B . 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 C . 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D . 废除了主教制度
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


A . 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 . 加尔文宗教改革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 . 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D . 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二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1. (1) 据材料一、二,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主张的不同之处。(2分)

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加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前者否定了《圣经》的绝对权威 B . 后者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 C . 二者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 D . 二者都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
1555年,德意志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这说明(      )

A .  新教与旧教矛盾消除 B . 路德教派获得了合法地位 C . 路德教派取代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 . 基督教在德意志的地位下降
下列有关对“因信称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核心内容是“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B . 主张通过阅读《圣经》,虔诚地信仰,直接与上帝沟通,获得拯救 C . 《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D . 主张通过教堂、宗教仪式由教士引导信仰上帝,从而获救
宗教改革从德意志开始的主要原因是(   )

A . 天主教会成为德意志社会矛盾的焦点 B . 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C . 德意志爆发了农民起义 D . 马丁·路德的改革方案深入人心
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上述观点(    )

A . 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 B . 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 C . 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D . 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
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其中,被认为是中世纪教育“最美的花朵”的是(   )
A . 欧洲大学兴起 B . 英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C . 德国开始推行教育改革 D . 法国开设政府自助中等学校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 . 城市自治权 B . 人身自由权 C . 特许经营权 D . 男女平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