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知识点题库

天主教会产生的时间是在(  )

A . 公元前4世纪 B . 4世纪 C . 11世纪 D . 1世纪
1419年,布拉格市民首先举行起义,后来,许多农民也参加进来。起义者自认为是胡司的信徒,故名“胡司战争”。对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其直接原因是胡司的宗教“异端”思想的宣传 B . 胡司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和教会力量 C . 胡司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 D . 胡司战争的爆发是以宗教“异端”形式出现的
关于“至尊法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1534年,由英国议会通过 B . 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 C . 规定教会召开宗教会议,事后必须向国王汇报 D . 规定教会法庭的职权移交国王法庭
欧洲宗教改革中,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教派是(  )

A . 路德教派 B . 加尔文教派 C . 英国国教 D . 英国清教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A . 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 . 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 . 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D . 彻底否定了天主教的作用
下图中,你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

A . 天主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  B . 教会向信众榨取“什一税” C . 教皇惩处持“异端”思想者 D . 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15世纪,天主教会之所以阻碍社会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    )           
A . 它是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 . 它占有欧洲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 C . 它在欧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D . 具有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天主教会为拓展自身的势力,发动了以征服“异教徒”为名义的“十字军东征”。天主教所指的“异教”主要是指(  )
A . 东正教 B . 伊斯兰教 C . 犹太教 D . 佛教
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所确立的原则是(     )
A . “教随国定” B . 路德派新教成为将来德国的国教 C . “因行称义” D . 在《圣经》面前人人平等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 . 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B . 马丁•路德完全否定了天主教义 C . 马丁•路德只是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不反对信仰《圣经》 D . 宗教神权、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下图反映的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     )

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

②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英国宗教改革后不久,就出现了倾向于卡尔文教更加激进的思潮,即清教运动。英国掀起的清教运动目标是(     )

①改革英国国教    ②建立廉俭教会    ③反对专制王权    ④加强日益强大的王权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加尔文曾说:“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人生。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国家与教会。二者不应混同……因为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为此,加尔文主张(    )

A . 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B . 没收教会的财产 C . 反对基督教的权威 D . 确定公民的等级
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新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    )

①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当然领袖的传统

②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力

③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④使国家的主权和社会的稳定得到了加强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人凭自己的意志无法获得上帝救赎的恩典。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与交往,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

材料二 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必定贫穷苦难。

材料三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恩格斯

  1.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位改革家的什么思想?

  2. (2) 材料二反映了哪位改革家的什么思想?

  3.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这些改革家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他的思想不仅长有翅膀,而且长有双手,他不仅说了,而且做了。他不仅是他那个时代的喉舌,而且是他那个时代的刀剑。他既是冷静的、经院式的诠释家,又是一个狂热的、神灵附体的预言家。”上述材料所述的“翅膀”和“双手”分别是指马丁·路德的新教(  )

①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②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不受罗马教皇控制

③否定了神的权威,冲破了传统人神关系的思想束缚

④矛头直指封建教会,主张灵魂的救助不必借助于购买赎罪券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①② D . ③④
阅读下列有关宗教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教改革(英语:Reformation),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抗议宗教改革运动,ProtestantReformation),该运动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解了从罗马帝国颁布基督教为国家宗教以后由天主教会所主导的政教体系,为后来西方国家从基督教统治下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基础,因而西方史学界直接称之为“改革运动”(Reformation)。

——《百度百科》

材料二:亨利八世(1509-1547年)原反对马丁路德和更正教,后与王后凯瑟琳(Catherine)离婚,遂成为他改革的导火索。从实质上看,变革是在英格兰民族主义和反教权主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实现的,并和亨利八世的对法战争和西欧的国际格局变化都有一定的联系。他受拒于罗马皇帝,因此1534年与更正教合作并共同通过《最高治权法案”》(ActofSupremacy)宣布创立英国国教(Anglicanchurch),又称圣公会,与罗马旧教的教义仪式并无二致,只是英国王代替罗马教皇成为政教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也是最早研习全球地理的欧洲统治者。(注释:更正教——对新教的一种翻译。)

——《百度百科》

材料三:基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理解,讨论儒家文化是否也是一种宗教,也就变成对儒家文化“历史罪行”的审查和认定——儒家文化不仅被等同于封建专制,被认定为“吃人的礼教”,如果再加上一条“人民的鸦片”,可谓罪上加罪,那就可以在打倒的基础上,“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由此,关于儒教是否是宗教的讨论就超越了单纯学术领域,带有为儒家文化或给予政治审判或给予政治辩护的味道。

——摘自《认识儒教》——彭永捷

材料四:可是,儒教的“天”并不等同于基督教的“神”,儒教的圣人也并不具有神性和法力,儒教的成贤成圣并不寄望于来世和往生,然而这并不妨碍儒教成为一种宗教。儒教是“神道设教”,作为人之养成的教化之教与作为安身立命的宗教之教合而为一。

儒教的“执无鬼而学祭礼”曾招致墨子后学的批评,面对释、道二教的昌盛,儒教在唐宋的复兴中也同样重新处理生死存殁的议题,儒教仍然始终坚持“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立场,但这并不妨碍儒教起着“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

——摘自《认识儒教》——彭永捷

  1. (1) 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教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1. (1) 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
  2. (2)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孝文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马丁·路德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于1522年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整个德意志民族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基督教新教徒团结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的周围,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统一语言,增进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同一感……。

——宋志轶《德意志文化教育的精神》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实行语言改革的时代背景析其改革策略上的特点。
  2. (2) 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析他翻译德文《圣经》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产生的相似作用。
马丁路德说:“我日夜思考,直到有一天看到了‘上帝的正义’和另一表述‘正义者因信而活’之间的联系。然后我明白了上帝的正义是一种正义,凭借它,通过恩赐和纯粹的仁慈,上帝通过信仰而给我们正义。于是我感觉自己获得了再生,并通过敞开的大门进入了天堂,整本圣经呈现出全新的含义。”(节选自《西方文明史读本》丹尼斯•舍尔曼)据此可知,马丁路德认为(   )
A . 信徒遵守教会的仪轨必然能获救 B . 信徒可以因信仰而直接成为义人 C . 有正义行为的人就能被上帝拯救 D . 遵守人间司法正义就是上帝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