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知识点题库

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了“新政”,结果(  )。

①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②引起了立宪派的分化

③清政府仍处在困境之中 ④增加了人民的捐税负担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②③④
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百日维新 C . 清末新政 D . 预备立宪
孙中山把民权主义视为“政治革命的根本”,其主旨是(  )
A .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 . 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C . 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D . 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康有为是清末维新派的领袖,他最早体验到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是在()
A . 日本 B . 俄国 C . 香港 D . 澳门
梁启超虽然是康有为的助手,但他的思想比康有为更为激进,他认为设议院的必要条件是(  )

①伸民权 ②定宪法 ③开学校 ④广民智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

A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 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 . 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此段文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 . 武昌起义 B . 二次革命 C . 护国运动 D . 护法运动
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在《民国前十年》中说:“袁世凯那台滑稽戏的演出,也是靠个班底的。他老人家晚年,班底里的主要配角,一个个各唱其戏,他这个袁兰芳只好唱个独角戏,就卖不了票了。”上述材料反映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其(     )

(   )


A . 众叛亲离陷于孤立 B . 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反对 C . 被迫向革命党屈服 D . 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孙中山在护法运动失败后指出:“顾我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武人之争雄”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 . 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B . 客观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人民痛苦,民不聊生 D . 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加强
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 . 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 C . 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 最终都未取得成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杰斐逊写《独立宣言》的时候,他的庄园里还有200多名奴隶,他当时提出所有人生而平等的时候,可能没有把黑奴包括在内。但这种思想本身,到后来成为黑奴争取自由的思想武器。

——《大国崛起·美国》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如何运用法律巩固革命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力求运用法律巩固革命成果。如何理解政权和法律的关系。在具有两千年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法律在观念上和实践中都是从属于政权的。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 (1) 指出《独立宣言》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的理论来源。据材料一从制度层面指出《独立宣言》的历史意义。

  2. (2) 你是否同意“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的方法,给皇帝阐述“必当变法”的道理,其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

①弘扬民族文化 ②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亡 ③减少变法的阻力 ④有利于实现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下列关于“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是严复对西方近代政治文化的精辟概括 B . 与洋务派“中体西用”说没有本质区别 C . 在当时远远超出了大多数改良思想家的认识 D . 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 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长素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即如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倒幕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立宪所无可幸免者……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三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 (1) 上述三则材料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均借鉴了东西列强的做法,指出其中的不同之处。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
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    )
A . 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B . 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 C . 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D .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八条: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第十条:意见的发表只要不干扰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到干涉。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二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六条: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第十六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1) 材料一、材料二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反映在政治上的共同要求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内容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这些民主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内既不能谋各省之统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认。  

——摘自孙中山《辞大元帅职通电》(1918年)  

材料二 是故受屈人民当联合受屈人民以排横暴者。如是,在欧洲则露(俄国)独(德国)为受屈者之中坚,英佛(英、法)为横暴者之主干;在亚洲则印度、支那为受屈者之中坚,而横暴者之主干亦为英佛;而米国(美国)或为横暴者之同盟,或为中立,而必不为受屈者之友朋,则可断言也。惟日本则尚在不可知之数。  

——摘自孙中山《支那革命为欧洲列强所最忌——致犬养毅书》(1923年)  

材料三 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持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也。  

——摘自《孙中山选集》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孙中山的主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出现的国内外因素。

在上海等地拆城筑路兴市模式和“总理遗嘱”影响下,1929年无锡地方政府提出拆城筑路计划。无锡国民党县党部认为城墙是封建落后象征,拆城即革命,以建设布新。无锡民众包括工商教育界人物以影响治安、拆让房屋损害市民利益为由主张暂缓拆城。最后拆城计划被迫停止。这一事件反映了(   )

A . 民生主义实践探索中的问题   B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遇到阻力 C . 私人资本与官僚资本之争激烈 D . 无锡近代工商业呈落后状态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最光辉的十年即20世纪开头十年为例:1900年到1902年,思想界主流是改良派的民权思想,1903年王1906年,是革命派民主思想的天下,1907年以后,无政府主义思想又风行一时。十年当中,议题三换,……西方几百年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像压缩饼干一样被挤压到一起,由各个不同的阶层、派别、人物反映出来。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二 促成袁世凯称帝的动因,第一,是梁士诒等因五路借款回扣贪污案及其手下吞款肥己隶,怕被人揭发,就想以拥戴他称帝,建立珠功来赎罪;第二,袁克定总想做嗣君,于是竭力从旁进言:第三,杨度等想藉此以满足他们个人名利双收的欲望;第四,袁世凯认为民国就得有议会,而议员等又事事掣肘,实在不胜其苦。

——袁世凯第七子《袁克齐回忆录》

请回答:

  1. (1) 简述材料一反映的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的主要问题。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袁世凯敢于称帝复辟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世凯称帝的历史背景。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有思想革命。文艺复兴与启蒙,都走在宪政和民主运动的前头。近代中国的启蒙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发生在清末宪政与辛亥革命之后。欧洲的民主进程,先提出个人解放、自由平等与人的价值,然后提出开设议院的主张。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过程则是一开始就从政治制度着手,先提出立宪议会主张,然后鼓吹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因此,近代中国民主运动没有带来欧式的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的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这个不是语意学上的问题。尽管孙中山说民权是基于法国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可是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已经太自由了,变成了一盘散沙。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因为自然界就是没有平等的……孙中山给人民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四个基本政治权,可是人民的主权是由国家行使的。

——摘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 (1) 据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与17、18世纪欧洲相比,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有何不同。

  2. (2) 据材料,分析孙中山不提倡个人自由平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