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知识点题库

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曾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废除二十一条,其主要意图是 (    )

A . 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 B . 削弱日本的在华优势 C . 表示对中国人民的友好 D . 拉拢蒋介石集团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
(1)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2)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
(3)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
(4)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 . (1)(2) B . (2)(3) C . (3)(4) D . (1)(4)
英美两国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却转而支持中国的要求,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中国人民的斗争直接打击了英美在华的统治 B . 为了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势力 C .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渐提高 D . 日本已没有再被继续利用的价值
一位对巴黎和会作了专门研究的西方学者评论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的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大陆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还尚不可知。威尔逊的理想征服了欧洲,他是否能征服美国呢?”威尔逊最终没能征服美国的原因在于:(    )

①美国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 

②巴黎和会上美国没能实现称霸的目标

③美国对美洲以外的事物不感兴趣 

④苏俄与战败国被排斥在国联之外让美国觉得不公平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
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主要原因是(    )
A . 认为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 B . 无力与欧美列强争夺欧洲霸权 C . 日本代表不擅长外交 D . 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力
下图是德国军用飞机被肢解的情景,这是为了(  )

A . 迫使德国支付赔款 B . 瓜分德国的殖民地 C . 重新划分德国疆界 D . 严格限制德国军备
列宁曾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下列各项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是 (  )

①其主要条约导致战败国强烈的复仇主义情绪 

②它在处理领土问题上根本未履行民族自决的原则 

③它无视被压迫民族的利益,导致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④美国在该体系中并未谋得利益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动——

(一)任何办法,为自己利益起见,欲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

(二)任何专利或优越权,可剥夺他国人民在华从事正当商务实业之权利,或他国人民与中国政府或任何地方官共同从事于任何公共企业之权利,抑或因其范围之扩张,期限之久长,地域之广阔,致有破坏机会均等原则之实行者。

 ——《国际条约集》(1917~1923年)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1. (1) 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
  2. (2) 引用材料一中的有关文字,说明这一矛盾是如何调整的?
  3. (3) 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说明“两个大国”之间的矛盾是否能真正得到调整。
鲁尔危机的结果是(   )


A . 法国从鲁尔得到大量资源 B . 德国经济形势由此好转 C . 法国支付的占领费用由德国承担 D . 法德两国两败俱伤

中国代表团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期间就要不要签字问题展开了讨论,下面是部分谈话内容。据此推断这个国际会议是(   )


A . 巴黎和会 B . 华盛顿会议 C . 开罗会议 D . 雅尔塔会议
某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哩!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该文旨在(   )

A . 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 B . 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 C . 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 . 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非战公约》由序言和正文组成。正文共三条。第1条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2条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非战公约》

材料二:《非战公约》虽然冠冕堂皇地宣称“放弃战争”,但对当时为世人所瞩目的裁军问题丝毫没有涉及,对于破坏公约的国家也没有制定制裁的措施。

材料三:对于这样一个抽象的非战公约,各帝国主义列强还有各自的解释和保留条件,如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非战公约》的原则。

  2. (2) 根据材料二,三,归纳《非战公约》有何缺陷?

  3. (3)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非战公约》的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有(    )

①都是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大国主宰世界的产物

③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④都随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

A . ②③ B . ③④ C . ①② D . ①②③
“缔约各方应个别或集体地保证按照以下条款的规定,德国和比利时间、德国和法国间边界维持现状,按照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上述边界不受侵犯……”该材料出自(    )

A . 《日内瓦议定书》 B . 《拉巴洛条约》 C . 《洛迦诺公约》 D . 《非战公约》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获得两个代表席位,而且可以在大会的最高决策会议“十人会”中列席和陈述意见,从而在远东问题上获得了一定的发言权。中国代表充分利用这一权利,在和会上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胶州湾和胶济铁路应归还中国的观点。会议没有接受中国的要求,仍决定由日本占有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但中国代表的论述得到了除日本以外各大国代表的一政赞同。英、美、法等国代表团“中国所请理由极为充分”,都与中国代表握手表示赞同,“并于顾使陈述时,各强国屡有美意表示,现于颜色”。与会的英国首相曾表示:“吾可明告中国,世界各国对于中国较有感情,现为从前条件(指支持日本占有山东权益的协议)所拘束,无可如何。但使日本所求有逾于德国所得权利之外者,英国即无维持日本之义务。”法国总理也表示:“惜前内阁曾与日有约,然我愿量力所能,以助中国。”

——摘编自吴彤《中国参加一战与日本的关系》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努力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问题的最终结局。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1919年3月2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它将会对战胜国进行报复。”这段材料表明(    )

①英国反对缔结处置德国的和约

②英国认为《凡尔赛和约》是不公平的

③劳合•乔治预感到德国复仇主义者的威胁

④《凡尔赛和约》将导致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激化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鲁尔危机平息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日趋下降。1927年4月,法国外长白里安借美国老兵参加欧战10周年纪念之际,提议同美国缔结“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永恒友好”条约,美国认为此类条约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确保美国投资的安全,遂表示原则上接受法国的建议。经过各国之间的谈判。1928年8月27日,美、法、英、德、日、意等15国在巴黎签署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通称《非战公约》。至1933年,共有63个国家加入该公约。各大国在签署条约时都提出了保留条件,从而使公约实际上化为乌有,而对于蓄意谋划战争的侵略者来说,公约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但是,《非战公约》毕竟是20世纪20年代和平主义要求与和平主义运动的最高成就,它为各国政府放弃战争而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奠定了法律基础,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文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德日主要战犯的审判,就是根据该公约的有关条款进行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 (1) 根据材料,归纳《非战公约》签署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非战公约》。
列宁称《凡尔赛和约》是“刽子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的和约”。下列关于这一条约的内容,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 . 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 B . 严格限制德国军备 C . 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共管 D . 以“委任统治”的方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录了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在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总结道:“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材料二:“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大约是在2012年,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首任院长、国际问题专家格雷厄姆·阿利森(Graham Allison)提出,概括说来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其逻辑是“强国必霸必战”,即一国强大必然称霸并与守成霸权发生不可避免的战争。

材料三:根据格雷厄姆·阿利森的研究:从16世纪上半叶到现在的近500年间,在16组有关“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的案例中,其中有12组陷入了战争之中,只有4组成功逃脱了“修昔底德陷阱”。

材料四:美国在崛起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在两次大战中都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

——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五:“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习.平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解释任两个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例子和一个摆脱俢昔底德陷阱的例子。
  2. (2) 为什么说“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3. (3) 你对格雷厄姆·阿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学说有什么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德国的赔款问题是凡尔赛和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一战之后的凡尔赛条约上规定,德国应在1921年5月1日前交付200亿金马克赔款,并成立赔款委员会解决赔款总额和分配比例问题。但德国拖延支付,德国以财政危机为理由,要求延期支付其余款项。英国政府支持德国的要求,提出减少赔款总数和延期付款的方案,但遭到法国的强烈反对。于是不仅英法在赔款问题上的分歧加剧,而且德法矛盾也迅速激化,法国于是决定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讨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

  1.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鲁尔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鲁尔危机”对主要当事国(英美、法国、德国)各自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