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题库

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取消禁运条款,允许其它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这一法案实际上是(  )

A . 美国援助苏联卫国战争的法律依据 B . 使西班牙法西斯化的“绥靖政策” C . 美国控制西欧实施全球战略的标志 D . 为英国购买美国军火量身定做的“特别通行证”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

A . 都是绥靖政策的直接结果 B . 法西斯军队都实行突袭 C . 都使世界人民受到极大鼓舞 D . 都直接决定了法西斯失败的命运
北非阿拉曼战役的作战双方是

A . 德国军队和英美联军 B . 德意军队与英美盟军 C . 意军和英军 D . 德意军队和英军
下图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发行的第6期战争公债的宣传海报。依据海报信息,判断这张海报的制作可能不早于

A . 1941年底 B . 1943年初 C . 1944年底 D . 1945年初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与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方殖民主义所实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一脉相承,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及背景,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民族等矛盾和问题激化裂变,成为法西斯反动政权的重要理论资源和行动纲领,控制了社会主要舆论。

——摘摘自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材料二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民族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战争有不解之缘。一方面,它不仅可以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为弱小民族争取独立和主权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由于民族主义自身的狭隘性和排他性,往往客易把本民族利益建立在践踏或损害别族利益之上,导致扩张性的冲突或战争,成为强大民族征服与掠夺的理论指导。

——摘偏自王云飞《20世纪的民族主义与战争及恐怖主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中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形成的“特定的历史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主义的双重含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后期,欧洲存在不可调和的民族主义愿望,这种愿望在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是难以对付的,那里的法国人仍不服从德国的统治……在斐迪南大公于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后,苛刻的条件便被送到了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首都)。不过,塞尔维亚的背后是俄国,而俄国的背后是法国和英国。同样,奥匈帝国也有德国支持塞尔维亚战争(一战)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也使欧洲内部遭到摧残。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在受到怀疑和挑战……不用说,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显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

正如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后期欧洲民族主义矛盾不可调和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一战对欧洲的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中)苏联石油工业相继出现生产下降、开采下降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的强项是资源潜力,德国的优势在于技术能力。为保卫国家主要的工业力量,苏联工业向东部地区转移,高加索,特别是巴库的石油设备也在东迁之列。苏联向东部疏散了600车皮的石油设备,德军占领高加索6个月后生产不出1吨石油,此举有利于粉碎德国占领高加索战略资源的企图。为满足军事需要,苏联采取的措施是,后方“液体燃料尽可能用煤气代替,汽车尽量使用固体燃料”。1941年8月到1945年9月,由美国《租借法》提供的航空汽油是苏联自己产量的1.4倍。为避免两线作战而采取的“先德国、后日本”的战略方针为苏联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间接支持。在对德石油斗争中,苏联不仅保存了本国的石油潜力,而且使国家石油工业在受到战争冲击的条件下继续发展。

——摘编自王绍章、李爽《石油战: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苏德战场》

  1. (1) 根据材料,概括“二战”中苏联保存本国石油潜力的举措。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石油战”对二战战争进程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与以往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    )

A . 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进行的 B . 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 C . 具有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性质 D . 具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
漫画《葬礼》反映的是博克、古德里安、伦德施泰特等战败的德国高级将领,抬着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的场景。由此判断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 不列颠之战后 B . 莫斯科保卫战之后 C . 苏德战争爆发后 D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中国全民族抗战刚爆发之时,英美等国认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很快就要变成第二个埃塞俄比亚,不愿因支持中国而同日本对抗。到1938年,美国表示愿意以贷款方式援助中国。在美国影响下,英国也宣布对华贷款。这表明中国抗战(    )
A . 改变了美英远东政策的走向 B . 牵制了日本世界战略的展开 C . 促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D . 唤起世界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下图为马绍尔群岛发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邮票,题为《入侵低地国家》,画面表现的是德军轰炸荷兰的大城市鹿特丹(左图)及俘虏比利时士兵(右图)的情景。此时,德国军队正在执行(  )
A . “空中闪电战”计划 B . “曼施坦因方案” C . “巴巴罗萨计划” D . “霸王行动”
下图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的进程。符合这一德国疆域图的时段有可能是(    )

A . 1936年3月至1938年2月 B . 1938年3月至1938年9月底 C . 1938年10月至1939年2月 D . 1939年3月至1939年9月
1942年元旦,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宣言签字前,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    )
A .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B . 四大国在所有问题上均达成了共识 C . 这个联盟实际上被四大国所控制 D . 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华盛顿会议没有解决日美之间的矛盾,反而使两国在远东开始了一轮新的竞争。1940年春夏,德军突袭北欧、闪击西欧,诱发了日本内部早已孕育的南进论的高涨。7月,日本陆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海军推进对美国的战备,并决定于8月挥戈南进。但在陆军部作战科的一次参谋会议上,反对南进的稳健派达到60%以上。7月26日,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润滑油和头等碎金属;12月,中国获得美国政府1亿美元的贷款。1940年末,苏联在远东布置了30个师团,而日本在朝鲜和满洲仅驻扎了12个师团:远东苏军拥有2800架飞机和2700辆战车,日军只有720架飞机和450辆战车。这加重了日本统治者的隐忧。直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才消除了日本统治者念念不忘的北方威胁。7月28日,日军占领了法属印支南部。10月,近卫文唐不敢承担对美战争的重责,自动辞职,天皇任命东条英机组阁。12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

——摘编自祝曙光《探析延缓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

  1. (1) 根据材料,指出日本最终选择“南进”战略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实施“南进”战略的影响。
如图漫画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某一历史事件,丘吉尔背后是希特勒的影子。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英国改变了对德国绥靖政策 B . 该事件标志冷战的正式开始 C . 漫画对该事件持否定的态度 D . 创作目的是反对法西斯主义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曾是虐待和杀戮犹太人的人间地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41年冬,虽然约150万犹太人已被枪决,纳粹分子仍感到这一缓慢笨重方式的效率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并且他们发现这对士兵的士气也不好。有组织杀害的机构化建立在工作分工的基础上,并在专门为此目的设计的特殊装置里完成。它将行刑者同受害者的距离拉大——这是一场如此大规模灭绝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优势。这一大规模官僚及工业化屠杀世界的“首府”是奥斯维辛。

——摘自巴尔纳维《世界犹太人历史》

材料二:纳粹屠犹事件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一起暴虐的屠杀行径。从本质上说,这一由纳粹德国实施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对人类文明基础的否定。尽管中国远离欧洲,但对纳粹屠犹事件还是表现出了应有的关注。纳粹屠犹研究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极为有价值的参考,使他们可以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的屠杀。

——摘编自徐新《纳粹屠犹研究在中国》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历史背景,指出纳粹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目的。
  2.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纳粹屠犹和侵华日军屠杀中国人的罪恶实质,深入思考二战期间德日法西斯罪行的警示意义。
“孤立主义”政策曾对美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下对其表述不准确的是(    )
A . 1796年华盛顿的告别辞被视为先导 B . 是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的原因之一 C . 1935年出台的中立法案是其表现 D . 《租借法》通过表明其被正式放弃
1941 年上半年,德国进口所需 80%的橡胶、65%的锡、70%的铜、50%的铝、25%的锌都来自苏联,斯大林填补了希特勒矿产品供应的重要缺口。这一现象(   )
A . 说明苏联违反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原则 B . 彻底改变了欧洲战场的战略态势 C . 表明二战初期苏联为德国提供了物资 D . 表明苏德已走向亲密的盟友关系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教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从1940年5月至1945年4月,英、美空军对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战略轰炸”。英、美等西方国家一方面坚持道义上的优越性,强调他们信奉现代自由民主理念,坚决反对军国主义和腐败政治;另一方面又罔顾国际法,为了取得胜利而不计手段,策划并实施了一场导致大量平民伤亡的对德国城市的大轰炸。战略轰炸使纳粹德国遭到重创,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战略轰炸也导致数十万德国平民死亡,摧毁了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精品。二战中的战胜国应当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勇敢诚实面对历史真相,认真对待并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反思战争过失。

——摘编自孙立新《二战期间英美空军对德“战略轰炸”刍议》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实施“战略轰炸”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英美的“战略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