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题库

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太平洋战争形势发生重大转折的战役是(  )

A . 珍珠港战役 B . 中途岛战役 C . 阿拉曼战役 D . 诺曼底战役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据此分析,导致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是

A . 股票投机过度 B . 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 C .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 .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领导人在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的合影。这次会议的最主要议题是

A . 战后共同处置德国 B . 成立联合国 C .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 . 共同对日作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院的辩论词

材料二 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切降临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院的辩论词

材料三 ……不论德苏协定属于什么性质,它都不能改变英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并且决心加以履行。……我希望向您重申我的信念: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战争将是所能出现的最大灾难。……我看不到德波之间有什么问题不能够以及不应该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我们已经准备并将一直准备协助创造条件来进行这种谈判……

——1939年8月22日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

  1. (1)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张伯伦与丘吉尔的辩论源于何事?二者的观点有何不同?

  2. (2) 用世界大战爆发后的有关史实给以上辩论作一个回答。

  3. (3) 与张伯伦的辩词相比较,他写给希特勒的信反映了什么问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慕尼黑协定前,在当时各种力量那样配置的情况下,有可能预防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来有可能建立一个反希特勒侵略的统一联盟;这个联盟可联合各种不同的力量,首先是联合苏联和在英法两国试图同苏联人民寻找共同语言的各界人士。但慕尼黑使建立这种联盟的一切企图遭到最严重的打击。西方列强在慕尼黑协定中背着我们同德国和意大利搞协议。

——转引自[苏联]沃尔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幕》

材料二 英法与苏联的谈判是在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违反慕尼黑协定出兵占领捷克全境的情况下进行的。苏联建议召开苏、法、英、波、罗、土六国会议,讨论共同制止德国侵略问题。4月17日,苏联又进一步提出英法苏三国结盟抗德“八点建议”。苏联的上述建议非常切合实际,在制止战争保证欧洲安全方面肯定可以发挥作用,但是英法两国从传统的欧洲主义立场出发,排斥苏联参与欧洲事务,同时只要求苏联保证他们的安全,他们却不保证苏联的安全。

——摘编自张小兵《苏联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与二战的爆发》

  1. (1)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苏联在二战前夕转而实行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的原因。
  2. (2) 简要评价苏联在二战前夕实行的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
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这反映出丘吉尔(   )


A . 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 B . 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 C . 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 D . 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不断扩大。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


A . 都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B . 都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C . 直接决定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命运 D . 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A . 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 . 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 . 史学无 需穷尽人类的文明史 D .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

德、意、日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共同原因是(    )

①封建残余浓厚

②民主基础薄弱

③民族主义情绪强烈

④要求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救援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救援中孕育着胜利。”此句话中“这次救援中孕育着胜利”的含义是(    )
A . 粉碎了德国法西斯天下无敌的神话   B . 加强了英法间的联系和合作 C . 为日后英国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 D . 鼓舞了英法两国军队反法西斯的斗志
材料:二战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可以概括成为“安全带政策”,这种政策1943﹣1953年的斯大林执政时期是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形成的,同时又与传统的沙皇俄罗斯扩张主义又是一脉相承的。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建立缓冲地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首先,苏联帮助解放其领土并驻军在东欧;其次,帮助建立联合政府;第三,使东欧各国的政治发展符合苏联的战略需要。为此,1948年苏联把南斯拉夫从情报局开除;1944﹣1945年间苏联把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歹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划入了苏联的领土。总之,这一政策对当时和以后的苏联历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毕元辉《论1943年﹣1953年苏联对东欧的安全带政策》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安全带政策”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苏联的“安全带政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二战期间,深谋远虑的丘吉尔称:处理战败的大国始终是战胜国面临的“胜利的难题”,在处理战败德国问题上,美、英、苏三国首脑确立了“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保证德国从此永远不能破坏世界和平”的原则;战后确定了占领德国的双重目标德国人必须为他们曾经犯下的“可怕的罪行”赎罪;战胜国也愿意给德国人民机会,“在民主和和平的基础上永久地重建他们的生活”通过“非军事化”,“非卡特尔化”和

“非纳粹化”彻底改造德国。西方大国加强对西占区的中小学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师资改造,促使德国人反思在“国家”“民族”的名义下被引入歧途,认识德意志的极端民族主义,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好战精神对其他民族和对德意志民族自己所造成的巨大恶果。

材料二:1946年下半年以后,西方尤其是美国决策者日益认识到要对付苏联的威胁和促进欧洲的经济复兴,必须利用德国的潜力,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重建德国,让西德全面融入西方,从某种意义上说按照西方的自由民主原则对德国的政治重建是保证德国“西方化”的根基与基础。

﹣﹣摘编自陈晓律主编《德国现代化历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初期美、英、法解决“胜利的难题”的重要举措。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英、法对西德策略转变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除了隐瞒中美军人之间的隔膜,美新处(美国新闻处简称)还刻意不报道国民党军队中的负面新闻,以突出中国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勇形象。每周战争信息暑下发的《中央指令》都会就如何“称赞中国”做出具体指示,它要求美新处利用“最新的有利于国统区的正面材料”,“避免使用那些给人留下对中国形势心灰意冷或沮丧印象的材料”。

﹣﹣摘编自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中的中国形象》

材料二:在美新处的对华宣传中,先进的科学技术亦得益于美国的政治制度。战争信息署首拍摄大量科学短片在中国放映,目的不仅是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展现一个鼓励科技发展、促进人类进步的美国形象。像《电化农村》、《输油管》和《吉普车自传》这些影片,在中国放映时都受到民众的热议。

﹣﹣摘编自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

  1. (1) 根据材料概括一、二,概括指出美新处在塑造中美两国抗战形象上的异同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新处美化中美两国新形象。
如图是二战中一次军事行动路线图,此军事行动后(   )

A . 中国战场开始进入局部反攻 B . 日本关东军遭受毁灭性打击 C . 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D . 盟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二战开始后,德国之所以未首先进攻苏联而先进攻英法的主要原因是(    )
A . 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束 B . 中立苏联,以免英法苏结盟 C . 苏联是德国石油的主要供应国 D . 防止在未来的战争中处于两线作战的境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历史大事记——1919年(部分)

4月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5月

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举行游行示威。5日,北京学生宣布罢课,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刊载于《新青年》6卷5号

6月

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整理自《历史》必修等资料

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强烈要求美英等国立即无条件废约。1942年10月5日,蒋介石明确向美国表示,中国对这次大战同美英一样担负着同等的义务,承担着同样的责任,希望美国先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而不必等到战后。在中国的强烈要求和国际舆论的支持下,美英政府于1942年10月10日通知中方,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条约,宣布废除旧约订新约。

——胡德坤:《中国抗日战争与战时国际关系》

  1. (1) 1919年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根据上表所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能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及其意义。
二战开始后,德军遭受的第一次失败是(   )
A . 敦刻尔克大撤退 B . 不列颠之战 C . 对波兰的进攻 D . 莫斯科保卫战 
“26日,英国海军部下令执行‘发电机’计划,850多艘船只陆续涌向这片海滩,皇家空军把凡是可以动用的战斗机都投入了战斗,使德国飞机不敢毫无顾忌地轰炸渡海的船只。德军的轰炸造成大量伤员滞留,英军指挥部规定抽签决定去留。”上述材料描述的事件发生在图3哪一区域(   )

 

A . B . C . D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2年间罗斯福利用各种机会发表他对战后世界和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的看法。他认为,只有美国等少数大国才能维持战后的世界秩序,主张在法西斯国家被解除武装以后,由美、英、苏、中这四个大国充当世界警察在各自的区域内发挥主导作用。

苏联政府坚决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际安全机构,这一机构同时还应拥有武力保护国际安全的某些必要条件。因此苏联认为新的国际组织的成员应该有所选择而不是普遍的、广泛的,以免形成对于苏联不利的大多数。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避免重蹈覆辙,陷于被动和孤立的地位,苏联坚持大国一致的原则,即在国际安全机构中大国拥有否决权。

1943年10月四国正式在“普遍安全宣言”上签字。宣言宣称:“根据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所有这些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为会员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摘编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1. (1) 根据材料概括美苏主张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析美苏等国签订“普遍安全宣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