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知识点题库

西汉武帝时,为了削弱地方诸侯王的权力,采取了什么措施?(    )
A . 推恩令 B . 内外朝制 C . 三公九卿制 D . 科举制
下图到下图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 . 铁犁牛耕的产生 B . 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 . 单位产量的提高 D .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秦朝即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御史大夫作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员。……唐代监察制度更为完备,中央监察机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负责监察百官之违法与失职行为;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负责直接告发官员的违法、失职或者腐败行为。……明清两朝最终实现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监察机构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在专制权力下,各级官吏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空间较大。为了维护皇权,历朝君主都非常重视专门监察机构的设置和运作,试图通过监察官员的纠察和弹劾,防止并打击官吏的贪腐和不法行为。

——摘编自朱福惠《国家监察体制之宪法史观察》

材料二:按照分权制衡理论,美国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制约的主要方面是议会与司法机关的监督。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的发展,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的主要方面正逐步演进为民众的民主监督,即借助互联网和报纸、电视等传媒,用社会舆论对行政机关形成压力。……此外,近些年来,美国行政机关还逐步加强了自身的内部监督制约,如建立行政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政府情报信息披露制度等。1978年,还根据《政府道德法》设立了政府道德署,直接向总统和国会负责,地位独立,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规范;审核和批准各行政部门制定的道德行为附则;监督行政部门官员公开和秘密的财产申报的执行情况;审核总统政治任命是否有经济方面的利益冲突。这些都对行政权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摘编自宋欢欢《美国监督机制浅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监察机制的特点及形成的社会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相比,美国行政监督机制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古今中外监察机制的认识。
下表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的诸侯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    )

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

A . 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 B . 剪除异姓王加强了集权 C . 大封同姓王以屏藩朝廷 D . 皇权存在新的潜在威胁
中国历史上发展出很高明的国家治理技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汉末年,强宗大族遍布各地。随着宗族势力的强大,他们逐渐控制了东汉政府选官任官制度,形成了“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的局面,如汝南袁氏一族累世公卿,外戚窦氏更是公侯满门。强宗大族深刻地影响着基层治理。很多地方的郡县掾吏和乡官里胥就是由当地强宗大族把持。他们既要维护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解决民间纠纷,甚至于担任乡里职务,处理乡里事务。

——摘编自李小红《中国农村治理方式的演变与创新》

材料二:隋创进士科之后,“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汉末年国家治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及其政治根源。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古代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3.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国家治理技术对当代的借鉴价值。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佳的人口因素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在资本积累和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糧眼。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人口数量提高1%可以使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约1.49个百分点;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如界有两个孩子,当疾病或意外事故夺走了儿女的生命的时候,其产生的后果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小。

——根据王会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分析》等文章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原因。
  2. (2) 概括材料二所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新时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关系密切。《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家学说法典化。明朝朱元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让民间推荐年高德劭之人向民众宣读并讲解《大诰》《大明律》等,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各地还普遍设立了“旌善亭”,以为表彰劝善之用。最终得以教化大行,秩序安定。

——据陈鹏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材料二:面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严复有鉴别有选择地译述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经典著作。严复认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法治的力量。严复主张依法治国,法律应当维护国民的自由权利,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以期伸张正义,维护公理。

——林平汉《严复对中国近代法制思想的贡献》

材料三: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毛.泽东确定“五四宪法”的重要使命。宪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及其步骤都做了规定。宪法在制定的时候就被确定为过渡性宪法,被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它成为中国宪法史上不可逾越的界碑,成为现行宪法的母本。

——据蔡定剑主编《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法制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说明“五四宪法”的历史意义。
土地问题困扰古今中国人,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今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了大量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的晁错说:(农民)“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尝责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为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孙中山指出:“中国的人口,农民是占大多数,至少有八九成,但是他们由很辛苦勤劳的来的粮食,被地主夺取大半,自己得到手的几乎不能够自养,这是很不公平的”。他一再强调:“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我们应该马上用政治和法律来解决,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民生问题便无从解决”

--金德群《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晁错认为土地兼并的原因。汉武帝时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解决农民民生问题的途径。中共的土地政策与孙中山的土地政策存在一定的继承发展关系,请结合史实从两者中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论述(只有角度没有论述不得分)。
“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是(   )
A . 耧车 B . 曲辕犁 C . 翻车 D . 花楼机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   )
A . 儒学功利化 B . 儒学思辩化 C . 儒学理论化 D . 儒学宗教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直处于“无为”状态下的大汉王朝,到了武帝时变得“大有所为”。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一系列开创之举,特别是在经济上的举措,无疑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定下了主基调,他将重农抑商政策确定为基本的不可动摇的传统经济政策。汉武帝将社会经济更加有力地掌控在政府手中,盐、铁、铸钱官营,实行坚决的政府专卖政策,加强市场管理,对工商业者收重税,这些措施充实了国家力量,打击了商贩。

——摘编自叶世昌《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

材料二: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让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陷入绝望,而扭转时局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动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力挽狂澜,稳健而富有建设地、有序而又紧锣密鼓地頒布一项又一项法令,将脱轨的社会经济强行拉入国家可操控的正常轨道中运行,银行业、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各项工作分轻重迟缓一一涉及。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是全面而又有效的,但更是有节制的。

——摘编自谭崇台《20世纪的西方经济学》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与汉武帝经济改革的相同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相较于汉武帝经济改革的进步之处,并谈谈罗斯福新政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
西汉初年,谋士贾谊提出两方面治国措施:其一日:割地定制,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地尽而止”;其二曰:定礼制,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礼制来标示其等级尊卑。这些措施(    )
A . 希望重建西周制度 B . 意图放弃无为而治 C . 意在加强中央权威 D . 利于诸侯巩固统治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 .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 .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 .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A . 儒学地位上升 B . 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 . 官立学校出现 D . 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一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材料三  汉初是“黄老”“申韩”之学并行的……原来一个人治天下,无论怎样凭恃武力,总不能全不讲教化。而讲教化,只有儒家之学最长。而且汉武帝,是个喜欢铺张场面的人,而巡守封禅……典礼,也只有儒家知道。

——吕思勉《中国通史》

  1. (1) 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 (2) 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核心思想。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何特色?并指出董仲舒新儒学被统治者采用的理由。
阅读如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 . 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 . 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 .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 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据此可知,陆贾(  )
A . 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B . 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 C . 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 D . 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汉代儒学出现过一股风气,认为谁的章句越多,谁的学问就越大。例如为《尚书》注解的秦恭(西汉信都人),仅是解释《尧典》篇名二字的意义就写了十余万言。这种风气导致最高统治者屡次下令“减省章句”。据此可知(   )
A . 这种风气有利于儒学的发展壮大 B . 统治者开始取缔儒学的正统地位 C . 汉代儒生们进行不懈的理论创新 D . 此时儒学呈现出空疏烦琐的景象
下图是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斗牛画像砖,画中斗牛士拿着器械斗牛。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并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据此可知(   )

A . 劳动实践是民俗文化发展的源泉 B . 中原民间盛行尚武之风 C . 铁犁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斗牛活动 D . 文人画创作蕴含农本观
我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很多繁荣景象,其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开皇之治 D . 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