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知识点题库

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与居住区隔开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     ③又叫草市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

  2. (2) 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 (3)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
A . 通过分科考试选官的制度正式形成 B . 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 . 雕版印刷开始进入“黄金时代” D . 政府对市场交易的管理逐渐松弛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 .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汉朝中期以后,诸侯王“食邑最多不过十余城”,有的甚至生活拮据。主要是因为(   )
A . 豪强崛起威胁诸侯 B . 刺史监国诸侯收敛 C . 黄老思想诸侯无为 D . 武帝推恩诸侯削弱
汉惠帝时期中央以明确的法律条文对恢复的监御史的职权做了规定,使监御史成为单纯的地方监察官,而不是像秦朝监御史那样在监察之外还有很多职权。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这些做法(   )
A .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可以消除地方吏治的腐败 C . 控制了地方经济的自主发展 D . 有效地防止地方王国割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君子的推崇。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莽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祀中绝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汉人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本分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了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君子推崇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中国历史上发展出很高明的国家治理技术。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东汉末年,强宗大族遍布各地。随着宗族势力的强大,他们逐渐控制了东汉政府选官任官制度,形成了“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的局面,如汝南袁氏一族累世公卿,外戚窦氏更是公侯满门。强宗大族深刻地影响着基层治理。很多地方的郡县豪吏和乡官里胥就是由当地强宗大族把持。他们既要维护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解决民间纠纷,甚至于担任乡里职务,处理乡里事务。

---摘编自李小红《中国农村治理方式的演变与创新》

材料二  宋代之前的科举,有所谓“行卷”之说,即应试举子将自认为自创的最优秀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呈给当时的名公世卿及文坛有名望地位的人,求得他们的赏识,冀图通过这种考前的人际交往和运作,影响知举官的阅卷取舍,一旦被录取,双方就有了座主、门生的师生关系……宋太祖在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即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开宝六年(973年)更开创科举的殿试制度,把科举名次的最后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及第进士皆“天子门生”。后来宋廷又对科举实行“封弥、誊录”诸法,加上朝廷重典的震慑,知举官徇私舞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止。

---摘编自同礼《宋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汉末年国家治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2. (2)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古代国家治理技术对当代的借鉴价值。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 . 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 . 颁布“推恩令” C . 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 . 颁布“附益之法”
汉高祖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采取的措施是(   )
A . 全面推行郡县制 B . 实行郡国并行制 C . 全面推行分封制 D . 设立刺史制度
元朔五年,汉武帝用士人拜相制取代列侯拜相制,任命老儒公孙弘为相,然后封侯,“其后以为政事”,士人拜相制(   )
A . 改变了权力分配的格局 B . 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机制 C . 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D . 提高了行政办事的效率
《汉书•刘辅传》说到“中朝”一词,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解释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以下关于“中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由皇亲国戚组成,是皇帝的咨询机构 B . 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 C . 牵制“外朝”,削弱相权 D . 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
张晓明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判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   )

①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

②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A . 4个 B . 3个 C . 2个 D . 1个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
A . 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 . 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C . 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D . 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商周的国家,有的学者称为“方国”,也有的称“王国”。“方国”之“方”,显示了那些形成了“国”的各个政治实体各据一方,“王国”之名则突出了此期的君主称“王”,存在着王权的情况。此阶段历时约十六七个世纪。自战国变法以降到秦汉王韧则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秦汉帝国的政治制度不是无源之水,它是先秦政治制度经缓慢发展,逐渐累积出来的转型和质变。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统治集团一旦在军事上取得支配地位,建立统一政权,其面临的主要威胁就不是外部入侵,而是内部叛乱和瓦解。因此,历代统一王朝在治国策略上都是重点防范内部反频,中央政府只要能维持内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就有能力安定边疆和应对外患。所有的集权国家基本都依靠两种控制手段——按人事实行控制和分地域实行控制——才建立有效统治。

——摘编自曹正汉《中国的集权与分权:“风险论” 与历史证据》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夏商周与秦汉王朝在“地域控制”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夏商周与秦汉王朝所采取措施的意义。
赵宣,东汉人。他在墓道里守丧二十多年,以此闻名天下。时任州官陈蕃问起大孝子守孝期间的起居生活,却得知他在此期间生了五个子女,于是大怒:你个龌龊东西,给我治罪。假孝子锒铛入狱。这一事实说明(   )
A . 选官标准为其提供了机会 B . 赵宣做假孝子纯为博虚名 C . 汉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完善 D . 汉代选官制度有其合理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城在军事上并不只是具备防御功能。当中原王朝转入战略进攻态势时,烽燧亭障随着前锋兵马 的挺进而向前延伸。在西汉势力向西域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列置亭障具有关键意义。这些亭障构 成防御线,构成交通线,也构成供应线。这些亭障还为汉向更西的地方传播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提供保 障。

——据田余庆《论轮台诏》 等整理

材料二: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与农牧交错带位置移动关系图

注:实线代表温度变化,以 0 线代表 1980 年温度水平。虚线代表农牧交错带移动位置,以 0 线代表 1980 年农牧交错带的位置,以北移为正方向,以南移为负方向。

秦汉: 公元前 221—公元 220 年,明朝: 公元 1368— 1644 年。

——李霞《基于 GIS 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时空变化及特征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论述汉长城向西延伸的历史意义。
  2. (2) 有学者认为, 由于自然和人文双重因素,明长城较秦长城和汉长城向东南后缩数百公里。根据材料 二,分析“后缩”的自然因素。
炎帝神农制五谷,尝百草,开创农耕文明。某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中医药方面的知识,搜集了部分关于“中医药”的信息。下列信息正确的是(    )
A . 成书于东汉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 . 《本草纲目》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 .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D . 中国古代医药学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史记》记载,汉武帝后官员选任多出自文学之士。又有史料显示,直到东汉“俗吏繁炽,儒生寡少”“诸(尚书)郎多文俗吏,鲜有雅才”。还有史料记载汉代“儒吏兼用之”。这些记载说明(   )
A . 历史材料缺乏客观性 B . 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 . 汉代未形成官修史书 D . 应在一定时空下认识历史
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   )
A . 稳定政治局势 B . 加强君主专制 C . 统治集团的团结 D . 解决王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