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点题库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泊异乡,事陟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改变这种状况的是(  )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 . 春秋时期 B . 西汉 C . 南北朝 D . 北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 (2) 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3. (3) 据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唐朝时期,周边国家中,大量吸收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是(    )
A . 高丽 B . 百济 C . 新罗 D . 日本
北魏至唐代的均田制是典型的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表明察举制(    )
A . 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B . 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 C . 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 D . 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时法,有书,有算。”这“贡士之法”是指(    )
A . 世袭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则材料说明唐朝三省制(   )
A . 不能节制和约束君权 B . 诏令须由政事堂决议 C .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 D . 门下省单独决策国事
    材料  清朝武举制度沿袭明朝旧制,数百年来未有大变化。武举考试分为内场和外场,内场相当于文化考试,外场是武举制度的核心,内容以骑射为主。及至晚清,冷兵器时代逐渐走向终结,清朝武举制越来越不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部分清廷官僚认识到西方先进武器的威力。同治八年(1869年),丁日昌首次向清廷提出改革建议。直到甲午战败改革武举制成为清廷士大夫和官僚的普遍共识,尤其是张之洞的建议得到清廷内部比较普遍的认同。其改革要点有三:应考人员来源仅限于“营伍”等专业军事场所,年龄不得超过25岁;将武营、武学、武科三者合一,制度建设与精神建设双管齐下;将武举制考试内容扩展为枪炮施放、操练技艺、测算制造三项,分三场进行,择优录取。1901年,清廷正式废除武举制。武举制改革成为近代中国追求富国强兵道路上的一盏灯火。

——摘编自孙璐《论晚清武举改革思想的变迁》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武举制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晚清武举制改革的积极影响。
“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侦徂资名美知尼间昵芳休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阀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   )
A . 世官制 B . 军功爵制 C . 察举制 D . 九品中正制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于身为本”。这-转变发生在(   )
A . 西汉时期 B . 北魏时期 C . 唐朝时期 D . 明清时期
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场景在历史剧拍摄中不应出现的是:(   )

①《封神榜》中烽火戏诸侯

②《汉武大帝》中卫青出任枢密使

③《大宋提刑官》中内阁首辅专权

④《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西晋

东晋

南朝

宗室外戚

19%~38%

7%

19%~38%

世家大族

49%~64%

78%

49%~64%

A . 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 . 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 . 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 . 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夏商西周时期,礼与刑一起有效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春秋战国时期,由刑到法,由法到律,适应了统一的需要;到唐朝时期,出现律、令、格、式的严格区分,构成此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这—反映(    )
A . 礼主刑辅是古代法律存在的形式 B . 法律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工具 C .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法律发展历程 D . 法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唐律》规定:“诸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这反映出唐代官吏在犯罪时可以用自己的官品抵当徒刑。这种规定的目的在于(   )
A . 明确法律不能成为官员的保护伞 B . 体现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 C . 以法律形式维护封建官僚的特权 D . 宣示法律面前官民平等的思想
在秦汉以前,“胡”字基本上用以指称频繁活动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隋唐时期, “胡”字往往指称来自中亚、西亚、南亚等地的“高鼻深目”者。这反映出隋唐时期( )
A . 匈奴西迁影响深远 B .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C . 中外文化交流增多 D . 盲目自信的文化心态
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明朝末年,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注:翻译人员),与中国人打交道。清朝前期,朝廷实施了特色的对外政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窗口。在对华贸易中,英国的对华贸易需求旺盛,欧洲其他国家风尘莫及。双方的语言交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18世纪上半叶,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和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

——莫再树《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分析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地区“外语”变化与原因。
宋神宗时期,改革科举制度,规定:太学中“学行卓然尤异”的优秀上舍生,只要“主判及直讲保明,中书考察”,即可免试直接除官;次等内舍生则免省试,径赴殿试;下等外舍生则免发解试,径赴省试。此项改革措施(   )
A . 否定了官员子弟科考特权 B . 凸显了学校在科举中的地位 C . 完善了科举考试选拔程序 D . 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该制度使(     )
A . 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结合 B . 选官制度更加合理完善 C .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D . 地方得到了有效的管理
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他们拥兵自重,互相兼并。藩镇割据产生的最严重后果是(    )
A . 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 . 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 . 形成五代十国 D . 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