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知识点题库

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据此可以推知(    )
A . 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 B . 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 C . 中医临床固守封建桎梏 D . 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
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①发展顺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一元曲

②唐朝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造就了诗歌的辉煌沿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作者被誉为“诗圣”

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唐代李白的诗显示出超凡的创造力、博大雄伟的气魄,代表着自由与解放。唐太宗对南朝书法的风气表示不满,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由此可见(    )
A . 时代变迁影响艺术评判尺度 B . 唐代诗歌书法艺术成就突显 C . 性格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认知 D . 艺术风格是社会时代的产物
(唐代)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注:“杨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对于该“模勒”表述正确的是(    )
A . 雕版印刷术走向了成熟 B . 科举制度推动科技迅速发展 C . 技术进步推动文化传播 D . 民间通俗文化成为时代主流
唐代有的学者抛弃了汉儒的注疏之学,由注重章句转向强调经义;有的学者主张“以己意解经”;有的学者提出了“何为性”和“如何修性”的问题。这些现象(  )
A . 背离先秦孔孟之道 B . 导致儒佛道三教并行 C . 表明唯物思想出现 D . 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
唐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绵延近三个世纪之久,这场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追求形式美的骈文,认为其不便于自由地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据此可知当时(    )
A .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B . 士人借助文学运动复兴儒学 C .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骈文冲击 D . 文学形式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唐玄宗在722年、743年两次御注《孝经》,还要求天下百姓每家都必须藏一本《孝经》。735年,御制《道德经注》,颁行天下,令诸州大道观刻石。同年,还御注了佛教的《金刚经》。这说明唐代(  )
A . 奉行三教合归儒的政策 B . 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C . 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 . 复兴儒学成为时代发展需要
隋唐以前,图书主要是依靠手工抄录和单点式传播,隋唐以后图书的流程发生变化,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    )
A .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B . 造纸术的改良 C . 火药技术的成熟 D . 指南针的普及
据表1可知,这一演变(    )

表1 中国古代书法字体的演变

A . 是政府有组织简化的结果 B . 是古人在频繁使用中简化的结果 C . 是各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 D . 反映了由象形到线条笔画的趋势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
A . 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B . 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C . 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D . 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怀素,湖南零陵人。其自叙:“(吾)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怀素虽为僧人,但性情狂放,好酒常醉,痴迷于草书,与前辈张旭齐名,世称“张颠素狂”。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他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秃笔成冢。“然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京师),谒见当代名公”。曾从颜真卿、张旭之友邬彤学书,与李白等人交游。他妙悟自然,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他化禅法为书法,笔为心用,形为意表;且创造性地融篆入草,用笔飞动圆转刚健。世人敬仰醉素之狂草,赞其书“点画飞动,变幻莫测”“张妙于肥,素师妙于瘦”。怀素狂草虽然在章法上形式狂癫,但元代赵孟頫认为其书“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

——摘编自方凌波《论怀素狂草的艺术美》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怀素书法的艺术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怀素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 .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 .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 . “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D . “人性之无分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既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与无情等问题的讨论,也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   )
A . 取代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 . 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 C . 开创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D . 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被公认为“诗史”。以下关于杜甫诗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杜甫是安史之乱的亲历者,其诗歌作品可作为信史 B . 其作品通俗易懂,开创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 C . 其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作为史料应加以甄别 D . 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  )
A .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 . 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 . 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 . 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下图为北齐仰覆莲(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六系青瓷尊。这件出土于河北景县北齐封子绘墓的青瓷尊,器形雄伟、饱满,是中原地区青瓷的代表作。这件器物反映出当时(   )

A . 动荡的北方政局 B . 经济的南北差异 C . 文化的中外交融 D . 国家的分裂割据
下图描绘的是古代制作古琴的场景,有的人物在断板、制弦、试琴,有的在指挥、合共14人、皆坐于大块的兽皮上,其中一块可见明显的虎皮花纹。该图反映了当时(   )

东普顾恺之《斫琴图》(摹本)

A . 底层劳动群众的辛劳 B . 南方商品经济的聚荣 C . 官营手工业发展水平 D . 士人阶层的社会风尚
继今年春节推出的《唐宫夜宴》(图4)“火出圈”后河南卫视在端午节推出一场名为《端午奇妙游》的主题晚会,其中水下舞蹈节目《洛神水赋》(图5),把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通过水下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效果“炸场”。这些节目的“火出圈”(   )

A . 说明创新是文化传承的第一要素 B . 根源于中华文化的厚重与辉煌 C . 媒体传播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 D . 体现了青年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
A . 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 . 儒道思想的融合 C . 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 . 道教危机的出现
唐代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韩愈此举(   )
A . 反映了唐朝的多元文化面貌 B . 扭转了儒学面临的危机 C . 对宋代儒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D . 顺应了三教合流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