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知识点题库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不能说明( )

A . 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B . 军机大臣的一切职务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 C . 军机大臣只是奉旨办事而已 D . 军机处的设立虽强化了皇权但行政效率低下
清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每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每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据此可推知(    )

A . 官员腐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B . 货币赋税已取代了实物赋税 C .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 D . 为强化集权克扣地方的军费
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    )

A . 因地制宜的管理 B .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 专制主义的削弱 D . 地缘政治的特点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同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向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就世界大国英国而言,大宪章是在13世纪初成文的,过了近五个世纪,君主立宪才成为成文的宪政原则,而民主制的逐步完善还要通过19至20世纪的多次改革。真实意义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英国实现,此刻距大宪章已有七个世纪的历史,距光荣革命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变化的?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试用所学知识来论证这一观点?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英国“民主制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街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曾说:“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下列史料,与军机处无关的是(    )
A .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 B .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肯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丁此矣。 C .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威命所寄,不丁内阁,……盖趋然执政之府矣。 D . 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下其间也。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 .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 .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清朝独创朱批密折制度,有奏折权的官员一般由皇帝发给折匣,匣上加锁,皇帝与官员本人各掌握一把钥匙。官员写来密折时,要派专人用折匣送给皇帝阅批,皇帝阅批后,又交专差以折匣送回。对于密折内容,皇帝和官员都要严守秘密,虽骨肉至亲不能示知,可见这一制度(   )
A . 开创了保密制度的先河 B . 有效地加强了君主集权 C . 避免了臣下腐败的发生 D . 改变了君臣的主奴关系
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他们的这些做法(   )
A . 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 B . 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 C . 确保了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 D . 目的是宣扬天朝上国的国威
康熙晚期,闽、台有财力人士集股招募壮丁,大规模开拓彰化和台北盆地。这种集体开拓的大户,领取垦照,从闽、粤招募垦丁,动辄数千百人,有计划地开发圳埤水利灌溉系统。这一现象(   )
A . 使两岸的经济交往开始密切 B . 缓和了移民与当地人的矛盾 C . 增强了台湾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D . 表明“海禁”政策有所松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体制,自秦建立,经汉、唐、宋、元不断发展完善,至明清达到顶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唐代,中书省为天子的秘书官,司掌起草诏书敕令、批答臣下的奏章。这些诏书的颁发或敕令的下行,要取得门下省的同意。门下省有反驳的权力,若中书省起草的文稿有不当之处,门下省可批驳,甚至将其封还重拟。因此,中书省和门下省须在政事堂上达成协议才成。尚书省是接受上述决议的执行机关。

——摘编自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的职能,并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新举措,简析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
A . 宋太祖 B . 朱元璋 C . 戚继光 D . 郑成功
乾隆帝说:“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旧俗,若因归降天朝,必尽用天朝服色,势亦有所难行,尔等习惯自然,一时岂能骤易?且将旧时衣服尽行弃置,亦殊非爱惜物力之道。即朕所颁赐物件,亦止善为收贮,传之子孙,惟来京朝觐,暂时服用。由此可见,其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是:(    )
A . 断发易服 B . 因俗而治 C . 改土归流 D . 定期朝觐
下表是中央政府对某一边疆地区进行管理的史实。这一地区是 (    )

时期

措施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府

唐朝

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

A . 东北 B . 台湾 C . 西藏 D . 新疆
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但一当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船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
A . 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B . 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 . 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 . 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对新疆地区行使管辖权,下列机构按其设置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伊犁将军  ②西域都护府  ③新疆省  ④安西都护府

A . ②④③① B . ②④①③ C . ④②③① D . ④②①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如果给下图的疆域地图上方的空框中填上时间,应该是(   )

A . 明后期 B . 清前期 C . 清中期 D . 清晚期
清代军机处最初不过为临时设置,主要是处理军务,后逐渐演变成为“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的中枢机 构。这一演变反映出(   )
A .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 宰相制度的重建 C . 行政效率的提高 D . 满汉势力的消长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该学者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
A .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B .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学 C .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 .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