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知识点题库

监察制度的存在,使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下列官职或机构不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A . 御史大夫 B . 通判 C . 按察司 D . 军机处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明朝的内阁 ③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④清朝的军机处

A . ②④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①③
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A . 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 B . 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C . 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D . 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 .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 . 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 . 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 . 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 . 参与决策 B . 上传下达 C . 伴读陪写 D . 谋划战事
自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下图反映了皇帝与宰相关系的演变过程,从图中可以判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 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加强 B . 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削弱 C . 相权逐渐加强 D . 君权逐渐加强
材料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三:

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
  2. (2) 根据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分析其本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宦官集团祸乱朝政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东汉的党锢之祸源于宦官专权;明代的阉党为祸更加严重……清朝除继续沿用朱元璋制定的各项约束宦官的法规外,还进一步采取了诸多措施……顺治元年,清世祖作出取消厂卫的决定,同时确定宦官事务归内务府管辖,撤销宦官衙门……与此同时,顺治帝还下诏旨:“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份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决不姑贷。特立铁碑,世世遵守。”……明末宦官多至十万,顺治时裁减为数千人,到清末仅剩八九百人……此外,康熙帝时明确规定:“各衙门官品虽有高下,寺人不过四品。”……乾隆时还废除太监读书制度,奏事宦官一律改姓为秦、赵、高,其用意是“借此三字以自儆也”,可随时汲取秦代宦官赵高擅权乱政、祸国亡秦的历史教训

——朱子彦《中国朋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清朝为解决宦官乱政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措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有能力任意改变历史。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在人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力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帝国或超级大国衰落后,其衰落时间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个世纪内就重振雄风的现象。大清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

21世纪的美国人是否有能力顶住历史的惯性,不让美国长期衰落下去,这是美国人面临的历史考验。未来十年,历史的惯性有利于中国的崛起,中国能否借助这个惯性加速崛起则取决于我们这代中国人了。

——阎学通《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中国参与现存国际秩序最初是从低级政治的领域开始,主要经济、金融、投资、贸易的领域。中国1980年加入世界银行,1981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加入WTO,当时叫做关贸组织。在这过程当中中国很快感觉到,中国能够从参与现存国际秩序,从国家经济、贸易机构当中得到非常大的优惠条件,中国很快成为一个很大的受益者。但是中国对于高级政治,主要是涉及到国家安全、人权,这样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

中国有相当一段时期的适应过程。既使中国加入了世界银行,中国对这样一个组织仍然是非常谨慎,因为这些组织牵涉到对中国主权的侵蚀,中国是非常谨慎的。所以中国有相当的一段时间,一开始是反对,然后是弃权,然后是不反对,但是也不参与,到最后是积极参与。

——赵穗生《中国凭什么重塑世界秩序?》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大清帝国的衰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的惯性”具体原因,并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是如何顶住这种衰落的“历史惯性”的?
  2. (2) 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对于加入现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态度,并归纳中国加入现存的国际秩序需要注意的问题。
  3. (3) 综合上述材料中大国摆脱历史惯性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
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体现了(    )
A . 军机处成为统率六部的最高机构 B .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C .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 满清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
“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端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
A . 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 . 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 . 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 .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康熙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下列关于康熙帝在位期间的举措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重建故宫太和殿

②启用施琅收复台湾

③扩建布达拉宫

④在西藏设立木兰围场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在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长期博弈中,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以加官方式选拔官员和文学之士,让他们在内省侍从左右,他们因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得以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奏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为内朝之主,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西汉后期,丞相制开始向三公制变迁,到东汉初年,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成了宰相,丞相的独尊已被三人分权所取代。

——摘编自张传玺、王邦维《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街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街,担任宰相。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即所谓的“廷寄”。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中尚书省的职能并概述三省制度的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
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军机处主要处理全国机密重大事务,具有封闭性,而内阁则负责处理大量公开性政务。这种权力分工(    )
A . 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B . 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结果 C . 加剧了清代吏治的腐败 D . 使军机处成为法定机构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同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

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向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变化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有哪些?
  3. (3) 根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有哪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奏折制度产生于康熙时期。在雍正时期,除各省总督、巡抚有权密折奏事之外,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地方大员,甚至一些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也获得了奏折使用权。对不熟悉的官员,雍正帝要求亲信对其“细加察访,密奏以闻”。雍正帝还频发折匣,折匣上有锁具,宫中及具折官员各有钥匙一把,凡拥有奏折权的官员每人发给几只,专门用来传递奏折,无匣封装的奏折内廷不予收接。此外,雍正帝推行轮班奏事制度,促使各地官员尽职尽责,使百官的违法违纪行为能及时传达。乾隆时期,奏折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地官员均获得奏折言事的权力,奏折言事的范围则扩展到人口、粮食收成、逃犯、洋盗缉查、每月粮价波动等情况。有关军情和紧急事务的奏折必须使用驿递,该用不用,不该用而用,都会受到中斥或处分。随着奏折数量增加和作用提升,乾隆帝严令除军机处应奏事件仍旧交奏事太监呈进外,其余一切奏折均由奏事官员转交,大臣官员不得与太监交谈,违者从重治罪。乾隆帝还规定了奏事处人员定期更换制度,以防范任职时间过长可能带来的弊端。

——摘编自傅礼白《康雍乾时期的奏折制度》

  1. (1) 根据材料,概括奏折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奏折制度的历史作用。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处理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今四川松潘),……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退兵,再派使臣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 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新的管理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

——整理自2011年全国文综卷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对吐蕃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管理蒙古族地区事务采取的措施。
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
A . 清除倭寇残余势力 B . 开放海禁政策 C . 对福建人剿抚并重 D . 采取富民政策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商民皆困,出现“道光萧条”;19世纪后期,西方银价下跌,中国茶、丝出口大增,形成白银内流,同时清廷还大发银票、宝钞,铸铁钱等,造成通货膨胀,形成“光绪萧条”。二者共同反映出(   )
A . 全球化冲击清王朝经济安全 B . 工业革命提升西方商品竞争力 C . 条约体系阻碍中国经济转型 D . 政局动荡影响清王朝金融调整
1793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带来许多有意向中国显示其科技发达、武力强盛的礼品,乾隆皇帝不仅没有看出来,反而认为英使在礼品单上自称“钦差”一词不妥,降旨要其改为“公差”,以符合天朝体例。这表明当时(    )
A .   中英两国利益冲突加剧 B . 英国经济实力超过中国 C . 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 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