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知识点题库

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 . 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 D . 建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体制
下列文献中,把救国救民道路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

A . 《天朝田亩制度》 B . 《民报 》 C . 《新青年》 D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处理国家关系时“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最主要原因(      )

A . 苏联渐趋解体 B . 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 . 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D . 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放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A . 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 .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D . 单一公有制经济机构有所突破
“给企业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营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它反映了企业要求(    )

A . 实行全面公私合营 B . 实行股份制改造 C . 扩大经营自主权 D .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 从时间看,1984年是两大阶段的分水岭 B . 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 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
毛.泽东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伟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A . 八七会议 B . 遵义会议 C . 中共七大 D . 中共八大
下表是中国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元)变化情况

农村家庭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 .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 . 基层民主不断加强、扩大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1983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文件指出,“这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的新发展”。在此,中共中央(   )
A . 剖析了人民公社废除的背景 B . 阐明了乡镇企业开创的意义 C . 认可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D . 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启沅回到缫丝传统悠久的家乡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从外国购进锅炉一座,……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

——邢甲志《清末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沅》

材料三:

——彭森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特点及所反映的经济观念。
  2. (2) 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历史条件。
  3. (3) 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新中国在空间技术和运载火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A . 1970年,中国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B . 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C . 199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首次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D . 1999年,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人
下表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若干年份的粮食数据,该表格最能说明的是(   )
年份
粮食数据    
1978年1980年1982年1984年
粮食产量(万吨)30 47732 05635 45040 731
人均粮食(公斤/人)317324349390
A . 八字方针提出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C . 在中共八大的指导下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 . 农村生产责任制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与支持
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 城市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 B . 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 C . 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 D . 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下面两幅如图片是个体户经营情景。这反映了中国(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 D . 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下列属于新时期民主制度创新的是(    )
A . 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自治 B . 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 C .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 .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改革开放前,出口贸易由国家指定的贸易公司经营。1979年后,国家对出口商品进行分类经营。一类商品由国家专业贸易公司统一经营,二类商品由国家、地方交叉经营,三类商品全部由地方经营。这种方法(   )
A . 开启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B . 旨在完善我国的经济结构 C .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D . 克服了我国产销矛盾问题
1953年《选举法》规定,农村与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1979年《选举法》经历了其后六次修改,在城乡选举人大代表人口比例方面,逐渐从8:1、4: 1转变为城乡“同票同权”。该原则的确立(   )

①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

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进步

③超越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有利于更好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代表、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改革开放前,在“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口号下建立的东江一一深期供水工程,缓解了香港同胞用水之急。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助力深,谱写了一曲“港同深比翼齐飞,深同港共同转型”的资歌。这体现出( )
A . “一国两制”只适用于香港 B . 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发挥了优越性 C . 港深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D . 香港回归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图。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铁路一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视敌所驱,相机策应。惟万里之遥,数日而至。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若一旦下造铁路之诏,显露自强之机,则声势立振,不独俄约易成,日本窥视之心亦可从此潜消矣。

——刘铭传:《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1880)

材料二: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荐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

——《我国高速铁路里程居世界第一,将覆盖超90%人口》,《人民日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提出筹造铁路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1984年全社会零售商业饮食服务网点915万个,比1978年增长629.08%,其中国营商业网点减少40.1%,只剩下27.2万个,集体网点达159.4万个,增长55.86%,个体户达728.1万户,增长近40倍即4000%。这些变化(   )
A . 推动了商业管理体制的革新 B . 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 . 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 . 彻底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