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题库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

A . 反对郡县制 B . 主张中央集权 C . 反对中央集权 D . 主张实行分封制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    )
①秦以前人们以金玉为印              ②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③秦以后玉玺为皇帝独有                ④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
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A . 三省六部制 B . 科举制 C . 察举制 D . 均田制
《明史》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材料表明内阁大学士:①入阁由皇帝选任  ②行使宰相权力  ③取得决策大权 ④地位逐渐提高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④
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A . 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 B . 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C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D . “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
忽必烈诏命行中书省及各级官员“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不得擅兴不急之役,妨夺农时。”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 . 体现了元朝实行“以农桑立国”的方针 B . 重视农业生产 C .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 体现了对蒙古旧俗的尊重
有当代学者评论道:它“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所握权力大而不专,七百年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既深且巨。”这里的“它”指(   )

A . B . 封国 C . 行省 D .
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

A . 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B . 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 . 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D . 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生活的影响。家中长辈住在(    )

图片_x0020_1

A . 甲处 B . 乙处 C . 丙处 D . 丁处
孙中山先生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他强调的是(    )

A . 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B . 科举考试逐渐发展完善 C . 科举考试打破了门阀制度 D . 民国应该坚持科举制度
秦代,监察御史受中央御史大夫节制,属于中央政府委派的驻郡监察官员;宋代驻州监察官通判,是皇帝差遣到诸州专察知州的监察官,监察和制约州县官吏的一举一动;元朝,设行御史台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其性质属于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构。材料表明古代监察的机构特点是(    )

A . 位低权高,以小监大 B . 权责明晰,维护统治 C . 选官高标,管理严明 D . 机构独立,自成系统
秦始皇在位期间,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移民主流之一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
A . 推动了秦代商业的发展 B .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C . 有效的抑制了土地兼并 D .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A . 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 . 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 .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 . 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重要决策是(    )
A . 建立刺史制度 B . 确立三公九卿制 C . 推行郡县制 D . 以法治理国家
《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诺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    )
A . 武王克商 B . 平王东迁 C . 诸侯争霸 D . 王室衰微
下图是1974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堇鼎,其铭文大意为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


A . 禅让制 B . 王位世袭制 C . 礼乐制 D . 分封制
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秦王政的做法(    )
A . 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 B . 保证了秦国统治的延续 C . 限制了丞相权力的行使 D . 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绝对的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这说明分封制(    )
A . 天子通过诸侯有效地管理地方 B . “天下一家”的认同日趋淡化 C . 周王室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 D . 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
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
A .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 .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C .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 . 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为忧患、磨难才能造就人才;荀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家主张,不分贵贱唯才是举。诸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   )
A . 争霸战争环境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 B . 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当政掌权的要求 C . 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变革 D . 反思宗法血缘关系下世官制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