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知识点题库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 . 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C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 . 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A .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B .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C . 社会主义苏联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抢占世界市场 D . 经济危机导致主要工业国家间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经历了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转变。这一转变反映出的显著变化有
①中国革命的性质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中共的政治斗争策略④中共的中心任务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 . 国民革命的兴起 B . 土地革命的开展 C .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 战略反攻的开始
毛.泽东曾经总结道:“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

A . 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B . 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 C . 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 D . 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图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剧照。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墙河(河流名)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千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上述材料说明了

A . 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 B .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 C . 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D . 英军在缅甸都依靠中国远征军的救助
据统计,“九一八事变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于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集中于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有80%,工业有67.1%。”造成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A . 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 B . 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忽视建设 C . 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 D . 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某些历史语言往往带有时代的印记,浓缩和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下列各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②“将革命进行到底”③“打倒列强,除军阀”④“打土豪,分田地”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①②③ C . ④③①② D . ③④①②
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赴国难,其主要原因是

A . 阶级利益取得一致 B . 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C .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D . 百团大战显示中共力量
“2月6日是农历壬申年的第一天。对于上海市民来说,这是一个不缺少爆竹声的新年,枪炮声从大年夜一直持续到天亮。在苏州河(流经上海市区的一条河流)以北,战争还在继续”。与材料中“战争”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一•二八事变 B . 华北事变 C . 淞沪会战 D . 渡江战役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蒋介石1937.7.17庐山)结合时代背景,各方对此讲话的态度错误的是(   )

A . 国民党尽管还犹豫但已经准备作战 B . 共.产.党加快了二次国共合作的步伐 C . 日本对中国施以更猛烈的军事打击 D . 英美各国加大了对中国的支持力度
下图是中国1944年发表的一幅漫画,该漫画体现的政治立场是(   )

A . 日本侵略者抹杀重庆国民政府 B . 中国共.产.党揭露蒋介石的卖国政策 C . 重庆国民政府内部反美势力的反蒋活动 D . 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反蒋宣传
1941年7月,国民政府明令田赋征收一律由法币(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改成实物,田赋税额法币每元折征稻谷2市斗或小麦1斗5升。1942年又将折征标准提高到每元税款折征稻谷4市斗或小麦2斗8升。 此变化表明(    )

A . 国民政府持久抗战决心 B . 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加剧 C . 人民群众负担变相加重 D . 正面战场抗战日益困窘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

A .   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 . 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 . 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 . 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10 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 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B . 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 . 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D . 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坚实的基础”是(   )

①中共在政治上更加成熟          

②国民政府的性质已发生重大变化

③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④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⑤国共两党在建国问题上达成共识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④⑤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⑤
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该观点重在(   )

A . 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 B . 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 C . 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 D . 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辽宁人,国民革命军领袖,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长期软禁。他曾回忆说,自己和蒋介石吵得最厉害的一个问题,就是“安内攘外”的问题。要说西安事变有什么秘密的话,最大的秘密就是这几个字。他是先安内后攘外,我是先攘外后安内。我认为共.产.党是中国人,他认为在中国能够夺取他政权的人,只有共.产.党。那我就不同了,夺取政权也好,不夺取政权也罢,中国共.产.党都是中国人。开始时我对国民政府有好感。我到南京后,大失所望。国民政府内部只有四个字:争权夺利。他们都不是为了国家,蒋介石的中心思想就是他自己,唯我利益独尊。共.产.党与国民党正好相反,共.产.党有目的,他相信共产主义,所以他能成功。甚至于每一个兵,完全是一个思想——共产主义;他们经历了万里长征,剩下的这些人,可以说都是精华。国民党军队根本没有什么国家的思想。

——摘编自王海晨《张学良曾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学良与蒋介石在内外政策上的不同。

  2. (2) 根据材料,简析在张学良眼中“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

中国社科院荣维木先生在一文中提出:“抗日战争与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程有着紧密关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本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二是中国在反侵略的战争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其中“新的现代化因素”不包括(    )

A .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 . 民主进步力量壮大 C . 民众民族意识增强 D . 民族工业短暂发展
下图是《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原文照片,关于这一宣战布告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由国民政府在南京发布 B . 八一三事变后发布 C . 发布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 D . 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推动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