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知识点题库

在近代史上,日本曾对中国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日本发动两次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都是()

A . 为了转嫁国内危机 B . 为了满足本国人民的要求 C . 为了满足本国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D . 日本本身是个好战的民族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说:“由于日本侵略者以及其他国家的卷入,中国从一个软弱的战争牺牲者,转化为一个世界大国,一个确立稳定、和平局面的伙伴。”下列能能够为该论断提供佐证的主要史实是(  )
①《雅尔塔协定》的签订                ②《开罗宣言》的发表
③ 波茨坦会议的召开                   ④ 联合国的建立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而且也不在其他各大城市,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它反映了

A . 国民党决定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 . 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C . 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D . 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主要原因是(  )

A . 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B . 苏联对中国的帮助 C . 英美对国民政府的支持 D . 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 . 国民革命的兴起 B . 土地革命的开展 C .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 战略反攻的开始
林彪指挥一一五师取得的抗战以来首次大捷是在(  )

A . 武汉会战 B . 平型关大捷 C . 台儿庄大捷 D . 淞沪会战
“惟欲征服支那(代指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引自《田中奏折》)20世纪30年代,为了先征服中国,日本制造了一系列事变,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七七事变”②“八一三事变”③“九一八事变”④“华北事变”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①②④ C . ③④①② D . ④③①②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国民政府的上述宣言发表于哪一事件发生不久?

A . 九一八事变 B . 七七事变 C . 一·二八事变 D . 八一三事变
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日军宣布投降后,顺溜背负血海深仇,追杀坂田”,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期间日军在中国的累累罪行不包括 (   )

A . 潘家峪惨案 B . 南京大屠杀 C . 旅顺大屠杀 D . “731部队”细菌战
某篇文章写道:“中国历史上偶发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恐怕莫过于西安事变了。然而,我们重新检视史实发现,如此关系国家命运前途的西安事变,竟然只是两个男人(注:性格火爆的蒋介石与一向率性的张学良)情绪失控的产物,违背常理,也不禁令人哑然失笑!”。该观点是

A . 正确,因为历史的发展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B . 正确,因为历史人物的社会历史作用最主要是取决于其个性发展的程度 C . 错误,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D . 错误,因为这只是一家之言,不可采信
标志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事件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西安事变 C . 卢沟桥事变 D . 皖南事变
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这段话描述的是

A . 国民党的正面抗战 B . 国共两党联手抗日 C . 日军迅速占领平津 D .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

A . 淞沪会战 B . 平型关战役 C . 百团大战 D . 台儿庄战役
1938年5月,蒋介石在总结抗战形势时说,“我欲打破其占华北之战略,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这段话当指

A . 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抗战 B . 淞沪会战分散日军兵力,粉碎其速亡中国的企图 C . 武汉、广州失守后,抗日战争将进入相持阶段 D . 百团大战在华北地区沉重打击了日军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 . 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 . 转嫁战争负担 C . 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 . 强化物资管制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 .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 . 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 .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 . 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 . 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 . 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 . 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0月,中美英苏在莫斯科发表《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上述史实说明(   )

①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②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

③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苏平起平坐的大国

④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血肉长城》有如下记载:“大战历时三个半月……一共进行了1 800多次战斗,拔除敌人据点约3 000个,击毙击伤日伪军2.58万人,俘虏敌人1.8万多人,并且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同时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 1 500 公里。”关于该“大战”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 . 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 . 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C .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 确保了国际交通线的畅通
1937年,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回忆:“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以为吾中国人自命为中国人足矣,于此中复自画为某省某县人,有何意义?”据此可知,任鸿隽(    )

A . 较之先辈乡土观念较轻 B . 有“中国”观念无乡土意识 C . 志在抗日无暇顾及乡土 D . 认为省县户籍管理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