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辛亥革命 知识点题库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歌》,歌词道: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从歌词含义,并结合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亚洲国家史实,可知在亚洲中国最早

A . 走上宪政之路 B . 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 C . 全面接受西方文化 D .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孙中山说:“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下列事件符合孙中山的“政权”思想的是(  )

A . 成立同盟会 B . 建立湖北军政府 C . 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D . 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B .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 .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D . 《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该誓词主要表明了孙中山(   )
A . 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 B . 任职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 C . 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 D .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
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A . 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 . 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 . 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D . 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原为周代乡下基层组织,“五族为党”。后延伸为以类相从之意。《尚书》把“无偏无党”“无党无偏”作为政治标准;孔子提出:“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东汉后期,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大夫,引发党锢之祸,东汉衰败。唐代后期出现“牛李党争”,科举出身的庶族官僚和士族出身的世家官僚为如何选官和对待藩镇斗争不休,加剧唐朝政局混乱。北宋欧阳修作《朋党论》,指出君子因志趣一致结合,相互补益,共同为国做事,这是真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结合,彼此勾心斗角,是假朋党,因此建议君王支持真朋党安定天下。不久北宋出现以是否支持王安石变法为区分,彼此相争相互打击的的熙丰党人与元祐党人。而明末曾出现崇尚气节实学,主张开放言路、反对阉党专权的东林党人。清朝雍正皇帝亲自写《御制朋党论》批评欧阳修观点为邪说,其道是小人之道。指出朋党培植党羽以营私利,不惜损害公义,达到互相扶植、提携,有事相互关照之目的,暗地干扰皇帝决策。

——摘编自杜秀芳《“ 圈子”与“朋党”》等

材料二  1913年,北洋政府推动制定正式宪法,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国民党主张进一步加强议会权,以便通过多数党组阁制,同掌行政、立法两权;而倾向总统制的进步党等与北洋集团强调,在当时情况下需增强行政权。国民党主导的国会推出一个议会权比同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更强的《天坛宪法草案》。袁世凯反对,谓“民党议员,干犯行政,欲图国会专制”。11月,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剥夺国民党籍议员资格438人.南方国民党人匆忙起兵反袁,遭全面镇压;舆论上,政权过渡刚完成,人心思定,多数人不愿支持国民党。

——摘编自章永乐《近代中国宪政建设中的政治吸纳、整合、缺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朋党”屡遭打击的原因,并比较欧阳修与雍正观点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党”的变化并简要评述其“党争”。

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你认为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下列哪一种观念(    )

A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 .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也 D .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关于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 “树墩还在”指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 . “将这棵大树砍断”指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C . 袁世凯称帝是“萌发”的重要表现   D .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发展
梁启超评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倘使我国约法将国会之弹劾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不幸而约法缺此规定,议员遂藉为护身符横行无忌……而解散则又违法,然则此非政府之罪,实法律之罪也。”他在此评论的是( )

A . 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矛盾 B . 约法之弊与政治乱象的关系 C . 维新派与共和派的权力之争 D . 议员的素质与滥用权力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此一转型至少亦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换言之,我民族于近代中国所受之苦难,至少需至下一世纪之中期,方可略见松动。”唐先生将这二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惊涛骇浪的大转型”,“名之日‘历史三峡,”。           一宋月红《细论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历史三峡观”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历史三峡观”予以肯定或否定,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下列对该《宣言》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主张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B . 有助于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 C .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 . 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了新解释
1897~1912年期间,莫理循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
A . 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B . 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 . 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D . 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辛亥革命前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  )

①章炳麟

②邹容

③陈天华

④邓世昌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二:1912年2月12日,溥仪宣布退位诏书,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结束了。诏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溥仪宣布退位,袁世凯致电赞同共和,孙中山践行誓言,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的手里。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说明它是如何体现民主精神?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革命任务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并从主客观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两点以上)?
下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 . 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B . 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 C .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 .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辛亥革命后,有人如此议论:“民国不过几年,早已天怒人怨,国朝二百多年深仁厚泽,人心思清,终必天与人归。”这一议论反映他(  )
A . 认识到帝制的危害 B . 留恋传统君主制 C . 肯定民主共和观念 D . 拥护责任内阁制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反映了(    )
A . 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B . 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C .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D .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新闻与时评

    1911年,黄鹤楼侧一声炮响,立即震动了中国大地,各报纷纷以之为头条新闻发表消息和评论。

材料一:《时报》(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它是江浙立宪派的喉舌。)

    武昌失守,汉阳又危,革命军既有兵队,又有军械,与政府俨然有对峙之势矣,而政府亦以对峙相待,命陆军大臣统近畿军队乘车而下,相见于江汉之间。是役也,南北战欤?人民与政府战欤?革命与专制战欤?其胜其败,势将大异。

材料二:《正宗爱国报》(1906年11月16日创刊于北京,该报以尊君、尊孔、尚实、提倡公益、劝学、劝工为宗旨。)

    本报昨天所登湖广总督电奏,闻系19日午前所发,枢府察阅来电,有“弭患于初萌,定乱于俄顷”等语,深为庆幸。故20日上谕,慰勉甚厚。不料是日忽得武昌失守消息,谓19日下午,武昌突有大帮匪徒,扑攻省城各署,所有驻省工程营,辎重队等新军,率皆叛附匪党。总督瑞澂,经警队保护出署,当晚即乘兵船,逃往汉口。

材料三:《民立报》(1910年10月11日创刊于上海,它是革命党人在上海的重要宣传刊物。)

    在专电栏刊出伦敦、东京两地“关于中国变乱的要电”。《泰晤士报》称:“中国全国人民皆深藏反对不良政治之志,此次流血,实于中国救亡之前途大有裨益。”东京各报称:“此次湖北革命军举事之得机,进行敏捷,并称其严行军律,不扰害外人生命财产,保护人民治安,深合文明举动,其程度实在土尔其、墨西哥之上。”

材料四:《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

    13日,在专电栏内刊载了革命党人一通告示的“大旨”,文称:凡有藏匿官员或伤害外人,或欺侮商民,或阻碍商务,或屠杀人民,或焚击汉口外国义勇军者,均须枭首;凡有接济革党粮食、军火,或保护汉口外国租界及外国教堂,或以敌人行动报告革党者,均有酬赏。

——摘自《近代中国:风云时代与风云人物(1840-1919)》,杨天石(著)

问题:

  1. (1) 材料一中,该报的观点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该报对这一事件持什么立场?
  3. (3) 材料三中,刊出伦敦、东京两地“关于中国变乱的要电”有何用意?
  4. (4)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当时报刊对武昌起义的报道和评论?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主要历史功绩是(  )

①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驱逐了列强在华势力   ④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如图漫画选自1911年的《民立报》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 . 人民群众欢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B . 漫画作者的政治态度倾向于共和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提高民众地位 D . 辛亥革命使人民群众成为了国家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