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知识点题库

“文化大革.命”中,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的事件是

A . “五一六通知”的通过 B . 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立 C . 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D . 革命委员会的建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是因为

A . 会上确定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B . 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 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 . 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开放第一批经济特区
在1953年出版《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对其于1945年发表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进行了大规模修改,其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在未来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而这在原来的报告中是没有明确提到的),并删去了有关“联合政府不是国民大会中的多数党组织一党的政府”的论述。与上述变化有着直接关联的历史背景是

A .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实施 B . 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已经形成 C .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 D . 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撇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 (1) 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2. (2) 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4. (4) 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 . “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 . 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 . 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 . 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如是说。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已向社会公布。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标志着党内监督工作从此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请回答:

  1. (1) 全部免征农业税有何意义?
  2. (2)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公布说明了什么问题?
  3. (3) 由以上两则材料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针对当时国情该主张侧重于(    )

A . 拥护邓.小平的领导 B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 拨乱反正,顺应民心 D .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入政治建设新时期。下列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②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③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

④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

A . ①③④②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④②① D . ④③①②
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人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

A . 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B . 放弃了敌视人陆的原则立场 C . 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 . 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   )

A . 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 . 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 . 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 . 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下列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   )

_x0000_s1026 _x0000_s1027 _x0000_s1028 _x0000_s1029 _x0000_s1030 _x0000_s1031 _x0000_s1032 _x0000_s1033 _x0000_s1034 _x0000_s1035 _x0000_s1036

A . 保卫国家安全 B . 发展国民经济 C . 解放生产力 D . 巩固新政权
1953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了。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在制定宪法草案时应阅看参考下列资料,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A .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 .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 . 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 . 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材料有人曾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東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啊,一个民族要想日子过的好一点,就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勇于创新,方能推动本民族的进步发展,古今中外的历史莫不证明了这点。如隋唐,统治者借政权新立实行一系列制度创新,推动中国走向繁盛;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领导人民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社会进步。世界上的例子也不少。古代雅典,先后经历了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促使国家经济、政治获得了空前繁荣;16世纪后,长期处在欧洲文明老少边穷地区的英国,抓住机遇,进行改革,一跃成为世界残国。

——改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专访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晓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外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历史机遇与制度创新”的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乡村建设运动出现之初,王鸿一等人于1929年在河南设立了村治学院,形成所谓村治派,提出了实行乡村自治的理念。他们明确表示,成立村治学院的目的在于:“研究乡村自治及一切乡村问题,并培养乡村自治及其他服务人才,以期指导本省乡村自治之完成。”……在思想认识上,乡村建设派认为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途径。梁漱溟说:“所谓经济进步,无非是生产技术与经营技术的进步,此种进步,均从小规模进于大规模,从零碎生产进于大批生产。这种情形,都是竞争的结果。……农业进步亦需要大规模的经营,与工业同。……农业既不能走竞争吞并的路,其经营复须相当的大规模,则舍农民同意的自觉的‘合作’,殆无他途。”……乡村建设运动的各个实验区都建立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农村教育机构。对农村教育最为投入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其农民教育部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想产生的教育建设方案不是偏于心理,或物质,或社会,或国家的任何一方面的建设,而是集中在一切建设的基础上作工夫;简言之,就是人的建设,或新民的建设。此种建设成功,则其他一切建设都易着手进行。”

       ——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 (1) 根据材料,概括乡村建设运动中对农村的改造主要措施。
  2. (2)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
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 . 《双十协定》 B . 《论联合政府》 C . 《共同纲领》 D . 《论十大关系》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最可能出现的是(    )
A .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横幅 B .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211’工程”的标语 C .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D .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A . 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B . 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C . 宣告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D . 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20世纪中国史上有三次导致政权更迭的武装革命,次次都改变了历史。不过,在史家吕思勉看来,政权更迭虽“由于战之胜敗,而战之胜败,初不在于胜败之时”。思勉意在强调这些“政权更迭”(    )
A . 意义巨大 B . 改变历史 C . 艰难曲折 D . 绝非偶然
中国第一条地铁是北京地铁,全长23.6公里,共设17个车站,是中国地铁之先河。当时这一地铁项目定位为“战备为主,兼顾交通”。这条地铁开始运营于( )
A .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 十年探索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改革开放时期
《义勇军进行曲》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将其确定为国歌的会议是(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C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